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當年同意南下遷都,歷史可能就會重寫。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自從土木堡之變,大明王朝已經逐漸走向衰退,在隱患還沒有完全排除乾淨之時,又被迫經歷了萬曆三大徵,戰果雖然華麗但是lao民傷財,與此同時身處北方的遊牧民族偷偷發育,尤其是女真部落。
特別是到了明朝後期,明王朝內憂外患——使得內要剿匪外要攘敵,首尾不能兼顧,但對內有一眾精兵良將鎮壓農民軍且好幾次打得他們半身不遂,對外又有寧錦防線,就算後來寧錦防線不復存在,但山海關天險仍能阻敵於千里之外。
要知道明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禎自殺,吳三桂投降清兵開啟山海關大門,而這一切如果在當時崇禎帝選擇南遷可能就不會發生。
首先崇禎為什麼不同意南遷?因為自從朱棣遷都北京城後已經經歷了十幾個皇帝,很多官員都在這裡紮根,內閣官員又大部分是北方人,最重要的是當時的首府魏藻德是北京人,這個人有才無德,只顧自己,反對派佔了多數,這對一向拿不定注意的崇禎來說是致命的。
另外,南遷無非就是遷都南京,其他地方自然是不會考慮的,畢竟當時北京的皇宮是按照南京的模子刻出來的,當然這也無可厚非,問題是當時南京也設六部,儘管人員沒那麼多,當時想把這麼多人一下子安排妥當,身邊沒個出主意的還真辦不了。
那麼永樂為什麼遷都北京?其實很簡單,對於早有反心,不對是為了自保而取代自己的侄子朱棣來說,北京才是他的根據地,在北京他的地位將會更加的穩固。當然對於南京沒有絲毫留念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在南京的殺戮太多,造孽過甚,在那邊心裡不安。
不過當時遷都北京確是最好的選擇,一方面當時水路暢通,南方大量的物資都可以很好地運到北京,最重要的是北方一直都有被遊牧民族騷擾的現象發生,加上宋朝遺留下來的問題,北方几乎失去了漢人該有的歸屬感,遷都北京,有利於周邊的發展,同時更好地加強對周邊地區的控制。
但是,這對於日漸衰落的大明王朝來說遷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此時的大明王朝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北方異族的控制權。關外已經完全掌握在皇太極手裡,值得注意的是明軍與清軍作戰幾次不利,但是清軍卻攻不進來為何?一方面是清軍兵力不足,清軍入關的時候能調動的軍隊就幾萬人,決定明朝生死的從來不是清軍而是農民起義。
為什麼南遷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政治中心南移,國家中心崇禎只要活著就萬事無懼,而且當時的南方農民起義軍對明廷來講其實不足掛齒,因為無論是當時的盧象升又或是後面的孫傳庭都能輕而易舉的消滅李自成部隊,就算是楊嗣昌熊文燦之流,李自成他們也打不過,但是皇太極的幾次千里奔襲,繞過山海關直接從蒙古殺來京師告急,這直接給了李自成部隊有喘息的部隊,讓他幾次東山再起。
清軍軍隊少,山海關又攻不進來,我們從孫承宗開始修築的寧錦防線也證明了只要南遷,更大距離的遠離清軍的騷擾,明廷就有足夠的時間剿滅農民起義軍,之後北上打清軍還打不過嗎?
就是因為沒有南遷,才有了之後的京城保衛戰,最後皇太極給了李自成機會,李自成又給了多爾袞機會,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