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紅樓夢》
最近特朗普又上演了一場大戲,說除非有人把他從窗戶扔下去,否則絕不離開白宮,又讓吃瓜群眾吃了塊新瓜。看著這場美國大選的大戲,不得不讓人感嘆權力果然是最好的“春藥”,拜登和特朗普都是七八十歲的人了,竟然還有那麼大的勁頭去爭權奪利。
自古權力動人心,面對權力的誘惑,有多少人能不動心呢,又有多少人在品嚐了權力的滋味,站在權力的高峰,還能急流勇退毫不眷戀呢?歷史上多是爭權奪利,六親不認之人,但也有少數人在品嚐了權力的滋味,站在了權力的高峰,卻依然能夠抵擋住這種誘惑,該退就退毫不遲疑。這些人是誰呢?
周公“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尚書大傳》
周公,又稱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封地在周地,所以稱周公。周武王去世後,周公攝政,當時的周成王年幼,周公害怕朝局不穩於是就暫時登臨王位處理國政。有人懷疑周公會加害成王,周公就說“武王早逝,成王太過年幼,我是為了朝局的穩定才這樣做的,當成王長大,我就會還政於成王”,後來周公果然做到了,成王長大後,他就講王位還給了成王。周公在國家不穩朝局混亂的時候,不避艱難也不顧流言挺身而出,擔當起王的重任;當國家轉危為安,所有人都以為他會貪戀權力,結果卻毅然讓出了王位,這種無畏無私的精神,值得人們稱頌。
范蠡“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載而下,孰可比倫?”——秦丞相·李斯
范蠡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出生於楚國宛地,因出生貧寒所以無法在楚國入仕,便與當時在楚國做宛令的文種一起投奔了越王勾踐。當時吳國準備攻伐越國,越王勾踐決定先下手為強,先攻打吳國,當時范蠡勸阻了,可惜越王勾踐沒有聽,後來果然打敗,越王勾踐後悔沒有聽范蠡之言,因此更加器重范蠡。後來越王勾踐和范蠡一同入吳為奴三年,後被釋放回國,越王勾踐覺得這是奇恥大辱,所以決心覆滅吳國,因此臥薪嚐膽,范蠡和文種就為勾踐治理民生操練兵士。
後來,在默默發展中越國越來越強大,也終於迎來了覆滅越國的機會。於是便一舉出兵攻打吳國,果然很快就覆滅了吳國。吳國滅後,范蠡還協助勾踐成了當時的霸主,之後范蠡沒有貪戀權勢,直接急流勇退,當時還勸文種一起離開,可惜文種沒聽,後來文種果然被勾踐逼死。後來范蠡便改名鴟夷子皮在齊國做起了商人,活到了88歲,壽終正寢。
王翦“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司馬遷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人,喜歡軍事,少年時便隨侍始皇帝。始皇帝十一年,秦國攻趙,王翦初入行伍十八天便挑選出一隻精銳軍隊,隨後一連攻下趙國九座城。後來始皇帝掃清了嫪毐趙姬之亂,便準備覆滅六國,王翦在這個過程中功勞甚大,除了韓國外,其他五國覆滅都與他有關,要麼是他親自領兵覆滅,要麼是他的兒子王賁領兵覆滅。王翦也知道自己功勞太大,因此每次出兵前都要跟始皇帝要賞賜要土地,出征後也要不時上奏章請求追加賞賜。最後王翦平定楚國,後又南征百越,因功被被封為武成侯。後來王翦便告老還鄉,急流勇退,消失在秦國朝堂之上了
張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漢高祖劉邦
張良(?—前189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 張良是韓國貴族出身家世顯赫,先輩在韓國任過五代韓相。他年幼時韓國便已經衰落,到稍微年長,韓國就被秦國攻滅了,因此極度痛恨秦國,一直將覆滅秦國作為最大的目標。曾在博浪沙刺殺過始皇帝,結果只是誤中副車,沒有傷到始皇帝。後來跟隨黃石老人學習兵法。
學成下山後,張良便準備組織義軍反抗暴秦,當時天下已經雲煙四起,張良感覺自己實力單薄,便打算投靠景駒(自立為假楚王的義軍首領),後在路途上碰見劉邦,一見如故,便決定留下輔佐劉邦。張良常常為劉邦獻策,劉邦也從善如流,因此劉邦勢力也迅速擴大,最後更是消滅項羽,一統天下。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天下初定,便託病不出,漸漸將自己邊緣化。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很少出謀劃策,後來朝堂的各種爭鬥更是能避則避。到後來更是修習黃老之術,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
財富權勢,自古以來便被人所追逐,大多數人在這種遊戲中寸步難行,能登頂之人是少之又少,這些人可稱為人傑。可是很多這樣的人傑在站到權力的頂峰,被權力的表象所迷惑,沒有看見權力深處潛伏的危險,所以很快從權力的頂峰摔下,又成了新的登頂者的踏腳石。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看到這種潛在的危險,並能夠及時抽身而退,這種人可稱為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