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義在封建時代並不罕見,但在東方和西方,起義的影響卻有所不同。
陳勝喊出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成為古代中國解決階級固化的指導思想,推動了時代的發展。
但歐洲中世紀不同,類似的口號並沒有深入人心,導致農民起義無法產生東方式的結果:完全打破原先的階級固化。國王還是原先的國王,貴族還是原先的貴族,社會底層還是原先的底層,甚至農民起義最大的好處,還是被統治階級獲取。
1381年英格蘭爆發了席捲全國的農民暴動,即著名的1381年英格蘭農民大起義。這次起義規模是英格蘭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對英國曆史影響深遠。
這次起義發生的原因很多,但比起我國曆史上常見的農民起義,整個過程更像是一場鬧哄哄打砸搶殺的鬧劇。因為起義者們組織混亂,目標不一致,思想不統一。如果以中國歷史上的案例做對比,這次起義就是一場吃大戶的暴動。
下面就來說說這次起義的前因後果,以及對未來的影響。
起義原因
14世紀前期的英格蘭,正處於中世紀的輝煌時期。它的經濟結構是典型的西歐封建制度。
隨著人口的增長,領主們不再把所有人都限制在自己的莊園裡,他們允許農奴透過各種方式成為自由民。自由民可以選租種土地,也可以做僱工,甚至還可以進城。有的自由民透過努力,成為農村的富農,或者是城市裡的作坊主,底層的人們開始出現分化。
原本這種經濟結構相對穩定,但百年英法戰爭和黑死病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1337年英法之間持續了116年的百年戰爭爆發。愛德華三世和他的繼任者查理二世為了籌集軍費,多次加稅。同時為了更好的集中資源,他們也採取了中央集權的措施。愛德華三世就經常派出法官或者調查團到各個領地,這侵犯了領主的司法權。特別是那些小領主,對此很不滿意。
1347年,黑死病傳入義大利,不久蔓延整個歐洲。英格蘭也不例外,黑死病先是在倫敦等城市爆發,接著蔓延整個鄉村。超高的致死率使得鄉村和城市的勞動力緊缺,領主和作坊主這樣的用人大戶自然得采取措施。不過兩者的措施是不同的。
作坊主的做法很簡單,提高工資吸引農村人口進城。這就加劇了鄉村人口流失,領主們十分不滿。
1349年愛德華三世頒佈了新的勞動法,這新法的主要內容是儘量阻止農奴成為自由民、限制僱工工資,延長僱傭年限,並且允許各地領主強行僱傭自己領地上的自由民。
但底層的農奴也好自由民也好,對這個法令十分反感,怨聲載道。城市裡的作坊主們也不滿意,因為他們急需的勞動力被領主搶走。
起義過程
英格蘭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統治末期,以及他的繼任者查理二世統治的頭幾年,各地鄉村醞釀著不滿,城市裡也充滿各種怨氣。
不知什麼時候起,鄉村和城市流傳著一句怨言:只有亞當的夏娃的時代,世界上是沒有貴族的。
漸漸地,農奴對領主的不滿加深,因為他們收的地租多了,對自己限制也多了。自由民和富農看著領主也不爽,他們總想把自己變成農奴。
小領主看著國王派來的法官頤指氣使的樣子,也覺得好日子沒了。似乎如今的國王想把自己領地的司法權一點點收走,大貴族卻不再維護他們的利益。。
窮教士看著修道院的上層和國王派來的稅務官勾勾搭搭,他們對這種墮落的行為深惡痛絕。
城裡的小作坊主們受到貴族的指責,貴族們認為他們僱傭逃離鄉村的農奴,是犯罪行為。而處於最底層的學徒和僱工,對貴族和富人們一直不給自己市民待遇,早就怒火沖天。
就在這艱難憤怒的日子裡,愛德華三世和查理二世還沒忘記和北邊的蘇格蘭人死磕,和對岸的法國人用軍隊互懟。國王和貴族們也許在戰爭中收穫金幣和土地,但底層人卻得付出更多的稅金。
似乎,只要那麼一點兒火星,整個英格蘭就會爆炸。也許是有人有意或者無意的串聯,各地的人們都在等著這大爆炸的來臨。
公元1381年5月30日,來自倫敦的徵稅官班普頓帶著士兵和隨從人員闖進英格蘭南部埃塞克斯郡的布忍特伍德村,然後下令布村以及領村埃塞克村和福屏村的村民集合。
他的目的是按照去年制定的人頭稅法,來此地強徵稅收。這新的稅法被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國王查理二世批准後,人們紛紛反對,因為他們認為這稅法只徵窮人不徵富人。
三個村的村民武裝起來,到了徵稅官前面。班普頓並不怕這群拿著糞叉等農具的土鱉。他在全副武裝計程車兵保護下站在高臺上,對著村民們說:“去年新稅法出來後,你們都沒繳稅,偷稅漏稅到了今天必須有個說法,今日必須交!”
“不交!不交!”人們齊聲喊道。
班普頓大怒,下令士兵逮捕這些抗稅的刁民。福屏村的好漢們一看徵稅官要動手,先下手為強,衝上去暴打班普頓等人,其他村的人紛紛跟上。一通戰鬥後,班普頓帶著士兵狼狽而逃。
幾個村民尾隨而去,直到班普頓帶著隨從逃回倫敦。其他村民四處出動,把訊息散播到各處。各郡的人們知道,時機已到,起義開始了。
班普頓逃回倫敦後把情況上報,年輕的國王沒怎麼說話,但掌握實權的貴族們大怒不止。他們下令羅伯特.比爾奈普率領大軍趕到布忍特伍德村恢復王國的法律和尊嚴。
6月2日,羅伯特的軍隊和徵稅隨從到了布村就被武裝的村民圍住,村民要求羅伯特對著聖經發誓今後不再採取這種徵稅方式,還要求他交出那些強迫徵稅的貴族的名單。羅伯特拒絕了,人們就把他帶來徵稅的隨從打死,然後衝向最近的領主莊園和城市大肆洗劫。
就這樣,抗稅變成了起義暴動。
埃塞克斯舉起義旗之後,肯特郡也開始行動,他們掀翻勒斯尼斯修道院,並且強迫主教和起義軍走到一起。嗯,有點兒像黎元洪的遭遇。
6月5日,肯特郡的起義者們彙集在一起,一名叫做卡夫的麵包師充當領袖,並且宣佈了口號。這口號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保衛海岸,不讓法國人偷襲;二是支援查理二世,打倒其他貴族。
接著,在卡夫的帶領下,肯特郡的起義者們攻下了格萊夫森德市,接著靠向麥德斯通。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倫敦。
行軍途中,他們推舉出新的首領瓦特.泰勒。推舉泰勒的原因是他曾經參加過同法國的戰鬥,擁有貧民中難得一見的軍事知識,同時,他有野心,口才又好,人們認為他是最合適的肯特義軍首領。
泰勒成為領袖後,開始傳檄四方,各地紛紛響應他的號召,也公認他為所有義軍的領袖。他繼續完善了卡夫的口號,他提出:為查理二世和平民而戰,反對以高恩託為首的貴族,除十五稅一之外的稅法全都不認,和法國作戰時接受國家徵召。
行動上,泰勒帶著人馬一路向倫敦奔去,路上遇到修道院和大貴族莊園統統掃平,燒掉法律文書。泰勒的隊伍特別關注那些證明農奴身份的檔案以及自由民的稅務檔案,找到後就立馬銷燬。他們認為這樣就能讓農奴和自由民們獲得真正的自由。
經過一路上的裹挾和各路人馬的彙集,這時候泰勒的隊伍已經有六萬人了,於是他下令:直接進軍倫敦!
各地掀起了更大的響應狂潮,人們學泰勒的做法,襲擊修道院和大領主莊園,燒燬法律文件,特別是納稅資料。各地的領主們十分不安,紛紛放棄城堡逃入倫敦等大城市。
到了6月13號,整個英格蘭形成了肯特、埃塞克斯、薩福克、諾福克和劍橋五個中心,這幾個地方的起義的戰鬥最為激烈,修道院和大貴族的莊園被摧毀得最徹底。
中部的特倫特河流域和中西部的塞文河流域村莊,全都在當地掀起暴動。他們的規模和聲勢雖然不如五個暴動中心,但也摧毀了大量的文書檔案。
城市裡也掀起暴動狂潮,最出名的就是聖奧爾本斯市起義。人們攻擊修道院,摧毀修道院院長的住所,並且宣佈成立城市自治機構,剝奪修道院的統治權和經濟權利。
其他城市的暴動也有類似目的,他們的目標和農民並不一致,他們不在乎效忠誰,也不怎麼提稅法,他們追求的就是城市的自治地位和更多的人成為市民。
比如約克,作為當時英國第二大城市,他們的目的就是推翻政府任命的市長,由自己選出新的市長,新市長上任後宣佈更多的僱工和學徒成為新市民。完成目標後,他們不再關注其他地方的起義。
此時倫敦已經一片混亂,外地領主紛紛逃進首都,底層市民蠢蠢欲動,貴族們不知所措,國王依然冷眼旁觀。
起義軍逼近倫敦的時候,年輕的查理二世帶著親近的大臣躲進倫敦塔觀察形勢,並且密謀召集忠於自己的軍隊。但這需要時間,有人提出暫時先穩住起義軍,暫時答應他們的訴求,然後進行分化瓦解。等軍隊集合完畢,再各個擊破。查理二世同意了。
只是查理二世依然不能阻擋起義軍攻入倫敦。
13日上午,泰勒的大軍到達倫敦城下,此時形勢一片大好。勃爾這位傳教士發表了一個演講,刺激得義軍血性大發。
他說十一稅這種宗教稅不該是貧民繳納,只有那些比教士還富有的貴族和商人才應該交這稅。包括大主教和伯爵在內的大人物應該統統處死,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概念。同時所有法官、律師等幫兇應該被流放,只有這些騎在人們頭上的大人物統統消失,人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普通人,不管是農奴還是自由民,都應該和貴族處於平等的地位,農奴制應該被廢除。
到了下午,似乎是在某些人的默許之下(查理二世值得懷疑),倫敦普通市民把起義大軍引入城中。
進城之後,泰勒徹底失去對義軍的控制,他們火燒當時權臣高恩託的薩伏依宮、市長開的妓院、接著攻佔監獄放出犯人。
混亂中,人們開始大肆搶劫,整個倫敦一團糟,貴族們的財產遭到洗劫。倫敦本地人也加入其中,他們佔著熟悉地形的優勢四處破壞。
泰勒經過多方努力,還是集合起一批人把查理二世藏身地倫敦塔圍住,並且逼迫查理二世談判。
6月14日,查理二世同意談判,並且在邁爾恩德廣場同泰勒和勃爾等領袖會面。會面中,泰勒等人把之前的口號變成綱領,要求國王同意,而且還要求國王給予義軍執法權,到全國各地處決那些他們眼中的賣國賊。
查理二世假裝同意,並且為了分化起義軍,他制定了許多廢除農奴的特許狀,然後告訴義軍拿著這些回家,向人們宣告“農奴解放”了。
為了自己的安全,查理二世甚至請求離開倫敦城,他說暫時讓起義軍管倫敦,並且可以對賣國賊執法。
許多人大喜過望,他們相信了國王的誠意。泰勒也允許國王離開倫敦到郊外暫避。查理二世走了之後,起義軍開始狂歡,他們佔領教堂、法院和財政廳,燒燬各種資料。接著又把前財務大臣海爾斯、大主教蘇德伯雷、徵稅總負責人雷格、商人萊昂斯等人處死。
人們相信起義已經獲得勝利,開始在倫敦城大遊行。有的人甚至把蘇德伯雷的人頭插在長矛上,在倫敦塔來回奔跑。
不久後,部分義軍覺得既然勝利了,就該回家了。畢竟國王答應了訴求,還發了特許狀,從此大家都是自由人了。
於是各路義軍滿載著從倫敦各地搶到的財物四散離去,只剩下泰勒和勃爾等人繼續留在首都。他們同樣也認為起義已經取得勝利,只是他們覺得還可以向國王提出更多要求。
6月15日,泰勒要求和查理二世再次見面,查理二世同意了,並且把地點選在倫敦北邊的城牆外。
實際上,經過幾天的努力,查理二世已經集結了一支軍隊。他請求離開倫敦,就是為了和勤王的軍隊會和。
雙方一見面,查理二世這邊突然冒出一個人指責泰勒是搶劫犯,泰勒出陣和他對峙。泰勒剛剛出來,查理二世的心腹、當時的倫敦市長突然衝出來把他刺殺。
刺死泰勒後,查理二世下令軍隊包圍還未離開倫敦的軍隊,強迫他哪兒來回哪兒去。同時,他還逮捕了另一個領袖約翰.勃爾。
起義軍群龍無首,被迫就此解散。查理二世下令軍隊開往全國各處鎮壓,特別是肯特郡這個泰勒起家的地方。
7月2日,隨著肯特、諾福克、奧爾本斯市等起義中心被鎮壓,查理二世宣佈之前解放農奴的特赦令無效。
7月15日,約翰.勃爾被處決,自此起義宣告徹底失敗。
失敗原因
英格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只持續了一個半月就宣告失敗。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場流血的鬧劇。的確,起義軍人多,但是幾乎沒有完善的組織模式,只是憑著臨時推舉出來的領袖亂鬧一氣。
比起我國曆史上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有這麼幾個缺點:
首先各個階層的訴求並沒有統一。農奴只是想廢除自己依附於領主的法律身份,自由民的目的更多是抗稅,城市裡的起義者追求的是城市自治和更多的市民權利。
我國曆代的農民起義,目標往往比較明確,他們知道幹這事兒那是掉腦袋的活兒,所以普通人都明白,走上這條道路,不管有什麼訴求,首先就是得推翻當前統治者再說。
其次他們反得不徹底。我國曆史上各種口號都集中在田地這個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處理上,然而英格蘭起義的農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還是相信國王這一統治階級的代表,對他有著幻想。
以我國為例,古代的起義要麼就是失敗身死,要麼就是推翻當前統治者,很少會有領袖一開始就去和君主談判。因為他們知道,沒有一定勢力,敵人不會和你妥協,就算被招安,手中大軍才是依靠嘛!而且招安後更多也只是因為雙方都對彼此無可奈何。
對英格蘭歷史發展的影響
這次起義,實際上也推動了英格蘭的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勢力。
泰勒等領袖採取的措施,極大破壞了領主對自己領地的統治權。起義被鎮壓後當地秩序的恢復必須依靠王室的力量,這就給王室介入提供了條件。
特別是起義過程中,泰勒等人專門針對大修道院和大貴族的莊園,戰後教會和貴族的經濟實力遭到嚴重破壞,產生的無主之地卻歸查理二世所有(燒燬的法律檔案比如地契等無法恢復)。
或許讓義軍闖入倫敦城大肆破壞,就是查理二世的陰謀。一方面借起義軍的手除掉反對自己的大臣,另一方面也損毀一些分封的資料。而戰後查理二世一家獨大,自然能對遭到削弱的大貴族下手。
這次起義,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奴制的瓦解,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基礎。
政治上,農奴、自由民爆發出來的力量,實際上是嚇到各個領主的。所以起義被鎮壓後,儘管查理二世不斷的處決領袖人物,但對於底層的控制也逐漸放開。
經濟上,鄉村莊園遭到破壞,原先社會關係不再的時候,人們紛紛湧入城市中生活,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可以說,這次起義推動了英國城市的發展。各地領主在這之後發現只有大家集合在一起,比如某個城市,才能保證財產安全。於是城市裡資本得以集中。
農奴和自由民逃離鄉村,自然湧向城市謀生,這就帶來了大量的勞動人口。
當人口和資本都集中的時候,資本主義萌芽的誕生,也就是必然的事兒。
這次起義,給英格蘭統治者留下處理類似暴動的經驗。
放棄個別貴族和底層人暫時妥協,接著處理掉領袖人物,然後分化瓦解。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撒切爾夫人處理煤炭工人大罷工玩的就是這一套。文化根基在英國的美國,處理馬金路德金和黑豹黨的時候,還是這套路嘛。
人類歷史就是復讀機,或許這就是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