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古代軍隊進入混戰狀態之後,兩邊的戰士們都是靠什麼識別彼此的身份呢?

齊桓公好紫色

先秦時代,列國基於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君主喜好,還有時代風潮,都有自己親睞的軍服顏色,比如“齊桓公好服紫而一國皆服紫“;比如楚國因為是日神之後,火神之嗣,所以楚國的軍服青睞紅色;而趙國的禁衛軍被稱為”黑衣“,所以軍服顏色,是很重要的區分手段。

寫家書的秦軍士兵,彩色戎服是當時的常態

但是一旦戰況緊急,前線士兵需要自己製作戎服,所以戎服會呈現出五顏六色的視覺觀感,秦兵馬俑剛出土的情況就是很好的證據。

除了戎服顏色之外,先秦兩各地都是有特定的裝備風格。

先秦重步兵

各國的頭盔樣式是有去別的,比如燕下都出土的頭盔具有全封閉式的結構,能夠保護士兵的面頰,僅僅露出眼睛和鼻子,秦兵馬俑坑出土的石胄也是有類似的結構;而南方曾侯乙墓出土的皮質頭盔的結構,則更加開放一些:

燕下都鐵盔

燕下都鐵盔

曾侯乙墓的頭盔樣式

除了頭盔,章也是當時士兵區分敵我的手段。《戰國策·齊策》記齊、秦交戰,齊將章子命齊軍“變其徽章以雜秦軍”,以便讓己方士兵混入敵軍之中。這些章大都是方形的,背在戰士背後,相當於古代軍銜或士兵名牌,上面有軍人的姓名,身份,籍貫,所屬建制等資訊,也用於防止敵軍混入己方的陣營之中。

戰士的章

《尉繚子·兵教篇》說:“將異其旗,卒異其章”“書其章曰某甲某士。”《周禮·司常》鄭玄注:“徽識之書則雲:某某之事,某某之名,某某之號。……兵,凶事,若有死事者,亦當以相別也。”一旦該士兵陣亡,那麼他的戰友可以根據資訊將他還給家屬,送歸故里。正是因為士兵背後的“章”十分重要,所以《尉繚子·經卒令》中說:“亡章者有誅。”一旦喪失了自己的銘牌,那麼友軍就很難識別這是不是自己的同僚了。

除了野戰場合之外,在攻城和守城作戰中,將士們也要配戴章來區分身份:《墨子·旗幟篇》說:“吏卒民男女,皆辨異衣裳徽識”,在守城作戰中,將士們要將章戴好,來識別彼此的身份。

在佩戴部位上,戰士們一般是將章背在背上:“城上吏卒置之背,卒於頭上。城下吏卒置之肩,左軍於左肩,中軍置之胸。”

這種小巧的構件,非常類似於二戰時期美國士兵的兵牌,可以區分士兵的身份,可見古代人為了識別戰士的身份,想了不少好點子呢。

除了章之外,方言和口音也是古代戰鬥中區別敵我的重要手段.比如根據《國語-齊語》的記載,“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齊國軍隊在夜戰中,是透過本國方言來識別彼此的;類似的操作還發生在公元前7世紀的鄭國和楚國的戰鬥中:公元前666年,楚國司馬子元在伐鄭的過程中,發現鄭人城門洞開,等待楚人冒進深入,最後甕中捉鱉;但是在司馬子元發現了敵人的預謀,於是用楚地方言“楚語”下令楚軍有序撤退,這就避免了軍事口令被敵軍識破。

髮型在古代也是識別敵我士兵的重要手段,秦兵馬俑的髮型就有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存在。特別是外族間開戰時,髮型是很重要的識別依據。比如在齊國和吳國開戰之前,齊國大夫公孫揮下令士兵準備好繩索,捆綁短髮的吳國人的人頭,表示志在必得,因為吳越人在當年斷髮文身的習俗。

所以,在先秦兩漢時代,軍章,口音,髮型都是戰士們識別敵我的小技巧。你記住了嗎?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光緒年間一樁離奇怪案,姦夫、淫婦何其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