首頁>歷史>

鴉片戰爭是大清國開國以來未有的大敗。此前的戰爭中,雖有老汗王炮決於寧遠,和通泊全軍覆沒,但絕沒有像鴉片戰爭那樣一邊倒光捱打的(當然,自此之後就習慣成自然了。)所以,滿朝君臣文武痛定思痛,分析總結,終於得出了一條結論:不該中途撤換了林則徐。以至於魏源發出感慨:“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後可,必當軸秉鈞皆林公而後可。”王鼎在遺書中也寫道:“穆(彰阿)不可任,林(則徐)不可棄”。

和其他的歷史假設不同,林則徐在赴粵禁菸之前,已經有了一整套對英作戰策略,包括戰敵情分析和戰前準備,所以,我們就從這兩方面來分析一下,做個兵棋推演,看看林則徐是否真具有這個能力。

林則徐

01.敵情分析

林則徐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說,販毒是英國商人的個人行為,和英國國王、政府無關,因為鴉片在英國就是違禁品,抓住煙鬼“必處以重刑”,他們應該感謝大清國配合他們的工作。(這點他完全搞錯了,鴉片在英國就是常用藥。)

林則徐還發現英國國王給商人的訓令中有“往別國遵守該國禁令”、“往廣東貿易,遵領事驗牌”、“往廣東,尊法”一類的條文,所以他認為即便懲辦英國毒販,英國政府也絕不會為不法商人出頭,最多不過商人們花點錢“私約夷埠一二兵船”在沿海口岸搞點事情。即便想出頭,英國距離大清“六萬裡外……主客之形,眾寡之勢,固不待智者而決”,更何況,以肉蛋奶為主食的英國人需要茶葉通便(實際並不是),“因為茶葉之故,不宜造次。

正因為如此,林則徐在1840年1月18日委託“擔麻士”號商船船主彎喇轉交一封“投訴信”給維多利亞女王,希望英國有關部門能管管走私犯。船主不辱使命,把信送到了倫敦,但是女王不能接,因為信中部分言辭“略顯”浮誇,竟然有“竊喜貴國王深明大義,感激天恩”一類的話,簡直把英國女王當成了大清皇帝的“孫女”了。後來《泰晤士報》將內容公佈之後,一時成為倫敦市民的笑柄和談資。

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年在位,陪伴大清國從鴉片戰爭打到了八國聯軍

基於以上判斷,林則徐就把防範破了財的毒販們和武裝走私船作為工作重點,而不是英國軍隊。後來他從葡萄牙的澳門總督和美國領事處聽說了英國開始調兵遣將後,認為這些是謠言,甚至1840年3月24日廣東海面都出現了英國軍艦,林則徐仍認為是毒販在虛張聲勢,6月時增加到4艘軍艦時,他仍舊認為不過是些武裝走私商船而已。

02.戰前準備

為了提防毒販們的報復,林則徐在向皇帝和沿海各省督撫們發出戰爭預警的同時,自己在廣東也開始了厲兵秣馬。

1834年,林則徐擔任江蘇巡撫,當年發生了律勞卑事件,兩艘英國軍艦輕鬆突破橫檔炮臺防線,直抵珠江口。這起事件讓他清楚地意識到到,英軍在海上的戰鬥力要遠遠高過清軍,必須加強海防,為此他加強了橫檔炮臺的守備,增建了大炮臺一座,安置了六十門西洋火炮。他還大手筆斥巨資購買了美國大型商船——劍橋號(長43米),更名為截殺號,配備34門火炮,用攔江鐵索固定在烏湧炮臺前的江面上,作為水面炮臺使用。

版畫:被擊沉的劍橋號。這艘改裝軍艦後來在1841年2月27日被英軍擊沉。

他還發現,廣東駐防的八旗和綠營不堪用,這幫廢物“雖諸葛武侯來,亦只是束手無策”,“西人極藐水師,而畏沿海梟徒及漁船疍戶。”於是重金招募五千水勇(水師的臨時工),月工資十二元(約8兩6錢白銀),隨後訓練他們一套名為“攻首尾躍中艙”的林氏戰術:先駛向敵船,由遠及近依次用火炮、鳥槍、火罐(內裝火藥的陶罐)攻擊船頭或船尾(因為側翼裝備火炮),等兩船靠近後就展開接舷戰,跳上敵船一通大殺大砍。另外還有一種簡單粗暴的戰術,就是點燃小船上的乾草、松明、火藥等易燃物後,撞向英船將其燒燬(復刻1600年前的赤壁之戰)。

這套戰術在1840年6月8日的磨刀洋之戰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天夜裡,月黑風高,幾個會英語的漁民帶著幾個走私犯來找英國人進貨,就在雙方討價還價時,突然背後出現一團火光,原來一艘火船已經撞在了船身上,緊接著旁邊一艘英船也遭到火船攻擊,原來走私犯是官軍假扮來吸引洋人注意的。在這次戰鬥中,“以火船燒燬杉板洋船二,斃白洋人四”。

不過,我這裡需要說明一點,這套戰術對英國軍艦是不起作用的。就拿英國遠征軍旗艦“麥爾威釐”號為例,船長100米,寬10米,出水5米(遠征軍裡,這樣能打的還有兩艘)。而廣東水師最大的戰船“集字”號,長30米,寬7米,出水3米。出水部分相差2米,怎麼實現跳幫?難不成水勇個個都是會“梯雲縱”的武林高手?

集字號圖片資料,出自軍機處檔案

火船本身是沒有動力的,需要風力或人力推動(周瑜火燒赤壁還要靠諸葛亮借東風呢),還必須掩藏行蹤發動突襲,不然一根長竹竿就能撥開,因此火船的使用條件極為苛刻,必須是月黑風高

水勇的素質也是相當不靠譜的,注意,他們都是梟徒、疍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無業遊民”或“社會不穩定因素”,林則徐招募他們的目的除了“以毒攻毒、以奸治奸”外,還要防止他們當帶路黨。

03.戰果疑雲

基於以上兩條,筆者認為林則徐不可能領導大清軍民打贏一場近代戰爭。

但也有人反駁說,林則徐坐鎮廣州期間,英國人不敢進攻廣州,而林則徐革職之後,英國人才進攻廣州,連廣州民眾也在《盡忠報國全粵義民諭英夷檄》中也質問英國人:“汝已稱厲害,何以不敢在林公任內攻打廣東?”。

從時間線上來看確實如此:1840你7月,英軍撤離廣州,北上攻佔定海。8月,林則徐被革職。1841年2月英軍攻破虎門,佔領香港島。5月圍攻廣州城,迫使靖逆將軍奕山投降。但是,這只是時間上的先後關係,並非邏輯上的因果關係。好比我昨天騎車路過中科院,今天嫦五昇天,你能說和我有關係嗎?

英國人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目的是增設通商口岸,廣州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個,英國人捨得把它作為戰場嗎?英軍後來發動廣州之戰也是因為奕山“先動的手”,主動進攻英軍,他們才“還手”的,最後也沒有佔領廣州(佔領廣州要等到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軍放棄廣州、北上攻佔定海其實是英國的既定方針,早在1793年馬嘎爾尼訪華時,給清朝提的要求裡就有“割讓舟山群島的一個島嶼給英國人屯貨”,佔領長江入海口的定海,就能把商業活動開展到到長江流域了。

所以,所謂英國怕林則徐其實是個誤會或者說是幻覺。

在林則徐主政廣東期間,清、英雙方開展過九場小規模的衝突,分別是九龍之戰(1839年9月4日)、火燒英國躉船(9月12日)、穿鼻之戰(11月3日)、官湧之戰(11月3日至13日)、火燒英國走私船(1840年2月29日)、火燒漢奸船(5月)、希臘號之戰(5月22日)、磨刀洋之戰(6月8日)、金星門之戰(6月13日)。在清朝的資料中,都是清朝大獲全勝。

但是,如果和英國的資料“對質”的話,會發現有億點點的不同。比如英方資料中根本沒有提到官湧之戰,據茅海建先生的考證,排除清朝官員弄虛作假的話,清軍在官湧村打的應該是武裝走私船而已。

電影《林則徐》中,第一次擊退義律的戰鬥原型便是穿鼻之戰,不過現實中是海戰,而不是軍艦和炮臺對轟。

真正和英國軍隊PK的只有九龍、穿鼻之戰,其餘都是走私船。九龍之戰規模不大,也就互相開幾炮嚇唬嚇唬就完了。穿鼻之戰清軍動用了29艘戰船圍攻2艘英艦,按中方的說法,英艦被擊傷敗退,水面上英國水兵的屍體不計其數,己方僅僅三艘戰船輕傷。但是,英方的記載卻是自己輕傷,卻擊沉4艘中國戰船,擊傷22艘,最後廣東水師只有三艘船能開動。差別如此之大,聽誰的?

我們就先來看看皇帝收到的穿鼻之戰的報告是怎樣描寫的吧:

(關天培)親身挺立桅前,自拔腰刀,執持督政,厲聲喝稱:“敢後退者立斬”……適有夷炮炮子飛過桅邊,剝落桅木一片,由該提督手面擦過,皮破見紅,關天培奮不顧身,仍復持刀屹立,又取銀錠先置案上,有擊中夷船一炮者,立即賞銀兩錠。……

光看這段就知道有多離譜了:這是在說書嗎?海戰之時,船隻相距很遠,怎麼可能靠“吼”來通訊?至於在船上現場“發獎”這種荒誕的情節更是匪夷所思。所以,我相信英國的記載,畢竟他們沒法也沒必要“學術造假”。

筆者在這裡也沒有苛責林則徐的意思,畢竟這就是當時官場潛規則,林公身在大染缸中也不能免俗,如果拿這個當槽點,那大清官場就團滅了。

04.心理原因

在筆者看來,清、英兩國實力懸殊,雖然依靠天時、地利、人和以及敵方的失誤確實有可能取得一兩場小勝仗,但總體上改變不了失敗的結局。

但是,為什麼會有許多人“神化林則徐”呢?筆者認為這場戰爭我們輸得不甘心,打了幾千年的順風局,一下子被打回解放前,落差太大,無法正視被歐洲全面超越的現實,只能找點自己“沒使用內力,要不會出人命”一類的藉口,評書中常見的奸臣貪官(穆彰阿、琦善)排擠、陷害忠臣清官(林則徐)的橋段就恰逢其時地應運而生了。更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的鎖國政策令我們愚昧昏聵,找不到戰敗的真正原因。這對我們現在仍然有警示意義:固步自封的國家和民族絕不可能強大

參考資料:

魏源《海國圖志》、《道光洋艘徵撫記》

《林則徐集》奏稿、書信部分

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

《籌辦夷務始末·道光》

部分觀點引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2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元嘉之治,劉宋二代君王創造的盛世,科技文化史上重彩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