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位近身刺嬴政的俠士,不如荊軻悲壯,卻讓嬴政餘生提心吊膽
隨著"滅國大戰"的開啟,《大秦賦》比原先的"宮鬥戲"好看了不少,不過六國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消滅,為此嬴政與文武群臣群策群力,軍事、外交、經濟、用間等各種手段齊上陣,費盡周折方才建立大一統的秦朝。
成為"亡國奴"的原六國臣民,心中並不甘心失敗,從嬴政統一六國的程序中,刺殺嬴政的活動就未曾停止,最出名的便是荊軻了。嬴政消滅六國之後,因不滿暴秦的刺殺活動有增無減,但基本都是像博浪沙刺秦一樣的遠端"狙擊",只有荊軻的好友有過最後一次近身刺嬴政的機會,雖然行為不如荊軻悲壯,但是卻讓嬴政餘生都活在提心吊膽之中。
大秦賦中的嬴政
戰國時期,俠義之風盛行,專諸、豫讓、聶政等刺客的故事流傳至今,還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搬到熒幕。荊軻也是這些名刺客之一,膽識過人,在入燕國後,被燕太子丹看重,賞賜美女財物,只為讓荊軻刺嬴政。
燕太子丹讓荊軻刺殺嬴政,既為公也為私。於公來說,嬴政即將完成統一,燕國實力弱小,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天真的燕太子丹認為幹掉嬴政就可以阻止秦統一六國,從而保全燕國。
大秦賦中的燕太子丹
於私來說,當年燕太子丹曾經在秦國為質子,嬴政與太子丹幼年曾是好友,一同在趙國經歷過磨難。但是當了秦王之後的嬴政,對太子丹傲慢無禮,讓燕太子丹倍感受辱,後逃出秦國。返回燕國之後,太子丹便將幹掉嬴政當作自己餘生的奮鬥目標。
一番精心準備後,燕太子丹送荊軻去秦國,方才有了"風蕭蕭易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詩句。荊軻在演唱之時,好友高漸離為其擊築伴奏,為送別場景增添了悲壯的色彩。
《刺客榮耀—荊軻》中左一荊軻
築是古代的一種樂器,與瑟、箏齊名,是當時流傳甚廣的一種樂器,有弦,但是需要敲打,是介於打擊樂和絃樂之間的一種樂器,可惜漢代以後這種樂器就失傳了。
高漸離是演奏築的著名音樂家,既能在街頭演奏賣藝,也能出入達官貴人府邸,可見當時築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也可以看出來古人生活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糙",生活中常有音樂相伴。
在燕國時,荊軻便常和高漸離、屠戶等好友飲酒交談,成為知己好友。如今易水相別,高漸離自然也要前來相送,眾人都明白,此次一別,無論成功與否,都難以再相見了。
《秦頌》中左一為高漸離
荊軻刺秦失敗後,荊軻當場身亡,燕國也在秦國的猛烈攻擊下亡國了,而高漸離則上了秦王的通緝名單。高漸離打點行囊,帶上心愛的築,隱姓埋名,逃往一個小酒館作了酒保。
無巧不成書,這家店主人恰好是個喜歡擊築之人,興致來了便演奏一曲。對於高漸離這種愛築之人來說,是容不得奏築之中出現半點差錯的,他便點評店主奏築之中出現的錯誤。
店主大為驚訝,可心中也有不服,便請高漸離演奏。儀式感還是要有的,高漸離返回房間,換上衣服,取出心愛的築,當眾演奏。曲中有高亢,有低沉,悲涼之意油然而生,在座多是舊時六國之人,聞之無不悽然淚下。
《秦頌》中的高漸離
從此,前來聽築的人越來越多,高漸離的名聲廣為傳播,終於傳到嬴政的耳朵裡。嬴政既有胸懷天下的一面,也有愛好音樂的個人興趣,於是將高漸離請到宮中,聽其擊築。
演奏之中,有人認出高漸離的身份,當年荊軻留給嬴政的憤怒近在眼前,可嬴政實在是太喜歡音樂了,也被高漸離的築聲所吸引,竟然不顧高漸離的身份,將其留在宮中為自己演奏。
為了堵住眾人之口,也為了防範高漸離,嬴政命人用馬糞將高漸離兩眼燻瞎。失去雙眼的高漸離,感覺更為靈敏,演奏的築聲更加動人,嬴政也深深迷戀。
大秦賦中的嬴政
然而,高漸離並未忘卻亡國之恨和好友之仇。表面上他順從嬴政,為秦始皇演奏一曲曲優美的音樂,卻暗中思忖如何刺殺嬴政。在沒有被人認出來以前,高漸離便向築中偷偷灌了鉛,增加築的重量,這重量砸到人的要害部位,足以讓對方斃命。
如果沒有被燻瞎雙眼,高漸離很有可能會成功,但是如今雙目失明,難以看到秦始皇的準確位置。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秦始皇殘忍的一面:既懲罰了高漸離,又可以保證自己不被傷害,還可以聽到高漸離的演奏,真可謂是一石三鳥。
可是秦始皇低估了高漸離反秦抗秦的決心。有一次演奏時,高漸離在判斷出嬴政的大體位置後,突然舉起手中的樂器向嬴政砸去。高漸離此時已經雙目失明,即便有敏銳的聽覺和感覺,也無法摸清秦始皇的準確位置,更不可能砸到要害部位。扔完筑後,慌亂之中高漸離隨手摸起另一件樂器隨手亂舞,卻很快亡身於大秦武亂刀之下。
大秦賦中嬴政與文武群臣議事
秦始皇又一次有驚無險地逃脫了高漸離的刺殺,然而這件事卻給嬴政帶來了心理陰影,也證明了嬴政雖然貴為皇帝、擁有九五之尊,但這個皇權卻並非絕對安全的,餘生也要活在被刺殺和六國舊人叛亂的提心吊膽之中。《史記》記載:
"(秦始皇)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至情只可酬知己,歡語何必道外人"沒有荊軻的名聲在外,沒有荊軻的傲世秦廷,沒有荊軻的圖窮匕見,高漸離的復仇,更多的是為了朋友荊軻,也為了失去的燕國。高漸離的刺殺行為同樣壯烈,而且是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的首次近身暗殺,從此以後再沒有人如此接近嬴政刺殺嬴政的機會了。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