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756年外交革命
1755年,考尼茨出任奧地利宰相,協助瑪麗•特麗莎處理外交事務。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考尼茨清楚認識到普魯士已經成為奧地利的頭號敵人,並與其爭奪德意志領導權,在這種形勢下奧地利需要改變與東南的土耳其和西面的法國為敵的狀況,從而受兩線作戰威脅的傳統外交政策,來爭取法國等國的支援,由此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
由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英法矛盾進一步激化,而法國的天然疆界擴張政策與普魯士向萊茵河擴張的戰略產生了衝突,於是兩者不再尋求合作,由此導致了1756年1月英國和普魯士《威斯敏斯特協定》的簽署。1756年5月,法國和奧地利簽訂了《凡爾賽協定》,形成了防禦同盟。不久因向西擴張與普魯斯發生衝突的俄羅斯、西班牙、瑞典、薩伏伊和德意志一些邦國相繼加入了法奧聯盟。至此,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以普法為一方、英奧為另一方的局面已演變成七年戰爭開始時以奧法對抗英普的新局面。在歷史上,考尼茨領導完成的這一歐洲國際關係大改組被稱為“外交革命”。
二、七年戰爭七年戰爭是1756―1763年之間發生的以英普和法奧為主要對手的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簽訂的《亞琛和約》不僅沒能解決英法之間與普奧之間的舊有矛盾,而且還增添了許多新矛盾。於是英普集團和法奧俄瑞(典)集團雙方發生了這次混戰,史稱“七年戰爭”。戰爭的實質:一是普奧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二是英法爭奪殖民地與海上霸權全域性性戰爭基本在歐洲大陸進行,區域性性的英法爭奪則在海上與殖民地進行。由於法國海軍遠遠的落後於英軍,法國的海外殖民地絕大部分被英國奪去,法國的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最後法國在歐陸退出了戰爭。戰爭歷時七年,最後以《巴黎和約》和《胡貝爾圖斯堡和約》的簽訂而告終。
三、《肖蒙條約》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四國為最後戰勝拿破崙一世,於1814年3月在肖蒙簽訂的攻守同盟條約—《肖蒙條約》。
1813年底,聯盟各國的軍隊攻入法國境內,但對法國未來的政治體制以及戰後領土分割等問題存在許多分歧,影響聯合軍事行動的進行。加之1814年初拿破崙一世又取得幾次軍事勝利,在英國提議下,英、俄、奧、普四國簽訂了該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國繼續同法國作戰直到徹底勝利,非經全體同意,不得與法國單獨議和;每一國家提供15萬軍隊對法作戰,英國除外,但英國需負擔戰費;條約有效期為20年。在條約的秘密條款中,對戰後歐洲的政治安排和某些重大的領土歸屬問題作出一些規定。這些規定在1814-1815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基本得到確認。
《肖蒙條約》的締結加強了聯盟各國在共同對拿破崙作戰中的團結,對加速拿破崙一世的失敗和解決處理戰後歐洲問題起到一定作用。《肖蒙條約》也進一步發揮了“均勢”思想,並以這一維持均勢的原則為後來維也納會議和《巴黎條約》的實踐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