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代也有退休制度。古代的退休又叫“致仕”或“致政”。《尚書》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里。”《禮記》有云:“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古代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是七十歲,到年齡便可辭官歸鄉,頤養晚年。

到退休年齡便請辭

退休一詞,最早見於唐宋,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復志賦序》中有“退休於居,作《復志賦》”一句,《宋史·韓贄傳》上也說:“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官員退休後,國家為了使其老有所安,還會發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額的多少與其官職、功績和皇上的恩寵程度有關。

歷朝官員一到退休年齡大都自覺請辭,有的甚至年齡還不到,也主動讓賢。在古代,提前告老還鄉的情形並不罕見,只要官員提出申請,皇上一般都會恩准。

明弘治年間,明孝宗就曾專門下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古代官員們提前退休的原因主要是身體情況欠佳,如唐代開國名將李靖,因傷病纏身的緣故,提前在六十四歲時就“告病還鄉”,被皇上恩准。

提前退休避政治風險

當然,也有一些官員提前隱退是為了規避政治風險,比如范蠡,他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剿滅吳國,一雪前恥,但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是該急流勇退的時候了。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他攜帶金銀細軟,率領家屬和僕從,駕一葉扁舟泛於江湖,成功跳出了那片是非之地,實為明智之舉。明朝的開國功臣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但他並不居功自傲,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於是在洪武四年,他剛滿六十歲就要求退休,還寫了一首打油詩表明心志:“買條黃牛學種田,結間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世間萬事都增價,老了文章不值錢。”朱元璋很高興地派人把他送回了家鄉,還給了不少賞賜。

歸隱山林怡然自得

還有一些官員提前退休是因為自己本就無意於功名利祿,比如我們熟悉的陶淵明,一生嚮往田園生活。還有南朝梁代的陶弘景,36歲便提前退休,自號“華陽隱居”,過起了逍遙的隱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後,派人請他出山做官,陶弘景便畫了兩頭牛,一頭牛悠閒自在地吃草,另一頭卻被人套著籠頭,牽著鼻子鞭打驅使,他還在畫上寫了首詩:“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閒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閒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畫和詩表明自己歸隱山林的決心。梁武帝一看,深知其意,雖沒有請他出來為官,但梁武帝還是經常以書信方式請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還被人稱作“山中宰相”。

正所謂“無官一身輕”,清代乾隆年間的“劉羅鍋”劉墉被我們熟知,他退休後曾寫了一副對聯:“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讓老夫消受;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由兒輩擔當。”悠然自得之情一覽無餘。

(摘自《生活晚報》、《廣州日報》)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贊《帝王將相數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