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原本是個水果店的學徒,進了青幫之後,靠著自己的能力嶄露頭角,最終成了上海地區的大亨。1929年,杜月笙當上了公董局華董,這是華人在法租界中,地位最高的職務。後來,杜月笙還創辦銀行,進軍金融領域又賺了一大筆錢,在上海地區有了更大的影響力。
我們經常說,人生就像潮水,有漲潮就必然有退潮。杜月笙這一輩子便是如此,他有過威名赫赫的鼎盛時期,也有流落異鄉的落魄時期。1949年4月,杜月笙因為國內局勢的變化,逃到了香港地區。1951年8月,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因為疾病撒手西去,享年63歲。
杜月笙臨終前,曾經跟身邊人留下遺言,他要求家人辦理喪事時一切從簡。畢竟他們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了昔日的風光,手中的資金也比較匱乏,若是一味講究排場的話,不僅會讓接下來的生活變得更加拮据,還有可能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杜月笙這個臨終決定,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人生智慧。
杜月笙既然有這樣的覺悟,他為何唯獨對棺材提出了特殊要求,要家人花大價錢買個好的?背後的原因讓人有些淚目。杜月笙晚年雖然到了香港,但他始終認為,自己呆了大半輩子的上海,才是真正的故鄉。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被葬到上海,如同古人一般落葉歸根。
杜月笙認為,落葉歸根是一箇中國人特有的情懷,從古至今有無數這樣的例子。離開家鄉遊子,若是牽掛著故鄉,不管走的多遠,將來都會找機會回來,在故鄉找個地方安葬。杜月笙去世後,家人按照他的囑咐,花費一萬五千元港幣,給他置辦了一個上等的楠木棺材。
杜月笙這一輩子歷經風風雨雨,算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不過,他能從一個小人物逆襲成頂級大亨,確實有一定值得學習的地方,若是對杜月笙感興趣,想要多瞭解一些故事的話,建議去看看《杜月笙全傳》,詳細瞭解一下,他是如何發家致富,成為人生贏家的,或許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