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如果說,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對我國抗戰的支援還是偷偷摸摸的話,那麼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國對我國抗戰的支援就是全方位的。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透過近四年的抗戰,我國以落後的武器裝備獨立抗擊日寇,屢敗屢戰,愈挫愈奮,使得一貫看不起中國人的西方列強也不得不承認:

中國人特別善於戰鬥,如果華軍能夠裝備和日軍同樣的武器,那麼他們就會輕易戰勝日軍。

在很多政客對美國大量援華提出質疑的時候,羅斯福非常明確的告訴他們: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你想有多少個師團日本兵可調到其他地區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大利亞,打下印度......

客觀地說,美國在抗戰時期對我國的援助,無疑是給我國的抗戰注入了血液,確實是功不可沒。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美國援華也具有其自身戰略目的,這一戰略目的就是利用我國牽制日軍主力,增加日軍的物資消耗,使其深陷於中國戰場,從而利於美軍及其他盟軍在西、南太平洋地區的作戰。

更深次的戰略考慮就是決不能讓日本實現與德、日法西斯於西、南亞軍事會師的戰略意圖。

反觀中國方面,在獨立抗擊日寇的這四年中,外援斷絕,已經孤軍之勢。

在德國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之前,我國還可以從德國手中購買到一些武器裝備,建起了幾個德械師。可是,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國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之後,我國這唯一的外援也已斷絕。雖然斯大林曾經伸出熱乎乎的大手願意相助我國,但隨著蘇聯和德國交戰,蘇聯的軍事援助又斷絕。

此時的我國就像一個巨大的、失血的巨人在搖搖晃晃,一旦倒下,那對世界格局而言,絕對是個災難。因此說,此時美國對我國進行的大量的軍事援助,既是雪中送炭,又是保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戰略考慮。

在我國獨立抗戰的時候,蔣氏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把英美兩國拉進戰團,所以,當蔣氏聽到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在1941年12月8日向日本宣戰的時候,馬上意識到,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即將成立,美國想要在太平洋東岸隔岸觀火、大發戰爭財的時期已經過去了,我國獨立抗戰的局面即將得到改變。

反觀德國那位戰爭狂人,則對日本大加斥責,認為這位東方盟友簡直是發了瘋,自己儘量避免要和美國這位暴發戶開戰,儘量避免給美國找到參戰藉口的努力全部白費,但是為了維護《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繼續把日本拴在自己戰車上,德國也只能是咬牙向美國宣戰。

1941年12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

可能有讀者可能會問,抗日戰爭在1937年7月7日已經全面爆發,民國政府為何不向日本宣戰呢?

此事說起來很心酸。

“七七事變”之後,我國雖然已經入全面抗戰階段,但為了不過於刺激日本,以便於從海路獲取更多的戰爭物資才未向日本宣戰。如果我國主動向日本宣戰,那日本勢必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全世界範圍內禁止向我國輸送軍用物資,並利用其海空軍的優勢全面封鎖我國沿海,這對我國進行持久抗戰不利。

1941年12月3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徵得英國和其他各國首腦同意後,向蔣氏正式提議建立中國戰區,設立統帥部,以便統一指揮中國戰區的中國、泰國、越南、緬甸境內作戰的聯合國軍隊,協調中國戰區司令、印度軍司令、南太平洋戰區司令三總部之內的聯絡。

1942年1月2日,蔣介石覆電同意。4日,聯合國正式推舉蔣氏為中國戰區統帥,建立統帥部。蔣氏的個人聲望在此時達到了頂峰。

國內戰場,我國抗日將士們也英勇奮戰,第三次長沙會戰又取得巨大的勝利,更使蔣氏臉上有光。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是1942年初盟軍戰場全面失敗的局面下,所取得的唯一一次勝利。

美國總統羅斯福稱:

“盟軍的勝利,全賴華軍長沙大捷”

英國媒體:

“在此遠東陰雲密佈之際,唯有長沙上空之雲彩確切、光輝奪目”

1941年1月4日,蔣氏主動向羅斯福去電,請求羅斯福總統派其親信的高階將領來華,擔任中國戰區聯軍司令部所屬參謀部之參謀長職務。

蔣氏的提議與羅斯福不謀而合,因為此時美國政府也準備派一位高階將領到中國協助指揮作戰,就這樣,美國陸軍第三軍軍長史迪威中將走馬上任。

蔣氏希望羅斯福派來高階將領的目的是儘快整合中國戰區各國的軍事力量,爭取到英國兩國軍隊的配合,儘快結束戰爭;而羅斯福想要派高階將領來的目的是為了把戰爭儘量導向日本,盡最大限度動員中國的力量向日本進攻,物資可以給,但是要動用英美的軍事力量參與到中國戰區,或者是直接參與到中國戰場,則不是羅斯福考慮的事情。

蔣氏和羅斯福在這個問題上,有著根本無法調和的矛盾,這不僅是個人之間對某個具體的不同意見的問題,而是代表著兩個國家的根本利益的問題。因此,史迪威來到中國就意味著他此行必定不會順利。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兵鋒直指緬甸。到了1942年,日軍用於發動緬甸作戰的軍隊達到了6萬人,已經超過了英軍在緬甸的數量。日軍的計劃是攻佔緬甸,徹底切斷我國當時唯一的一條對外通道,徹底斷絕美國對我國的軍事援助。

鑑於此,我國根據和英國簽署的《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組建遠征軍入緬甸參戰。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可是因為英國人的不配合,遠征軍損失慘重,200師師長戴安瀾戰死,第五軍幾萬人基本上葬送在了野人山。

緬甸在當時是英國人的殖民地,英國人害怕我國軍隊進入緬甸會影響他們在緬的利益,因此在日軍未向他們發起進攻的時候,禁止我軍進入,以至於貽誤了戰機。這其中,時任英國在緬甸最高司令韋維爾很明顯的反映出了這種擔憂:

“如由貴國軍隊解放緬甸,實在是英國人的恥辱;我們只要請貴國能惠允撥借美援物資就可以了。

英國人的不配合和將士們的巨大損失使得蔣氏大怒,他在召見史迪威的時候,嚴厲抨擊英國沒有與中國真正進行合作,指出:

並向史迪威指出:

“餘建議中英兩國軍隊皆由將軍指揮之……餘當電請羅斯福總統勸丘吉爾首相接受餘之建議。”

由此看來,起碼在1943年,蔣氏對史迪威還是比較信任的。

可是,蔣氏卻忘記了,英美兩國在利益訴求上是一致的,他們希望我國派兵參戰,其目的就是要為他們的利益保駕護航,是保鏢。如“同古保衛戰”,在200師接防英軍陣地的時候,英軍早已經撤離,竟然連一位聯絡參謀都沒有派來。

在英國人的邏輯裡,只要是通知了我軍來接防,就可以撤退了,至於你中國人如何處理,那是你們中國人的事情。

再如孫立人的“仁安羌大捷”,其實就是日軍一個大隊千餘人竟然圍困了英軍7000餘人,英軍就嚇得驚慌失措,孫立人只不過派去了一個團就擊潰了日軍,救出了被圍的英軍。

史迪威雖然是一位比較有正義感的將軍,但是他代表的畢竟是美國的利益,他的指揮棒是不跟著蔣氏轉的,而是跟著羅斯福轉的。他雖然也對英國人的不配合表示了不滿,但是在美國人的利益至上的訴求面前,他根本無能為力。也由此,使得蔣氏對他更為不滿,更加開始懷疑美國人派史迪威來的真實目的和動機。因此,在史迪威提出要再次出兵反攻緬甸的時候,蔣氏表示不支援。

在蔣氏的眼中,緬甸是你英國人的殖民地,你都不在意,我又何必在意呢?因此,在羅斯福和丘吉爾不斷要求蔣氏派兵入緬甸的時候,蔣氏始終以國內戰事緊張,無兵可派為藉口拒不出兵。

按照羅斯福的邏輯,既然美國給了你大量的援助,你就應該出兵,不出兵就是違反協議,是隻要權利不盡義務;而蔣氏則認為,事情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又要我出兵,又不配合我,還防著我,這仗怎麼打?這不是拿中國士兵的命不當回事嗎?

在多次反覆之後,羅斯福終於拿出了殺手鐧,那就是美援。這是當時羅斯福唯一能夠制約蔣氏的地方。蔣氏見羅斯福真的急眼了,也只好服軟。

從此之後,蔣氏和史迪威之間的矛盾再次激化。

其實,並不是蔣氏和史迪威個人之間的矛盾激化,而是美國和中華民國在抗戰時期的政治博弈矛盾激化。

蔣氏雖然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但他首先要考慮的是國內的戰爭問題,其次才能考慮其他地區的問題。如果英國人能夠在緬甸等地區持一種配合的態度,那蔣氏自然也會向緬甸地區傾斜力量,可是英國人一面向蔣氏求援,一面又拒不配合,其在緬甸的兩任司令官韋維爾和亞歷山大本屬於中國戰區管轄,應該歸屬蔣氏指揮,可是此二人根本就不把蔣氏放在眼裡,根本就不執行蔣氏的命令,所聽從的也只是丘吉爾的命令。

在這樣一種局面下,美國不僅沒有力挺蔣氏,反而用美援來壓服蔣氏,而史迪威同樣是這樣,所執行的也僅是美國的命令,反過來還咬蔣氏愛將杜聿明等人一口,說他們不服從命令云云,這就更使得蔣氏和美國之間的矛盾加劇。

中國戰區的軍令不統一問題,羅斯福早就看在眼中,但是羅斯福認為是中國軍隊指揮無能所致。其實,就是中國戰區的軍事行動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當初派史迪威來中國所期望的那樣,儘可能的利用中國的軍事力量攻擊日軍的問題。

因此,羅斯福向蔣氏建議,準備提升史迪威為四星上將,要求蔣氏賦予史迪威以指揮中國軍隊全權。

羅斯福的這個建議徹底激化了美國和中華民國之間的矛盾。一個主權國家,把自己國家的軍隊交由外國人來指揮,是嚴重違背國際關係準則的。而且,羅斯福同時又提出,要把美國援助的戰爭物資的分配權交由史迪威來分配,這就更加引起了蔣氏的反感。結合史迪威曾經把很多軍事物資交給延安這一個情況,如果由史迪威來分配軍事物資,那毫無疑問的是,延安分配的份額勢必會大大增加,這是美國要換馬的前奏嗎?

而且,史迪威如果掌握了中國戰區的指揮權,勢必會以美國人的利益為重,最大的可能是會命令國民黨軍向日軍發起全面進攻,以此來牽制日軍陸軍不能向西南太平洋地區抽調兵力,來減弱日軍在該地區抵抗美軍的能力。如果自己以最高統帥的命令來干涉,那史迪威就會停止美援,使得國內的戰局更加糜爛,同時,史迪威還會不斷加強延安的力量,為培養自己的繼任者而不餘遺力。

鑑於此,蔣氏果斷的回覆美國,不撤換史迪威則美中兩國中斷合作。

出於中美關係的大局和對日作戰的需要,在這場表面上撤換史迪威,實質是中華民國和美國在政治上的一場博弈中,羅斯福採取了退讓政策,召回了史迪威,另外委派魏德邁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但中國戰區,尤其是中國軍隊的指揮權,從來就沒有交給過美國人。

其實,根本不是史迪威個人的事情。只不過史迪威的一些做法過於明顯和粗暴,加速了中美兩國之間的矛盾總爆發而已。

最後,筆者用三句話來結尾:

丘吉爾:

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夠避免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斯大林:

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蘇聯元帥扎哈羅夫:

日本之所以未立即對蘇聯開戰,是因為它的大量軍隊被牽制在中國。

在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中國人用自己的巨大的犧牲贏取了勝利,換來了世界人民對我們的尊重。這不是個人的力量,而是千千萬萬國人的力量!

2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權閹想當國舅爺(秘聞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