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朝同治帝駕崩之後,慈禧太后立馬將醇親王的兒子載湉扶持為帝。她這樣做理由很多,比如載湉還小容易控制,還有載湉是過繼給咸豐帝的,那麼慈禧仍然是太后,可以繼續垂簾聽政。但不管有多少理由,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可以繼續掌權。

按理來說,同治帝駕崩後,就應該找“溥”字輩的人繼承皇位。不過這樣一來,慈禧就變成太皇太后,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才是皇太后。慈禧害怕群臣以此為由,讓阿魯特氏垂簾聽政,所以才扶持載湉即位。

那麼皇太后是否真的,就比太皇太后更有話語權呢?不一定,就好比明朝英宗時期,太皇太后張氏,就明顯比皇太后孫氏話語權更重。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的時候,年僅9歲,在他沒有親政前,朝堂的大小事,基本都是張太皇太后做主。張太皇太后去世後,才輪到孫太后執掌朝政。

不過,孫太后在朝中的威嚴,就不如張太皇太后了。太皇太后在時,朱祁鎮是比較聽話的,可隨著太皇太后去世,朱祁鎮就開始寵信宦官王振,導致了後來的木土堡之變,令明朝國力大損。

要是張太皇太后還在,相信土木堡之變很難會發生,因為朱祁鎮肯定不敢如此任性。如果張太皇太后能夠阻止朱祁鎮,那麼孫太后身為朱祁鎮母親,為何在關鍵時刻,卻不能阻止其犯錯呢?筆者認為大致有以下原因。

其一,後宮不得干政

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平凡,但品性出眾,這也是明朝多賢后的原因。也正因如此,明朝從未出現過外戚干政的亂象。張太皇太后前期執政,也是因為朱祁鎮年幼,當時群臣請她垂簾聽政,她的回答是:

“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可張太皇太后去世的時候,朱祁鎮已經16歲了,這個年紀,孫太后已經沒理由把持著政權不放,不然群臣也不會允許。既然後宮不得干政,那麼孫太后只好不管朝堂的事,朱祁鎮想做什麼,她都不好阻止。

那有人或許會說了,既然孫太后不好阻止,那麼要是張太皇太后還在世,她不是同樣不好阻止嗎?其實這不一樣,朱祁鎮要御駕親征,對於打仗一事,孫太后是不太懂的。她完全不知朱祁鎮會怎樣去打瓦剌,又會任用些什麼人,畢竟她從來沒接觸過這些。

但張太皇太后就不同了,她可是經歷過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這幾代明朝有為君王時期的,且這幾朝都是明朝最鼎盛時期。當初朱高熾幫助朱棣監國,積累了很多執政經驗,在此期間,張太皇太后就負責協助丈夫。所以說,她在政治上是有一定經驗的,而且一路走過來,對朝中情況很是清楚。

朱祁鎮要親征,張太皇太后就會知道,明朝真實實力如何,朱祁鎮這一去有沒有勝算。一旦認為此行很危險,張太皇太后無論如何都會出面阻止。可是這一切,孫太后都不清楚,她自然無法阻止。

其二,朝中缺少賢能

張太皇太后在的時候,朝中有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賢臣輔佐。她自己說了不會破壞祖宗家法去垂簾聽政,只是朱祁鎮年紀還小,她不得不幫其看著點。而實際上朝中有這些賢能,是很難會出現問題的。

這些賢臣大多輔佐過朱高熾、朱瞻基兩代皇帝,有的甚至在朱棣一朝就嶄露頭角。他們很熟悉該如何輔佐皇帝,因此有他們在,加上張太皇太后在上面看著,明朝基本不會出問題,甚至可以延續“仁宣之治”的良好局面。

可到了孫太后這裡,德高望重的“三楊”都已經不在了,只剩下張輔和胡濙,他們的話,已經勸不動朱祁鎮了。張輔甚至還不得不跟著朱祁鎮出征,結果死在了土木堡。而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前,于謙也還沒有混出頭,可見朝中賢能著實缺少。

其三,孫太后少智慧

孫太后雖然無法管住朱祁鎮,但其實她可以從源頭上阻止其犯錯。朱祁鎮為何會親政?是因為宦官王振的慫恿。當初張太皇太后在時,就知道約束王振,所以

“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可孫太后就缺少這點智慧,沒有看到王振的野心,所以沒去約束其行為。這就導致王振越來越受寵,朱祁鎮被他哄得團團轉,也就造成了土木堡之變這樣的悲劇。雖說王振最終死於亂軍之下,可他的死,永遠也無法挽回明朝的損失。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

3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宋慶齡晚年想見妹妹一面,宋美齡得知後冷冷回了4個字,字字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