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大清朝時代經濟、民生、軍事、教育等各方面都不發達。雖然在乾隆爺的時候,他仍像的聖祖爺康熙那樣自詡為盛世王朝,可是,當時的所謂盛世也不過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罷了。可是,這樣的盛世王朝架不住他的後來君王們揮霍,到了道光年代已經是薄暮西山了。可即便是這樣,要求與中國人通商的英、法、俄等強國還是向中國發起了挑釁的戰火,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此後。國內的叛亂與外國的侵略,讓大清的皇帝們應接不暇,焦頭爛額。打仗都是要花銀子的,從乾隆朝,國庫的銀子就被乾隆、嘉慶這些皇帝們揮霍得差不多了。面對戰爭,大清要籌銀子還真不是件容易事。大清朝可不像現金時代,有眾多的產業和門路,可以與世界上的任何國家貿易通商,大清沒有這個,僅僅被迫開放的幾個口岸,能收取得銀子面對鉅額的戰爭經費,只能是杯水車薪。
腐朽的晚清官場
鴉片戰爭之後,清廷又不斷地各地賠款,這讓大清皇帝和朝臣們傷透了腦際,平民百姓也常常是唏噓。雖說兩次鴉片戰爭大清捱了打,又經歷了太平天國,已經窮得快揭不開鍋的大清只好想辦法弄銀子,再者,大清也希望“自強求富”,便推動了洋務運動紅紅火火,這些都是需要銀子的。怎麼辦呢?在把海關的控制權交給英國人手裡,讓英國人幫助收稅的同時,便是賣官鬻爵了,還別說這也很快成為大清“致富”的一個好辦法。於是,“捐官”的生意紅紅火火。
晚清中國的審案現場
《清俾類鈔》記載,浙江山陰縣有個目不識丁的草根蔣淵利用朝廷開放長江口岸的機會,也賺到了一桶金,便動起了升官發財的心思,他很想買個知縣噹噹。但蔣淵如要買官,和清廷規定的納金標準還差了很大一截。怎麼辦呢?為錢愁懷的蔣淵如,卻是突然靈機一動:沒錢?可以“融資”嘛。這事都能融資?這蔣淵如拉來好友唐文卿等四人,五個狐朋狗友先湊夠了錢,然後歃血為盟:出錢最多的蔣淵如擔任縣令,出錢第二多的唐文卿做刑名師爺,其他人以此類推,組建起“撈錢先團隊”。在成功花錢買到一縣官職位後,這五人從此密切配合,三年裡狠刮猛撈,三年後因貪汙落馬。可經過一番上下打點,竟只落得罷官了事,得意洋洋帶著貪來的錢財回家。其錢財總數多達六十萬兩白銀,歷經三年“苦幹”,成功實現暴富。
本文根據《少年行》改寫
如此“融資”奇蹟,堪稱清末“給力”創業奇蹟,也從而生動展現,清朝基層吏治的烏煙瘴氣。清朝底層官場如此,那朝廷的高官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呢?官場的沆瀣一氣,魚肉百姓,也加速了大清王朝在紛亂動盪的環境裡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