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四川十分神奇,而所謂的神奇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清朝末年,經過洋務運動的大清,雖然在對外戰爭中經常被人打得滿地找牙,但是畢竟因為有了軍艦和洋槍大炮,甚至清政府還能搞到洋人的貸款,所以其實當時的清政府還是能夠頂一陣子的。但是,掀翻大清的第一把火,卻發生在了四川——因為四川保路運動,所以給武昌首義提供了機會。
第二,那就是民國時候,四川軍閥派系十分複雜。大的軍閥有劉湘之流,小的軍閥有羅澤洲之流。軍閥和軍閥之間關係盤根錯節,以至於當初老蔣想接手四川,都因為四川軍閥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而大傷腦筋。
第三,就是四川雖然處於內陸地區,但卻湧現了很多的革命者——要知道,沿海地區往往是最容易產生革命者的地方。
以上三點中,前面兩點或許還有緣由可循。但不可否認,最後一點堪稱最為奇蹟。而四川湧現出來的我軍領導者中,張愛萍將軍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人物。
1、張愛萍生於1910年的四川達州——當然,當時的名字是叫作達縣。張愛萍15歲的時候,在當地的中學讀書。並且,在學校裡,第一次接觸到了進步思想。
1927年是一個多事之秋。這一年,“三方”軍閥都對布林什維克進行了打擊和殺戮——在當時,中國的軍閥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1部分,是北洋系。當時北洋系的最高話事人是張作霖。北洋系從民國初年就掌握民國政權,這一年,北洋系對進步人士進行了殺戮。
第2部分,是國民黨新軍閥。四一二以後,國民黨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並宣佈和北洋政權分庭抗禮。而國民黨內部,也分化出了一系列的新軍閥。而蔣介石則算是最高話事人。
第3部分, 是牆頭草軍閥。要知道,北洋系盤踞的地盤不過華東、華中和東北、華北等地,國民黨軍閥盤踞的核心部分則是東南和華南地區。
其餘大部分地區的軍閥,都是牆頭草——比如四川軍閥就是典型。
話說四川軍閥楊森等人,當時見老蔣勢頭旺盛,張作霖日漸式微,於是也宣佈服從老蔣號令。而老蔣對布林什維克一直不滿,於是,四川軍閥為討好老蔣,自然也開始對進步人士們進行打壓。
不過即便如此,張愛萍還是在1928年的時候選擇加入了我黨,並擔任了黨支部書記——要知道,這可是冒著極大生命危險的。
2、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的時候,我方發現了一個尷尬的現實:那就是當時的我方,似乎除了信仰以外,幾乎一無所有——軍隊和政權都落在了國民黨政權的手裡。
因此,四一二以後,我黨痛定思痛,選擇在兩條戰線和敵人鬥爭。
第一條就是武裝鬥爭。人民軍隊隨之誕生,並且,我軍還在井岡山建立了根據地。雖然後來井岡山根據地被紅軍放棄,但是,根據井岡山的鬥爭經驗,我軍最終建設了大量的蘇區根據地。
第二條戰線就是白區的地下鬥爭。並且,白區的地下鬥爭頗為缺乏人手。於是,張愛萍被上級調遣,在1929年的時候,調入到上海,參加地下鬥爭。
不過,在上海地下鬥爭,紅色力量所面對的,可不光是國民黨的特務組織。其實當初,蔣介石沒有太大膽子發動四一二,是因為英美帝國主義給蔣介石打氣,表示只要老蔣發動這個政變,就給老蔣提供大量的經濟贊助。
從英美帝國主義對老蔣的收買可以看出,英美也是非常仇恨紅色力量的。
因此,在上海,英法美租界的巡捕,也積極配合國民黨的警察、特務機構針對特科成員等我方力量進行打擊。
張愛萍也曾經因為敵人打擊太緊,兩次被捕入獄。不過,在敵人的監獄裡,張愛萍絲毫沒有懼怕,而是沉著冷靜的與敵人周旋、對抗。
3、1929年,紅軍在蘇區的武裝鬥爭也達到了一個高峰。不過,紅軍建設也缺乏很多可靠地人才。因此,上級指派此時已經頗有些經驗的張愛萍前往紅軍從事管理工作。
當時的張愛萍是被分到了紅14軍裡面,紅14軍成立於1928年,主要活動區域,在今天江蘇境內。
話說熟悉地理的朋友肯定知道:蔣介石政權的首都是南京。因此,對於江蘇境內的紅軍,國民黨肯定是優先派遣重兵打擊。
而紅14軍其實本身是農民自衛軍這類武裝改組產生的,巔峰時候全軍上下也只有1300多人。按照人數來說,或許還沒有國軍一個團的人多。
而且,紅14軍周圍,還都是國軍的精銳部隊,從中我們也不難想象當時紅14軍鬥爭的艱難與不容易。但性格要強的張愛萍從來沒有過絲毫畏懼,帶領著部隊硬是撐了下來。
張愛萍打仗的時候有一個座右銘:將有三忘;即:“出家忘妻,出門忘鄉,出陣忘身。”而或許也正是靠著這“三忘”,他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才能夠完全擯棄一切雜念,全身心的投入進戰鬥,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4、不過雖然紅14軍將士一直艱苦奮戰,但還是架不住客觀環境太過於惡劣了。更何況,他們還是在南京政權的心臟地帶活動著。
當時的老蔣為了圍剿紅軍,一度專門從納粹德國那裡進口了大量的德械裝備。於是在國軍的猛烈進攻下,紅14軍的主力大多都殺身成仁了。當然了,也有一小部分主力成功撤退到了中央蘇區,後來被編入到紅一方面軍的序列裡。
紅軍長征期間,張愛萍被領導安排負責紅軍的前衛或者殿後工作。這兩個工作看似簡單,但其實都意味著存在巨大的風險。
比如所謂的前衛,可以理解成先頭部隊,也就是我們眼中的先鋒。
先鋒的功能,主要是具備試探性作用:就是試探一下敵人的兵力部署以及火力情況,如果發現敵人火力孱弱,那麼就可以開啟通道,迎接大部隊過去。
如果運氣不好遇到敵人的主力部隊或者王牌部隊,先鋒部隊輕了是蒙受巨大損失,重了還極有可能被敵人吃掉。
比如方誌敏當年就擔任過紅軍北上抗日的先頭部隊的負責人,奉命為紅軍北上抗日開啟通道。結果,方誌敏的部隊遭遇敵人重兵圍堵,最終,方誌敏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再說殿後。殿後,指的是大部隊在撤退期間,為了給大部隊撤退爭取時間,留下的一小部分阻擊敵人的力量。
這份工作其實是更加的不容易。根據紀實文學《遵義會議放光芒》一文記載,在遵義會議之前,由於博古當時的命令錯誤,紅軍行軍速度很慢,甚至有時候一天時間下來才前進三十多里。
而當時蔣介石出動汽車運輸步兵追殺紅軍,白崇禧甚至還派了轟炸機。這些都給殿後工作帶來了巨大的不利因素。不過,經驗豐富的張愛萍還是極為出色完成了這些任務。
而且在長征中,張愛萍也給敵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紅軍解放了遵義。並且,紅軍打算在這裡休整幾日,同時開一下會議,糾正一下路線問題。國軍見紅軍大部隊集結於遵義,於是發兵圍剿。
張愛萍奉命帶著部隊守衛老鴉山。國軍為了攻佔張愛萍的陣地,出動了大量的精銳部隊,甚至還不惜動用了一些大型重武器。但張愛萍帶著自己部下的將士,硬是依靠步槍為主的劣質裝備,頑強的頂住了敵人的進攻。
敵人見從張愛萍這裡打不開口子,於是調頭進攻黃克誠守衛的陣地。在敵人的猛攻下,黃克誠的陣地一度失守,之後張愛萍還參與了收復黃克誠陣地丟失的工作。
而這一系列操作,則讓敵人也覺得:這個張愛萍雖然在紅軍裡面職務不高(團職幹部),但絕對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人。
5、紅軍經過了漫長的長征後,終於順利抵達陝北。此時的我黨領導們發現了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在陝北,紅軍必須新增加一個兵種。
在我國古代,自古以來都有南船北馬的說法。意思是北方地區平原較多,因此使用騎兵作戰可以保證絕對的優勢。
事實上,紅軍在長征的時候,也確實遇到過國軍出動騎兵進攻的現象。雖然紅軍最終頂住了敵人的騎兵,但是騎兵的機動靈活性,給自己帶來的威懾力,也是讓紅軍部隊歷歷在目的。
之後西路軍在河西走廊的時候,也曾因為馬步芳的騎兵部隊而遭受巨大損失。因此,紅軍如果想在陝北建設根據地,那麼,就必須要有騎兵。
雖然陝北多是黃土高坡,不利於騎兵活動。但是,紅軍不可能永遠在陝北發展,紅軍遲早也要和山西、甘肅的軍閥進行較量。
這時候,沒有騎兵怎麼能行呢?於是領導們決定成立紅軍騎兵團。
——張愛萍此前並沒有任何騎兵方面的經驗或者工作經歷。但是,有悟性,又十分好學的張愛萍硬是透過自學的方式,並經過刻苦訓練,掌握了騎兵的技能,之後被上級指派為紅軍騎兵團的團長。
這其實也算是組織上對張愛萍能力和品格的信任吧!要知道,當時30年代的騎兵,在中國的意義,已經是完全不亞於50年代的裝甲兵,把這麼重要的部隊交給張愛萍去負責,其實這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了。
之後不久,紅軍領導們的高瞻遠矚也得到了證實。
1936年左右,紅軍決定東渡黃河進行抗日。從陝北走,東渡黃河,可以抵達山西境內。當時山西的軍閥是閻錫山。這閻錫山外號閻老西,閻老西對紅軍的態度十分不友善。因此,在紅軍東征的過程中,閻老西出動大部隊來圍堵。
這時候,紅軍的騎兵團利用騎兵的特殊作戰優勢,牽制了閻老西很多部隊。以至於閻老西都懷疑:這紅軍剛到陝北沒幾天,哪來的這麼多騎兵啊?
6、抗戰爆發後,八路軍和新四軍相繼成立。當時新四軍準備在江蘇、浙江等地建立抗日根據地。延安方面考慮:張愛萍當年參加紅14軍,熟悉當地環境,因此為了方便新四軍的工作,決定將張愛萍調離延安,到華東地區從事抗日工作。
不過,起初張愛萍負責的工作範圍很廣:既包含華東地區的抗日統戰工作,也包括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管理工作。之後由於鬥爭形勢的需要,上級決定讓張愛萍專門負責新四軍方面的工作。到1944年,張愛萍已經是新四軍的師長了。
解放戰爭初期,張愛萍因為頭部受傷,於是被送到蘇聯去接受治療。等到回國的時候,已經是1948年,也就是解放戰爭後期了。
而這中間的停留時間足足有三年之久,在最應該建功立業的時候,沒留在部隊為黨效力,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得不說其實張愛萍的內心還是頗有些遺憾的。
時間到了1949年,上級考慮新政權即將建立,但是,人民軍隊還沒有海軍。於是領導人委任張愛萍負責海軍的建設——畢竟組織認為當年他為紅軍建設了第一支騎兵部隊,肯定也能給解放軍建設海軍部隊。
張愛萍在海軍領域造詣也很深。新中國成立初期,沿海地區很多島嶼都被國民黨盤踞,張愛萍於是將這些島嶼當活靶子,供人民海軍在解放島嶼的同時,也做訓練之用。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解放軍也需要科技強軍:比如,解放軍需要有洲際導彈部隊,更需要有資訊化部隊。
此時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張愛萍老將軍,負責解放軍這些領域的建設工作。其實對於一個老年人來說,由於精力有限,與時俱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領導洲際導彈、資訊化建設呢?
不過,張愛萍還是順利完成了任務。在他的領導下,我軍在科技和武器裝備方面的發展,都有了巨大的進步。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其實也是有張愛萍老將軍的一份力的。
1987年,張愛萍因年事已高逐漸退居二線。2003年,張愛萍去世,享年93歲。雖然斯人已矣,但他留下的一些標籤如今還鼓勵著我們前行——比如求真務實,勇於開展批評的精神。
早在1964年的時候,張愛萍受命前去甘肅酒泉原子彈基地視察。而早在四年前,林彪也曾來此基地視察過,於是基地的一些領導打算撥款三十萬修建一個林彪紀念亭。
而張愛萍得知這個訊息後,立馬拒絕了這個要求,還嚴厲的說道:“沒有這個必要,花這麼多錢,還不如建一個汽水廠,或者冰棒場呢?”
當時林彪名氣很大,張愛萍這種敢於批評的精神是十分難得的。而或許也正是因為有張愛萍這樣的人站出來,我們的祖國才能夠有今日之輝煌吧!
8、其實縱觀張愛萍一生的履歷,我們不難發現,他不光是一支軍隊的指揮者,更是一個出色的建設者。其實相對於指揮將士在前線衝鋒打仗,建設一個新兵種甚至新軍種的難度係數反而更大。
在舊中國,大清帝國曾耗費巨資建設海軍,而民國的新舊軍閥也花費了巨資建設空軍。但是,不論是清朝的北洋艦隊還是民國軍閥的空軍,在日本人的進攻下,都不堪一擊。可見想成功建設一支新兵種是很艱難的。
而且事實上,不論是清朝還是民國軍閥,建設這些兵種的時候,都花費了很多錢財請外國專家和工程師來參與建設。
但是,即便如此,還是失敗了。
而張愛萍不論是從紅軍時代接手建設騎兵的任務,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接手建設海軍的任務,其難度係數都要比清朝建設海軍、民國建設空軍難很多。
——因為一來人民軍隊當時的經費很少,二來,也沒有外國專家幫助建設。可想而知這其中的難度係數。
但是,張愛萍硬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賦,完成了這些任務,完善了人民軍隊的力量。
1955年,張愛萍曾被授予了“上將”軍銜,由於三年解放戰爭在養傷,有少部分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他或許不夠資格,而看了以上這些奠基性質的貢獻後,誰又能再多說一句不夠格呢?
而且從張愛萍身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種精神:那就是一個真正優秀的人,真正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具備敢於在陌生領域拓荒精神的人。
這種精神,是需要持之以恆的毅力,而非普通人那種三分鐘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