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民出身四十歲失業,走投無路才去創業的漢高祖劉邦,毛主席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曾經他獨具慧眼點評劉邦,說: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老粗出人物!
他的點評都一針見血,點到要害處!這和他多年堅持不懈的讀書和學習,還有實踐書中得理論,在生活中的到實際求事的體驗生活有關。他的一生從未放棄過閱讀古典書籍和點評歷史。
說句題外話,因為他的嗜書如命,關於他和書的故事有很多,特別他青年時期千里借書的毅力和堅持,最讓人感動和學習,可以說他的知識淵博和後來的成功,都濃縮體現在這幾年讀書的時光中。
回到他14歲那年,我們許多孩子還在讀初二初三的年齡,他已經是起早貪黑地幫父母操持農活,閒暇時開始在家鄉借書閱讀,許多現在的孩子不懂,為何要借書,去買和圖書館借不就可以了嗎?
其實他們是不懂那個年代有多艱苦,在許多人都是文盲,知識被壟斷的封建社會,讀書認字對於每天繁重工作農民的一個奢望,魯迅的少年閏土中,我們就可窺一二。不過此時他已經將家鄉各家各戶人的書,都看了一遍。在學習領悟以後。
這時他和我們追網路小說一樣,出現了書荒,年少的對未知知識的強大熱情,成為了他的一個巨大求知動力。一天,他幫家裡的田地整理雜草時,一個過路的行人,討要一碗水喝並在此歇腳。
他見路人在外鄉來,穿著打扮都很有文化,就向他打聽附近有沒可借書的人家,那人想了一下,也就是隨口告訴他,棠佳閣裡面有非常多的藏書,夠你看的了。
他知道了,非常開心。
就連忙繼續打聽棠佳閣怎麼去,有多遠。
過路猶豫的說小友,這棠佳閣遠著哪!去哪裡起碼要走三十里路,現在這世界亂的很,你可千萬不要想著去啊!告誡完他,過路人就走了。
可是次日一早,他帶上了乾糧和水,告別了父母出了村。一路艱辛地走了三十里,經過了許多山坡和無人的山林,安全的到達了棠佳閣。
到了已經是午飯時間,他勇敢地上前敲門,並且和棠佳閣的主人說明了來意。棠佳閣的主人問他哪裡來,他誠懇地說了自己的家鄉,主人也很驚訝,三十里外跑到這裡來!就問來他府上有何貴幹,一聽竟然是為了借書遠道而來。
因為主人也是愛書之人,更是一個具有新時代觀念的知識分子,對於他的舉動不單是感動,更是感嘆,很快讓他進府中歇息,攀談了片刻後,自己挑了兩本書借個了他,一本是《盛世危言》一本是《新民叢報》。
為何要選這兩本呢?
因為作為一個經歷了封建舊社會,又被新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知識分子。他覺得《新民叢報》裡面梁啟超倡導思想能夠開闊人的思維和眼界;而《盛世危言》更是提出了許多針對中國當時時弊的解決方法和思路,這兩部書一個在思想一個在實用,對他都有很好的啟發和讓他接觸新思維。
他多番感謝了棠佳閣主人後,回到家裡,一有空就閱讀這兩本書,等他看完和記下了許多筆記後,他又跑了三十里路去還書和借新書。就這樣他只用了短短的幾年時光,他幾乎把棠佳閣的藏書多借讀了一遍。
主人看著勤奮的他,不由的讚歎到:了不起啊!幾年等於我幾十年,而且還如此毅力,三十里的山路能堅持跑如此多趟,無論寒暑秋冬實令我折服。
他卻謙虛的回答:幾十里路,換來棠佳閣的書籍,哪裡有比這些更值得的!
這樣的經歷也養成了他日後堅韌和不畏艱苦的性格,並且正是這樣的知識積累,豐富的知識理論,在和自己生活的農村結合之下,讓他對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把握的更準。
上文這段讀書的故事,只是想告訴讀者,在他的觀念中,讀書和知識是非常有必要和有用的,但是為何他在對歷史上不愛好學習,習性還有點“流氓”的劉邦,卻給出如此高的評價呢?還說點評他是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這一句話其分量還是很重的。因為我們在他的詩詞中,對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的評語,可劉邦評價超越了這五人,那麼肯定有其獨到之處。
深究原因,我們在看看他後面對大家的解釋,或者你就清楚和明白,此段話語的含義了。他對大家解釋,當時有人勸劉邦不要想著定都洛陽,因為洛陽無險可守,最好的就是佔據有關中天險的長安城,他立刻就吸取了這個建議,將自己的戰略重心,放在了關中的長安城,為後來的戰勝項羽,提供了最穩固的後方。
在後來楚漢爭霸雙方爭持這段時間,兩軍最後以鴻溝為界,項羽因為自身糧食和兵力問題,打算回到彭城,而劉邦也想著回家睡覺時,卻被張良罵醒了,不要管什麼協約和條約的,現在就是機會,你現在不進攻,等於是放虎歸山。劉邦的確不是袁紹,他沒有優柔寡斷,立刻採納了張良建議,背下了無信的黑鍋,引兵東進。
為了圍困項羽,更是要求當時佔據了齊國的韓信,儘快出兵在垓下圍困項羽,可這時候韓信卻藉機會要升職加薪,劉邦作為老闆,當時是氣得不行。對著韓信的要求,連說不行,可這時候張良卻暗暗地踢了他一腳,他立刻醒悟了過來,不但改口,還罵了一句韓信,要升職就升個正的,要個假的幹什麼,就封了韓信做齊王。最後韓信和劉邦還有英布等人,將西楚霸王項羽圍困在烏江身死。後來他多次重申自己的這個觀點和看法。
歷史上粗人成為開國天子的不少,除了劉邦,還有宋太祖趙匡胤、成吉思汗、朱元璋、努爾哈赤這些都是代表人物。而在他的解釋中看來,許多開國皇帝都共同有的一個特質,首先是敢闖敢拼勇於擔當,其次是善於聽取採納別人提供的正確的意見,再三是他們對於勞動人民和百姓,大部分都知道其疾苦。
而為何劉邦是最厲害的一個呢?
因為劉邦具有代表意義,
首先劉邦的出身就是農民,他知道農民的疾苦,所以在漢朝建立後,他走的是和秦國背道而馳的休養生息路線,得到這漢朝子民的支援。
其次他是實用主義者,特別他對於儒家的不屑,但是後來又發現了儒家的對治國的好處有接納,這裡能看出劉邦是個實用價值論者,正是實用主義,讓漢朝初期少了許多的奢侈浪費,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勞動百姓的生活中,才有了文景之治。
其三他不重面子和沒有架子,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在當時許多六國殘餘貴族們還是非常重視的一點,對於自己祖上的榮光,對於一些不切實際的周禮,對於一些壓根沒有用的面子,在有點賴皮的劉邦這裡完全被打破了。就連英明神武的項羽,對於劉邦都毫無辦法,特別當事人非常重視孝道,而項羽抓住劉邦的父親,在陣前以劉老太公為要挾要煮了他,要劉邦儘快投降時,劉邦卻說,到時候記得分一碗羹給我。但是項羽作為曾經的貴族,又下不了這個手,更是在鴻門宴,項羽沒有聽取範曾的意見,最後錯過了改變歷史的機會,而劉邦卻借“尿遁”,悄悄的不打招呼就逃了,這樣的行徑在後人看來覺得有點好像不恥,
但是如果你在換成當時的我國環境,那麼就懂得為何偉人後來會有一首詩詞“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因為如果我軍當時按照項羽的做法,那麼是無法完成堅持到最後的勝利的。因為當時我們的環境是,幾千年以來的封建壓迫,一百年以來的帝國主義壓迫,需要我們的奮鬥中徹底地推翻掉。這需要的是一個符合當時國情,符合勞動人民的意願的,實際情況出發的做法,去完成這個偉大的歷史使命,而這些都需要善於聽取意見,採納別人的建議,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斷絕,拿劉邦的一句自我評價,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正是這樣的善於聽出群眾的不同意見,得到了群眾的幫助,更是為群眾利益出發,為了更美好新中國的追求,才最終建立了一個美好富強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