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康熙皇帝,很多人都會想到千古一帝,把他推上了封建王朝明君的寶座,但是,康熙皇帝真的有那麼優秀嗎?
我覺得,康熙皇帝恐怕並沒有歷史上推崇的那麼優秀,畢竟人無完人,而康熙皇帝暴露的缺點,或者說他做的錯事,甚至影響了中國今後的歷史,也是中國經歷百年屈辱的原因之一。
海禁政策害苦百姓
康熙皇帝在位時期,雖然大清國已經基本肅清了明朝的殘餘勢力,但是民間對清朝還是存在敵視,有許多抗清組織,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對抗朝廷。金庸大俠的《鹿鼎記》中,韋小寶就是天地會的一員,也是反清復明的一個組織。
當時抗清運動比較集中的地方,就是在沿海一帶,所以海禁政策應運而生。海禁顧名思義,就是禁止人員出海,連打漁都不行。康熙皇帝為了進一步打擊抗清運動,實行了更為可怕的海禁政策。
康熙皇帝下令,不得私自出海,把沿海的百姓遷入內地,有不想遷居的,一律按謀反論處,格殺勿論。他還在沿海地區設定禁地,這個範圍裡不能有人,一旦越界,格殺勿論。單就是這一個政策,造成沿海地區形成了大片30-300的裡無人區,有幾十萬無辜百姓被殺。
你以為這個政策的影響僅僅就這些?那你就錯了。
要知道,康熙皇帝在位時期,西方國家正在進行革命,還有偉大的航海時代,許多Nautilus們冒著危險,漂洋過海,與各個國家交流,而這個政策,使中國隔離在其他國家之外,錯過了航海時代,讓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這個海禁,實際上就是日後閉關鎖國的雛形。
不關心海外華人康熙皇帝是一個雄主,算的上是一個偉大的皇帝,但是他也有任性的時候。
1741年,荷蘭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開始大肆的屠殺當地華人,這個訊息很快就傳到了京城。這些人雖然離開了中國的領土,但是血濃於水,他們也是炎黃子孫,而且這些人有的離開家園,也是因為戰亂,他們是無辜的。
但是,這個訊息傳到了朝堂之上,大臣們都震驚了,認為這是對中國的挑釁,應該嚴厲的回擊,這有關國家的面子,康熙皇帝卻並不在意。他只說了一句“孽由自取”。什麼意思?就是說這些人是活該,他們被殺都是咎由自取。
我實在想不出,這話是出自一個君王之口,再怎麼說,這些人也都是華夏子孫,康熙皇帝對他們的遇難居然並不在意,這確實有點說不過去了,哪怕是對荷蘭殖民者的暴行提出譴責呢?可惜,這些都沒有,而這,也無疑讓其他國家覺得中國軟弱。
九子奪嫡的悲劇要說康熙王朝什麼最有名,那無疑就是這“九子奪嫡”的大劇了。
康熙皇帝這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有點瞻前顧後,缺少了點皇帝的果斷性格。本來眾多皇子對於皇位是不抱什麼希望的,畢竟有一個太子擺在前面,而且還是康熙最寵愛的皇后所生。
但是,康熙對這個太子有點溺愛的過頭了,造成他很任性,這可把康熙氣壞了,決心廢了太子。本來太子廢了,再重新立一個就完事了,但是康熙居然又把廢太子重新立為太子,這就造成了日後兒子們的明爭暗鬥。
試想一下,一個被廢了的太子,怎麼還能登上帝位,稍微聰明點的皇子就知道這個太子只是一個擺設。於是乎,朝堂上開始結黨營私,什麼八爺黨,太子黨,明爭暗鬥,朝堂上下一片烏煙瘴氣。
最主要的是,這是骨肉相殘啊,在古代,康熙皇帝時期的九子奪嫡,在任何一個朝代估計都沒這麼熱鬧。這是一個皇帝的悲劇,也是一個父親的悲劇。
康熙皇帝的一生,有過輝煌,他少年得志,平三藩,擒鰲拜,創下了屬於他自己的功績。但是,對於他海禁政策的影響,也是空前的,為日後中國受盡屈辱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