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閒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雲。

《醉垂鞭·雙蝶繡羅裙》是宋代詞人張先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首詞是作者酒宴上為一個美麗女子所作,用形象的比喻描繪出一種模糊而動人的美。

在清朝末年,有一個湖南大戶人家的主人很喜歡這首詞,便將自己的女兒取名羅裙,而這個羅裙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非常擅長詩詞,所以被南社接受為成員,她於1914年6月3日生下一個男孩。

南社是一個曾經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資產階級革命文化團體,1909成立於蘇州,其發起人是柳亞子等人,南社在當時可是一個高大上的團體,成員都是知識分子,南社支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氣節,反對滿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輿論準備。

擅長詩詞的沈母羅裙,喜愛李清照的《如夢令》,其中有一句“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古字“沈”和“沉”相通,於是沈母便為兒子取了“沈醉”一名,字叔逸。

據沈醉回憶,幼年時母親就教他讀唐詩,所以直到晚年他還能背誦很多唐詩,並且他一直愛寫詩詞。後來,沈醉長期在國民黨軍統局工作,那時的官場,許多人都有賭博、酗酒、抽鴉片、嫖妓等惡習,沈醉卻未沾染絲毫,他說,這也都完全歸功於母親對他的教誨。

憑藉良好的學習成績和修養,沈醉考上了長沙文藝中學讀初中,受大革命運動的影響,1932年和一些高年級學生一起參加了鬧學潮,被校方開除,這一年,他18歲。

作為一個文藝青年,他年輕氣盛、想做大事,不願在老家呆下去,他決定投靠在上海的姐夫餘樂醒,投奔姐夫除了有生計上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聽說姐夫餘樂醒在“革命團體”裡工作,具體是個什麼樣的“團體”又從事什麼工作,他就不得而知了。

1932年,這一年中日雙方的軍隊在上海發生了衝突,這是中日兩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軍事衝突,時間長達一個多月,史稱“淞滬抗戰”。當時負責防衛上海的中國軍隊是粵軍的十九路軍,由蔣光鼐及蔡廷鍇指揮。

國民黨復興社需要給國民黨軍提供情報,當時餘樂醒為國民黨復興社特務處上海特區的區長,是戴笠手下的得力紅人,因為長於對爆炸技術及藥物的研究,在軍統局內有“化學博士”之稱。餘樂醒利用職權之便,將年僅18歲的沈醉安插在上海復興社做了交通聯絡員。從此,沈醉走上了職業特務的人生旅途。

聰明好學的沈醉很快便成為戴笠的得力干將,更是戴笠的紅人,在軍統局素以年紀小、資格老而著稱,沈醉與陳恭澍,趙理君,王天木並稱軍統四大金剛。這一時期的沈醉對中國共產黨造成了很大的傷害。而他的職務卻飛速提升,最後職務是中將遊擊司令。

但是他卻非常怕見蔣介石,因為蔣介石是典型的軍人作風,他對部下的穿著,姿勢,精神面貌非常看重,並以此決定他的好惡。而資料記載沈醉性格活潑,愛動難靜,隨意慣了,且沈醉長期做外勤,對此非常不適應。還有一點就是蔣介石說話浙江口音重,沈醉是湖南人,經常聽得似懂非懂,搞得非常緊張。

1949年後,眼看國民黨大勢已去,為安全起見,沈醉將母親和妻兒送往香港。1950年3月,他做了俘虜,被投入監獄。那個時候,臺灣方面對外聲稱,做了俘虜的沈醉已被槍決,併為他設了一個靈位立在國民黨的“忠烈祠”。沈母聽聞兒子去世的訊息,悲痛之中撒手人寰。

而實際上沈醉在解放後於1949年12月9日被起義的雲南省主席盧漢扣押,後來被當成被俘戰犯轉去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1960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批特赦人員釋放。1967年11月6日,沈醉突然被逮捕,但是,1972年11月,沈醉又一次被釋放,並且又回到政協文史專員室。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與世長辭。訊息傳來,沈醉放聲痛哭,陷入無限的悲傷之中,他邊哭邊說:“毛主席制訂的改造政策使我從鬼變成人,又是毛主席制訂的寬大政策,讓我晚年過上了幸福、充實的新生活。”他感受到了黨的正確和偉大。

1980年經有關部門調查證實,沈醉在盧漢的起義通電簽字,他的身份由戰犯改為起義將領,享受副部級待遇,1996年3月18日因肺癌病逝於北京,結束了他傳奇而又坎坷的一生。

天擇:沈醉作為文藝青年,自己估計都沒有想到投靠姐夫被帶入軍統成為戰犯,最後在黨的關懷下獲得重生,有一個好的晚年。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70年前的那場“開國大典”,原來還有這些故事,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