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愛好三國的朋友,沒人不熟悉“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孟獲是益州一帶的南蠻大王,手下有祝融、阿會喃、忙牙長、木鹿大王、金環三結等一眾大將,率領十萬蠻兵反叛蜀漢。諸葛亮為了解除後顧之憂,率軍南征。他把孟獲活捉了七次,又釋放了七次,最後使孟獲心服口服,徹底的歸降。

這就是著名的“七擒七縱”的故事,其中尤其是“火燒藤甲兵”一段,讓很多讀者拍案叫絕,至今讀來都覺得回味無窮。

諸葛亮七擒孟獲

可是,以上這些都是小說中的描寫。我們不禁要問:歷史上是否真的發生過“諸葛亮七擒孟獲”這件事呢?假如發生過,又究竟發生在哪兒呢?

要說清這些,我們就需要先來了解一下孟獲這個人。

一、歷史上真實的孟獲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

建興三年春,亮率眾南征。

建興三年,也就是公元225年。

這一年,劉備已經去世三年,而劉禪也已經做了三年的皇帝。這一年的春天,諸葛亮率軍從成都出發,開始了山水跋涉的南征之旅。

在益州建寧(今雲南曲靖)一帶,有一個名叫雍闓的豪強掀起了一股叛亂。他勾結東吳,並殺害了當地太守,教唆當地百姓反叛蜀漢。

諸葛亮南征的目的正是為此。

雍闓是個漢人,但在益州一帶居住的多為彝族百姓,雍闓對他們的號召力並不強。為了獲取這些人的支援,雍闓聯絡了當地彝族一個名叫孟獲的人共同起兵。

孟獲在彝族、漢族百姓中都有很強的威望,他加入了叛軍,果然有很多彝族百姓選擇跟從。於是,孟獲這才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孟獲

《漢晉春秋》中記載:

先主崩,獲隨雍闓反。蜀相諸葛亮親征,百戰百捷。聞得有孟獲,向為本地的夷、漢所服,與之戰,擒之於盤東。亮納參軍馬謖策,赦孟獲以服南方。後南中平,獲隨亮歸成都,任御史中丞。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這段意思是說:諸葛亮之所以南征,目的本來是為了平定雍闓之亂,到了當地之後才聽說有孟獲這個人。諸葛亮率軍擒拿了孟獲,並把它帶回了成都擔任御史中丞。從此之後,南方地區不敢再有任何反叛。

這說明,歷史上確實有孟獲這個人。但是,他和我們印象中的那個孟獲卻有很多不同之處。

歷史上真實的孟獲,根本不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那個坐擁10萬蠻兵的南蠻大王。他手下根本沒有會呼風喚雨的木鹿大王,也沒有會使飛刀的祝融夫人,更不可能有藤甲兵、白象兵等各種千奇百怪的兵種。

祝融夫人

真實的孟獲,不過只是一個參加了叛軍,比較有威望的當地彝族小首領,如此而已。

羅貫中為了增強小說的精彩程度,同時襯托諸葛亮的用兵如神,所以故意誇大了孟獲的地位和軍事實力。

二、“七擒孟獲”的發生地點

既然孟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那諸葛亮“七擒孟獲”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呢?

或者說,諸葛亮南征最遠到達了今天的哪裡呢?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這其中,“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八個字很關鍵,說的就是諸葛亮南征之事。“渡瀘”是指渡過了瀘水,“深入不毛”則是指到達了一個叫“不毛”的地方。

瀘水,也就是金沙江的別名。這說明,諸葛亮當時跨過了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我國的西南邊陲,屬於長江的幹流源頭。從地圖看,假如從四川成都(諸葛亮南征的起點)出發,一直向西南方向行進,跨越金沙江的話,就已經達到了雲南大理、保山、騰衝一帶。

金沙江位置

也就是說,當時諸葛亮起碼到達了雲南大理、保山附近。可是,這是否意味著他僅僅止步於此呢?

其實不止。因為我們還有後半句可以參考,也就是“深入不毛”。

“不毛”是什麼意思?

按照《辭海》中的解釋。“不毛”就是不生長草木的地方,也就泛指荒涼的或未開闢的土地,和我們常說的“不毛之地”是一個意思。

可是,《出師表》中提到的“不毛”二字,卻並不是指“不毛之地”。按照歷史學家的考證,這裡的“不毛”實際上是“八莫”二字的諧音。

緬甸八莫的地理位置

“八莫”又是哪裡?翻開地圖查詢,從金沙江繼續往西南走,出了國境線,會進入緬甸境內。而在緬甸與中國交界的位置,就可以看到一個名叫“八莫”的地方。

諸葛亮所說的“深入不毛”,其實是指到達了緬甸的“八莫”。

緬甸八莫風光

有兩點證據可以對此進行佐證:

首先,緬甸的英文名字叫做“Burma”,“緬甸人”的英語為“Burmese”。讀出來基本就是“不毛”兩字的發音。這說明,在古時候,“不毛”或者“八莫”,就是緬甸的代稱。

其次,經歷史學者探訪,在現在的緬甸八莫一帶,幾乎家家都還在供奉諸葛亮。說明諸葛亮的確曾經到達過這裡,並且用教化改變了當地的很多風俗。

第三,按照譚其驤先生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三國時期,益州的管轄範圍也包括了緬甸的八莫。換句話說,諸葛亮並非“出國用兵”,而仍然是在益州的疆域之內。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確切的結論:諸葛亮南征是從成都向西南行軍,跨過了金沙江,並且最遠到達了今天緬甸的八莫地區。而這個地方,應當就是諸葛亮擒拿孟獲的位置。

三、諸葛亮真的把孟獲活捉了七次?

雖然諸葛亮抓住了孟獲,但是“七擒七縱”這件事卻未必是真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並沒有把孟獲活捉七次。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時間來不及。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整個南征的起始時間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例如《諸葛亮傳》中就曾記:“建興三年春,亮率眾南征”,說的是諸葛亮在建興三年(225年)的春天從成都出發,開始南征。

然後,《出師表》中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說明諸葛亮在這一年的五月渡過了金沙江,到達了南征的最遠位置,也就是緬甸的八莫。

《諸葛亮傳》中又記:“建興三年秋,南中悉平”,是指到了這年的秋天,南方的叛亂已經全部掃平。

《後主傳》又有記載:“建興三年十二月,亮還成都”。是說這一年的12月,諸葛亮南征徹底結束,回到了成都。

可見,諸葛亮南征只歷時一年的時間,從春天開始出發,一直到當年12月返回。其中,待在金沙江一帶的時間僅僅是從五月到秋天的八九月份,充其量也只有短短的三四個月的時間。

諸葛亮南征路線

從成都到八莫,足足有900多公里的距離,而且大多為崎嶇的山路。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即便是馬不停蹄的趕路,單程也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再加上期間還要平定雍闓叛亂,因此,諸葛亮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去七擒七縱孟獲。

所以說,七擒孟獲應當是一個後來虛構出來的故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結束語: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對“諸葛亮七擒孟獲”做一個總結:

1.歷史上的確有孟獲這個人,但是卻並不是一個坐擁10萬蠻兵的大王;

2.諸葛亮南征的目標是雍闓,而非孟獲。叛亂的發起者是雍闓,孟獲僅僅是一個後來的參與者;

3.孟獲只被諸葛亮活捉了一次,“七擒七縱”是後來虛構的故事。孟獲被俘後,跟隨諸葛亮去了成都,還擔任了蜀國的御史中丞。

最後,我們不得不感慨一下,羅貫中為了把諸葛亮塑造成一個神人,真的是太煞費苦心了。他硬生生把一個配角般的孟獲強化成了一個擁兵十萬、統帥21洞洞主、權勢隻手遮天的南蠻大王。

而這一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用兵如神……

假如孟獲本人知道後世竟然把他描寫成這樣,不知會作何感想?

4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李斯借酒吐槽六國,高瞻遠矚不同一般,讓嬴政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