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5 :蔣介石的困局

簽訂《唐沽協定》

1933年1月,希特勒上臺,德國隨即退出日內瓦裁軍協議。對於西方列強來說,遠在東方的中日矛盾只是疥癬之疾,歐洲中央的希特勒才是心腹大患。所以,西方列強對亞洲更是無暇顧及。

絕望之下,蔣介石只好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協定規定雙方停止使用武力,尊重既定戰線所界定的現狀。戰線大致延長城走向,將“滿洲國”和中國餘部分開。此外,將在長城以南建立非軍事區,此中立區可確保中國軍隊不會威脅日本在內蒙古的新地位,以及組成“滿洲國”的東北三省。因此,協定等於將中國長城以北地區半永久性分離,也等於國民黨默認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存在。雖然蔣介石政府口口聲聲說《塘沽協定》,只是停戰協議,完全不是正式割讓滿洲的意思。但是從“攘外必先安內”的選擇來看,在蔣的心裡,東北並非不可犧牲。

這也正是日本軍部的判斷。所以,關東軍在滿洲放心經營,做千秋萬代的打算。而日本國內的政局,也暫時平息了下來。

中國最孤立無援的時期

1931年到1937年,是中國最孤立無援的時期。英國首相張伯倫又延續了寇松的思路,提出承認滿洲國,與日本永世結好,以換取日本對大英帝國在亞洲其他利益的承認和保護。所幸被內閣阻止。

而美國,羅斯福上臺後,他把焦點放在國內,不想承擔國際義務。在日本大肆擴張的1934年,羅斯福竟然同意讓菲律賓在12年後,也就是1946年獨立。這意味著,對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美國打算徹底放棄了。

羅斯福對中國的態度也遠沒有威爾遜那麼友好。按照顧衡在《得到/顧衡好書榜》中所論,羅斯福這個人,在任期間把中國當作工具算到骨子裡去了,對中國沒有一點感情和道義擔當。例如在1934年,他出於國內政治算計,支援了美國國會透過《白銀法案》。本來,1929年的大蕭條波及的是金本位國家。而中國當時實施的是銀本位,因為金貴銀賤,相當於本幣貶值,反而有利於出口,增加了外匯儲備。可以說是非常幸運地逃過了一劫。但是1934年美國高價收購白銀之後,中國為了保出口,就必須人為壓低白銀的匯率。可是當時日本已經控制了中國的東北和部分華北,所以這就給了日本人賺差價的機會。他們低價在中國買了白銀,再高價在國際市場上賣掉。可以說是賺得盆滿缽滿。這麼著,一進一出,日本和中國的國力差距就越來越大了。弗裡德曼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美國的《白銀收購法案》,中國或許還會發生惡性通脹。但一是至少不會這麼慘,二是不會這麼快。中國運氣在這個時期非常差,就差在對中國不好的總統羅斯福,正出現在要命的時候。

德國援華

由於亞洲地區環境的變化,希特勒及其助手們判斷,一項積極進取的東亞政策可削弱美國、英國或法國在維護華盛頓體系時的地位,從而有利於間接破壞凡爾賽和平體系。希特勒和一些納粹官員想承認“滿洲國”,藉此離間日本和西方,而德國外交部強烈反對這種做法,擔心這會使德國在世界上過早地陷入孤立。

多數文官和職業軍人倒是贊成密切對華關係的政策,因為後者向德國提供了急需的原料,還有德國軍火和消費品的市場。1933年後的幾年裡,後一派觀點佔了上風,德國開展各種雄心勃勃的計劃擴大對華貿易,最重要的是,它向中國提供了飛機和航空專家。這些計劃和親日政策是不相容的,如此一來,在亞洲,德國正在成為中國的親密夥伴。但對中國來說,德國的支援並非純粹的福音,因為其他西方大國和日本,會反感德國在中國事務中逐漸增大的影響。

然而,在塘沽協定簽署後的蔣介石最困難時期,德國似乎比其他國家更願提供援助,甚至不惜觸怒日本,這一點很重要。蔣介石多次敦促德國派遣德國陸軍的前任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將軍來華擔任軍事顧問,這項任命德國人冒著日本的強烈反對放行了。某種意義上,德國是唯一敢於公然無視日本意願的國家,即不許外部強國前來援華。但德國願幫助中國提升國力,並不代表它準備聯華反日。希特勒公開表明的親日傾向不能容忍這麼做,而且,德國的亞洲政策可不是為了鞏固既定的條約體系。因此,中國不能僅靠德國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它還需要英美的幫助。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爭影響僅次於兩次世界大戰的——七年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