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唐滅隋及平定天下,功勞最大者是秦王李世民。然而功勞雖大,卻不是嫡長子,不能立為太子,這對李世民來說,是極不公平的。

唐高祖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又讓王珪和魏徵輔助他,希望建成順利接班。王、魏看到秦王功蓋天下,人心所向,建成完全沒有競爭的本錢,因此想讓建成也如世民一樣立下戰功,接納豪傑,取得人們的擁護,由此鞏固太子之位。

這個方案得到了唐高祖的贊同,卻受到範祖禹的嚴厲批評。

範祖禹認為,自古以來,立太子,就是立長子,而不論功勞,看有無德行,而不論是否有人支援。

王、魏為太子建成策劃的方案,不合乎這一原則,因此是錯誤的。

正確的做法,應當教導太子孝順唐高祖,同時與世民友好相處,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儲位安穩。

如果唐高祖真要立世民為太子,建成就採取周太王長子太伯的方式,讓位給賢弟,仍為明智的選擇。

而王、魏的方案,只能導致兄弟相爭,造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結局,事實也正是如此。

所以範祖禹認為王、魏作為賢人,在這個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

《唐鑑》記載: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共同打擊秦王李世民,樹立派別,拉攏同黨,太子中允王圭、太子洗馬魏徵勸說太子李建成:

秦王功蓋天下,內內外外的人都歸心於他,殿下只是靠年長才得到東宮太子之位,沒有大功鎮服海內。現在劉黑闥軍敗逃亡,其部隊不到萬人,物資和軍糧都很匱乏,率大軍逼近他,勢如摧枯拉朽。

殿下應該自己率軍進攻他,由此取得戰功和名望,再交結山東的豪傑英雄,就可以使太子之位安定了。

太子李建成於是向唐高祖請求出兵,高祖同意了他的請求。

在兒子中確立太子,是根據長幼而不是根據有無戰功,是根據德行而不是根據有無擁躉,這是自古以來的原則。

裡克善於處理君主父子之間的關係。

王圭、魏徵以輔導東宮太子為職責,應當勸建成孝順高祖,與秦王友好,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太子之位得以安定。

秦王有平定天下的功勞,高祖如果想立他為太子,建成能象泰伯一樣讓位於賢弟,不也是很好嗎?

泰伯

泰伯:又作太伯,與仲雍、季歷,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兒子,泰伯為長子,但太王認為季歷和季歷的兒子姬昌(後來的周文王)更有能力,想把王位傳給季歷和姬昌,於是泰伯、仲雍逃到荊蠻之地,自號勾吳,文身斷髮,表示不可立為太子。之後季歷繼位,稱為王季,王季的兒子姬昌後來又繼位,史稱周文王。他兒子周武王滅商後,派人找到仲雍的後人周章,太伯無子孫,武王封周章為吳王。

況且建成已經立為太子,那麼國家就是他的國家了,哪裡用得著有戰功呢?王圭、魏徵二人卻讓他攻打叛軍來樹立威望,交結豪傑以幫助自己,這是用爭奪來引導他,禍亂怎能止息呢?

以王圭、魏徵的賢明,他們為建成出謀劃策還是如此,何況那些庸人呢?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太子是皇帝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一般以嫡長子為太子。太子所居之宮稱為東宮,歷史上又用東宮指太子。

古代的帝王都有很多兒子,往往是由不同的女人所生,君主指定其中一人為太子,他就是君主的繼承人,所以太子又稱為儲君,意為準備做君主的人。

太子在繼位前就有很大權力,其中之一就是監國,即在皇帝外出不在京城時,或皇帝因種種原因不能履行職權時,太子可替皇帝處理國務。所以君主選擇哪個兒子為太子,在古代帝王制度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須極為慎重地做出選擇。

但古代君主往往受所喜愛的女人的迷惑,或其他因素,而在指定太子後又隨便加以改變,這就會造成國家的災難。

範祖禹認為唐高祖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即太子人選的選擇,不是看他有沒有戰功,而是看他是不是長子,建成是長子,所以一開始就指定建成為太子,後來看到世民戰功頗多,又想讓世民當太子。

這種猶豫兩端的態度,被建成和世民都看在眼裡,所以二人暗中形成了競爭關係,最後發展為生死之爭,以玄武門之變結束了這場爭鬥。

如果高祖選擇建成為太子後,堅定不移,讓世民沒有想法,也不會激起建成的反彈,最終就不會構成二人之間的生死之爭。

而王珪與魏徵作為建成的輔臣,讓建成率軍出征以求戰功,這是要讓他與世民爭功,所以範祖禹說這是“導之以爭”,可知這本身就不是良策,只能激化二人間的矛盾與爭鬥,所以說王、魏二人的獻策也不值得贊同。

更可嘆的是王、魏二人並非庸人,還只能出這樣的主意,就更是不應該的。

魏徵

魏徵,早年參加瓦崗寨起義,跟隨李密,但不得重用。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他歸降唐朝,並勸李勣(徐茂公,後由唐皇帝賜姓李)降唐。魏徵被唐高祖任命為太子洗馬,輔佐太子李建成,他向建成獻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以功爭取人心。魏徵在太宗時期,仍受重用,封為鄭國公。他能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達成貞觀之治,號稱一代名相。他的著名文章:《諫太宗十思疏》,希望太宗能保持早年的正確做法,不要忘了初為帝王時的優良作風。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細讀《宋論》瞭解宋太祖的慈、儉、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