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是秦國名將,電視劇《大秦賦》中也提到他。李信在滅六國的戰爭中,也立有功勞,同時受到秦王嬴政的信任。
並在攻打楚國時,嬴政任命李信為將率軍進攻燕國,但是由於李信被項燕打敗,最後不得不請出王翦,結果王翦率軍攻滅了楚國。
那麼嬴政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讓王翦率軍攻打楚國呢?其原因有三點。
1、李信攻打燕國有功
攻打楚國前,李牧先攻打了燕國,並迫使燕王喜殺了太子丹,這使得秦王嬴政非常高興,並很信任李信了。
秦王嬴政派軍攻打燕國的理由是什麼呢?就是太子丹派荊軻刺殺他。荊軻刺秦王失敗後,秦王嬴政十分惱怒,於是派王翦率軍攻打燕國。既然是王翦率軍,怎麼又是李信立功呢?
因為李信率領的是先遣部隊,他用輕騎兵進攻太子丹,使太子丹堅守不出。然後王翦率大軍猛攻,太子丹就退往遼東,李信就追擊太子丹。
這時代王趙嘉對燕王喜說,秦軍想得到太子丹,如果燕王喜殺了太子丹,燕國就能保住。此時李信帶兵把太子丹追到了衍水(遼寧太子河),燕王喜趕緊派人殺了太子丹。
所以是在李信的追擊下,為秦王嬴政報了仇,秦王嬴政當然很滿意,因此李信此戰立了大功,取得了嬴政的信任。
2、李信更年輕
李信在攻燕一戰上立功,取得了嬴政的信任,因此在攻打楚國時,秦王嬴政找來李信和王翦,問他們攻打楚國需要多少兵力時,李信說要20萬,王翦說60萬。
秦王嬴政聽後,覺得李信果斷勇敢,王翦年老膽怯了。從這句話來看,秦王嬴政是想用年輕將領。所以李信年齡比王翦年輕,就成了嬴政的首選。
畢竟王翦老了,隨時都可能告老還鄉,年輕人才是未來的中流砥柱,所以李信被秦王嬴政任用,年齡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3、擔心王翦功高蓋主
秦王嬴政同意李信的建議,不僅是李信年輕,立過軍功,而且嬴政還擔心王翦功高蓋主。之前的呂不韋,白起等人的例子,讓嬴政對有功的老將不敢掉以輕心。
王翦在滅韓趙魏等國時,確實立了不少軍功,而且王翦是經歷過幾代秦王的老將,所以他也有些勢力,這不得不讓嬴政有所提防。
在攻打楚國前,正好李信又立了攻打燕國的軍功,所以嬴政想讓李信在攻打楚國上立功,這樣就不會讓王翦壟斷了軍功,進而威脅到嬴政的王權。
而且後來李信攻楚戰敗後,嬴政再次請出王翦時,王翦卻向嬴政要錢,要房,要地。當大家問他為什麼這麼做時,王翦說如此是為了安大王的心。
可見王翦早就知道,攻打楚國時,嬴政選擇李信為將,就是怕他功高蓋主。王翦的軍功太高,才使得嬴政想要換將,以防類似於呂不韋的情況再次出現。
嬴政想用李信也沒有錯,但是李信當時還是太年輕,對楚國的形勢估計錯誤,而且他也是剛剛立功,心氣有點高,口出狂言,才導致攻打楚國失敗。
所以這件事告訴我們,心急吃不了熱湯圓,李信雖然在攻打燕國上立了功,但不一定,他能在攻打楚國時,能展現出他的能力。
當李信和王翦在提出攻打楚國的不同建議時,嬴政應該詢問,其中的原由,而不是很武斷地下結論,認為李信年輕有膽識。
王翦是個什麼人,其實當時已經展現出來了。他是個老將,為人如何,應該是很明確的。但是嬴政經歷了呂不韋的專政後,確實也有些忌憚功高的人,所以才錯誤地選擇了將領。
好在嬴政能及時止損,再次請出了王翦,否則統一六國,恐怕要推遲了。嬴政在攻打楚國時的失誤,也說明了,戰略和策略是很重要的,只要失誤一點,就會造成重大損失。
我們從這些歷史事件中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做任何事,都要了解社會形勢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不能盲目自信,要謹慎地看待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資治通鑑·秦紀二》
作者介紹:
肖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透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瞭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往期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