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一心想當皇后,皇帝李治也非常支援,可朝中的文武大臣不答應,這是武則天原來沒想到的。
經過幾次試探,她清醒地意識到,得不到外廷的支援,她永遠無法實現當皇后的夢想。
可怎麼從這些反對派中挖掘出支援自己的那部分力量?武則天一籌莫展。
其實,面對權勢和利益,從來就沒有鐵板一塊,漏洞多多。
這不,有人主動出來請纓要為她搖旗吶喊。
此人叫李義府,是個五品官,在中書令來濟手下擔任中書舍人。
“笑裡藏刀”這個成語說的就是他。李義府長得一表人才,為人彬彬有禮,多數人開始會被他的表面文章打動,可李義府的骨子裡深藏著算計。
“明裡一把火,暗裡一把刀。”
這樣的事幹得多了,人們送他一個名號“笑裡藏刀”。
外表極其柔和,但害起人來極其手黑。
人們又送他一個外號叫“李貓”。
貓平時柔順乖巧,但撲拿耗子時兇狠無情,李義府的性情和貓極其相似。
可這貨人品不好,但才華出眾。典型的有才無德!
《全唐詩》裡就有他做的八首詩,風格清麗,令人叫絕。
而且李義府是李治的老部下。李治做太子時,他擔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司議郎來濟都以文墨知名,當時號稱“來李”。
可後來,來濟官至中書令,李義府還是區區一箇中書舍人。才華不相上下,可職位卻相差甚遠,李義府心中忿忿難平。
而且,李義府最近遇到了麻煩事。他得罪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要把他發配到偏遠的壁州(今天的四川省)擔任司馬。
壁州司馬也是五品官,屬於平級調動。但當時唐朝人重視京官,做京官整天在朝廷裡混,容易和皇帝混個臉熟,到處都是機會。
而地方官,山高皇帝遠,升遷的機會很渺茫。
不能步步高昇,已經讓人難過,眼看著自己的京官也保不住了,李義府十分著急。
所以他要支援武則天,他要討好皇帝,保住自己的官位。
由於職務之便,他提前知道了這個任命。
所以,他要力挽狂瀾,阻止這個任命生效。
時間緊迫,可他又想不出好辦法,只好向好朋友中書舍人王德儉求助。
王德儉人稱“智囊”。一則他脖子上長了個很大的瘤,二則為人狡詐,兩個特徵結合起來就得了那個“美名”。
王德儉說:皇帝想立武昭儀做皇后,可擔心宰相大臣們不同意,你把這個提案拿出來,出面支援武昭儀當皇后,皇帝肯定龍顏大悅。他一高興,你不就轉禍為福了?
可當時皇帝已經退朝,第二天任命書就要送達門下省,必須在今晚見到皇帝面呈此事。
無巧不成書,恰好當天王德儉值夜班。兩人決定李義府替王德儉值班,深夜叩見皇上,懇請廢王皇后,立武昭儀。
終於找到支持者了,李治和武則天大喜過望。
立即召見李義府。
見到皇帝,李義府馬上表白:陛下,現在天下百姓都擁戴武昭儀當皇后,您就順了百姓的意吧。
至於百姓是否真有這個想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治驚喜地發現不是所有的大臣都和長孫無忌一樣,反對他。
李義府的出現令李治非常欣喜,他賜了李義府一斗珍珠,鼓勵他再接再厲。
李義府趕緊說:為陛下效勞,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我馬上就要到壁州當司馬,離長安千里迢迢,就算我想為皇帝盡忠,恐怕也鞭長莫及。
皇帝說:這容易呀,我馬上下令讓你留任原職。
武則天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第二天,她也親自派人慰問李義府。
很快,李義府就被提升為中書侍郎。
皇帝和武則天的這番舉措,等於向全體大臣釋放了一個訊號:支援武昭儀當皇后者,升官發財指日可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為官者趨炎附勢者大有人在。很快,武則天周圍就集結了一批官僚。
武則天第一次在外廷擁有了自己的勢力。
這些人中,許敬宗年齡最大,職位最高,自然成了領軍人物。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許敬宗也不是外人,他是給李義府出主意的“智囊”王德儉的親舅舅。
他和長孫無忌是一代人,但他和長孫無忌不是一類人。
隋末大亂之際,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在江都事變中被叛軍首領宇文化及所殺,許敬宗為了活命,在殺父仇人面前“蹈舞求生”。就是手舞足蹈,苦苦哀求人家饒他一命。
不過許敬宗雖然沒氣節,但有才華,是李世民秦府十八學士之一。和後來著名的丞相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共事。
太宗即位,許敬宗也當上了中書舍人,金光大道就在眼前,可對的場合他卻做了錯的事,丟了烏紗。
貞觀十年(六三六年),長孫皇后去世,輕佻的許敬宗竟然因為大書法家歐陽詢長得醜,在葬禮上他就忍不住哈哈大笑。這一笑,笑掉了頭上的烏紗帽,被貶到地方去了。
後來好不容易又混到了禮部尚書,卻因為把小女兒嫁給少數民族首領馮盎之子,就是後來大太監高力士的曾祖,被人彈劾,又被貶到了地方。
因為性格以及人格的缺陷,許敬宗的仕途很坎坷。幾十年過去,當年的同僚都已位高權重,而他只是個衛尉卿。雖然也是三品官,但只是個事務性官員,負責皇帝的車馬,因此他一直鬱悶得很。
在皇帝打算立武昭儀為後,元老大臣紛紛反對這個多事之秋,許敬宗隱隱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憑他半生從政的直覺,他決定站在皇帝的一方。原本對支援皇帝能得到多大好處?皇帝的決心有多大?心裡沒底。
可透過皇帝對李義府的獎賞,許敬宗一下子就底氣十足了,此時不動更待何時。
於是,以許敬宗和李義府為核心,明著支援武則天、其實各自心懷鬼胎的一些官員,選擇與武則天為伍。他們透過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和武則天暗中勾結,這種裡應外合滲透到了外廷的各個部門。
支援武則天的勢力暗流湧動,反對他的大臣也開始抱團。
這一派以元老重臣長孫無忌為首,還有另一位顧命大臣褚遂良,以及在立宸妃問題上投反對票的來濟和韓瑗等。
兩派人馬都在暗中發展勢力。
立武則天為後的事,一時間成為大家關注的中心話題。
長安縣令裴行儉私下找到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說了幾句,武昭儀心術不正,立她為皇后,國家可就要遭殃之類的話。
這話馬上就長了翅膀,幾個周折,就傳到了武則天耳朵裡。武則天一吹枕邊風,高宗立馬做出反應。
裴行儉很快被貶為西州(新疆的吐魯番)都督府長史,徹底離開了政治中心。
此後不久,擁戴武則天的領軍人物許敬宗被升遷為禮部尚書。
隨著兩派官員的升降,看似鐵板一塊的外廷官僚開始分化。有的從國家利益出發,有的完全考慮自己的得失。
在這場緊張的拉鋸戰中,永徽六年(六五五年)九月,唐高宗、武則天已經按捺不住,決定正式攤牌。
一天,唐高宗在退朝後,單獨留下了四位宰相,說要跟他們到內殿談件事。
被留下的四位分別是:
第一位太尉,長孫無忌;
第二位司空,李績;
第三位是左僕射,于志寧;
第四位是右僕射,褚遂良。
唐高宗永徽六年,各種名號的宰相共有七位。除了剛才提到的四位,還有中書令韓瑗,門下侍中來濟和門下侍中崔敦禮。
按照傳統,皇帝退朝以後,所有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議政。可這次皇帝沒按常規,而是單獨召見部分宰相,說明有特殊的事情。
這波人都有政治敏感,一猜肯定是立武昭儀為後的事。
不能打無準備的仗呀。
四個人趕緊商量對策,如果皇帝一會兒提起這事,誰先應答。
于志寧說,論威望,長孫太尉應該先說。
褚遂良不同意:長孫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如果言語不和,那皇帝就是和自己的舅舅過不去,怎麼能讓皇帝背上這罪名?
于志寧又說:那英國公李績是皇上非常器重之人,要不讓他先說。
褚遂良說:司空李績是國家元勳,皇帝和他鬧意見,那不是和功臣過不去嗎?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怎麼辦?
褚遂良說:我是先朝任命的顧命大臣,如果我不竭盡全力,以後有什麼顏面去面對先帝?褚遂良決定自己當這隻出頭鳥。
于志寧兩次站出來把皮球踢給別人,因為他實在不願意摻和到這場政治鬥爭中。
其實,于志寧的人品學問都很好,一直在輔佐太子們。
唐太宗時代,他是太子李承乾的太師,後來李承乾被廢,跟隨他的臣僚大多都受了牽連。唯有于志寧,因為德行才華都不錯,被留下輔佐新太子,就是後來的唐高宗。
于志寧不願意捲入任何政治爭端。這次廢王立武,他覺得不同尋常,還是不出頭為好。
這番商量,有兩個意思。
一是推舉一個代表大家意思的發言人,還有就是表示四個人思想、口徑是統一的。
于志寧是不願意出頭,還有一個人直接就逃了,他就是李績。
此人就是當時擔任幷州都督,親自監護武則天父親葬禮的那位李績。
他說自己今天是帶病上朝,現在實在支援不住了,一會兒見皇帝恐失朝儀,請三位幫我請個病假,他拍拍屁股走人了。
留下三位面面相覷。
三位大臣和皇帝面談的結果如何?且看下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