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日本是我國的鄰國。我們對這個鄰居的感覺很複雜。唐初日本曾派大量遣唐使來華學習,回去使自己變得強大,傳承了我們部分的文明。明初的時候,日本國內混亂,有一些日本浪人經常在我國東南沿海騷擾我國人民,讓人十分討厭。

近代的時候,日本積極學習西方,進行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強國。他甚至以弱博強打敗了當時比較強大的沙俄。繼而入侵朝鮮,企圖霸佔中國。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很值得探討的。在這個改革中,曾經湧現出三位傑出的人物。分別是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和西鄉隆盛。其中西鄉隆盛更值得研究。

他曾是明治維新的骨幹。改革成功後,又背叛新政府,發動了西南戰爭。當他死後,日本人很憐憫他,感到甚是遺憾。那麼,西鄉隆盛又是為何如此複雜呢?

一、 倒幕與維新

西鄉隆盛出生於薩摩藩,號南洲。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一個低階武士。明治維新之前,他加入了倒幕派。

倒幕派的人員十分混雜,可以說摻雜了當時日本的各個階層。

半資產階級半地主階級,也有大久保利通這種半資產階級,還有傳統武士階層,西鄉隆盛是其中的代表。

當時天皇並無實權,權力都在德川幕府的手裡,三個階層為了平衡,結盟聯手應對幕府,倒幕運動結束後,三方代表開始一爭高下。

日本建立以明治天皇(時年13歲)集權的明治政府,但是這種權力是形式上的。國內所有的藩仍然有自己獨立自治權。表面上藩國願意效忠天皇,其實還是各自為政。本質上,這274個藩國就沒把明治政府當回事。

明治天皇沒有自己的嫡系軍隊,只有薩摩藩和長州藩兩個藩國的聯軍。本來明治天皇的政府收不到藩國所有的稅收,但是明治政府卻得擔負起中央政府的財政預算,而且還得去償還幕府的問題(曾向美國賠款)。日本其實跟原來的幕府政治氛圍沒多少差異。

明治維新並沒有隨著幕府的消失而結束地方分權大於中央集權的情況,明治維新還需要花心思去對抗日本的封建勢力殘餘

政府內部也鬥爭不斷,資產階級改革派與由藩國勢力組成保守派,整日爭權奪利。

首相伊藤博文意識到如果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中央集權,自上而下的近代化只是一隻空文。於是伊藤博文為了廢除藩國,把所有權力收歸中央的手段一一出臺。這顯然觸犯到了西鄉隆盛的利益。

二、 溫水煮青蛙

但是新政府不能一下子樹立全部的敵人,伊藤博文主張採取溫水煮青蛙的做法,1868年出臺"藩治職令",先把所有的官職和官職內能做的事先分清楚。

因為原本各藩國的官職是不明確的,藩國長官都是想幹嘛就幹嘛受不到約束。這樣既不利於政府對藩國的檢查和監控,同時也不利於管理這些藩國。

這樣一做,他們會消除防備。因為此時藩國的行政官員已經聽命於明治政府,那麼在政策實施上,他們開始認可明治新政府。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1869年日本開始實行"版籍奉還",新政府下令各藩國將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權全部還給天皇。薩摩、長洲、土佐等幾個最大實權最大的藩主動帶頭還了土地和戶籍,剩下的小藩順勢而為也一併交還了土地和戶籍,不交的會給予警告。

原江戶時代的大名心裡雖不情願,明治政府選擇透過任命他們為藩知事,平息了他們的怨氣。一方面既得利益還在手,另一方面薩摩、長洲、土佐等藩國已經做了,剩下的藩國也沒別的選擇。

緊接著,明治政府要求藩國向政府提供兵源,這就是"御親兵"的主力,這支軍隊後來成為了日本的近衛師團。

拳頭硬了,也就不怕小藩有叛亂的想法了。

明治維新的核心政策之一就是廢藩置縣。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人很快掌握了政府中樞。很快明治政府廢除舊時代的府藩縣三治制,成立了東京、大阪和京都三府,並設立三百餘縣。明治維新的完全體終於完成。

大久保利通(明治維新三傑之一)

雖然明治政府的新政策實行較為溫和,但是並不代表沒有瑕疵。比如說明治政府提出要對外開放,然攘夷派(其代表便是西鄉隆盛)認為開啟國門行為對本國弊大於利。

攘夷派開始對新明治政府有了很多不滿和憤懣。不僅對新政府成員展開了一系列的暗殺活動,同時還在日後組織了暴動,希望武力推翻新政府。

三、最後一個武士

武士在維新以前有家祿,藩主給錢,他們辦事,這也就是所謂的"奉公"。然而在"廢藩置縣"後,武士也不知道給誰辦事了,但是工資還是照樣領,因為武士人群特別龐大,政府花不起這筆沒用的錢。

日本武士

1876年明治政府頒佈"金祿公債"制度,一次性將士族的"公祿"換成了公債,武士全部欠國家的錢了。但是這樣一來,很多武士就難以謀生了,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一切的特權,幾乎淪為破產的平民。武士決定透過重新參軍對外征戰來養活自己。

西鄉隆盛認為這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了。為了讓武士群體繼續成為國家的一個有力的組成部分,西鄉隆盛四處宣傳"徵韓論",透過朝鮮戰爭來重鑄武士榮耀

但是三傑的另一位大久保利通則認為,現在日本剛剛穩定下來百廢待興,應當發展經濟,國力恢復強大到一定程度後,再謀求征服朝鮮。

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的觀點都有一定道理,只不過角度不同。然而並沒有達成一致,最終徵韓派和內治派內戰一觸即發。

明治天皇選擇支援內治派,下令宣佈採納內治派的意見告終。西鄉隆盛的為首的徵韓派(代表武士)則憤然辭職下野,離開政壇。明治政府的這種做法,讓武士們對於新政府的不滿與憤怒再也不可調和。

徵韓的提議被否決,士族們再也無法生存,武士們奮起反抗的辦法就只有發動叛亂這一個方式了。而西鄉隆盛與所有主戰派軍官的被政府拋棄,也讓所有不滿計程車族有了精神上的導師,同時還得到一部分會打仗的軍官進行領導。

戰爭一觸即發,只需要一個導火索。當這個火藥桶爆炸時,明治維新時期唯一的敗筆也將上演。

1877年,舊薩摩藩士族推西鄉隆盛為首領,發動反明治政府的起義,史稱西南戰爭。9月24日西鄉隆盛兵敗,死於鹿兒島城山。

結語

明治維新是日本的一個轉折點,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完成近代化改革,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在明治維新中,儘量做到了溫和不流血。然而明治維新也不是完美無瑕的。

其中的廢藩置縣,讓武士階級這一傳統階層無以為生,然而這個階層人數眾多,由來已久,因為沒有妥善處理好,最後終於引發了國內的大戰。

而西鄉隆盛,作為最後一個武士與明治維新的大將,終於走向了失敗,即使他是不亞於項羽的傳奇人物,讓人且愛且惜。

2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選拔人才的初步探索——察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