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清高宗純皇帝乾隆帝晚年畫像。

“十全老人”全力打造完美人設

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一生都在給世人打造“完美”的人設。

比如,他自稱“十全老人”。所謂“十全老人”,出處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本人親自撰寫的《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指的是以下戰事:

“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乾隆皇帝還命人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縱觀以上各役,當中有力戰保疆土完整者;但同時更有消耗巨大而收穫甚微的。

清乾隆《平定臺灣得勝圖》,這是“十全武功”之一。其實是鎮壓林爽文起義。

比如,在藝術創作上他就出奇的勤奮和“高產”。乾隆帝好詩、書、畫,作品極多,其中作詩多達四萬首(有人統計過,具體是多達38630首)。而他的作品多采用“御題”做題跋。這樣的結果就是紫禁城內的宮殿裡的絕大部分匾額和楹聯等,都是出自他的御筆。當然,藝術價值如何,世人自有評判。這樣做除了“陶冶情操”,更不排除彰顯自己執政合法性的考慮:雖然是滿人,但我弘曆才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

圓明園獅子林遺蹟中的乾隆御筆石刻。

除了在藝術領域,他還很擅長玩“權力遊戲”。

乾隆“退位”的清宮權力遊戲

既然大清的意識形態主張仁孝治天下,乾隆帝25歲剛剛登基的時候,就明確表態如果蒙上天和大清先祖的眷佑,享位六十年即傳位給子嗣,以此表示不超過皇祖康熙爺紀元六十一載的空前記錄,體現對皇祖的孝和敬。

於是,乾隆六十年九月辛亥(1795年10月15日),乾隆帝在勤政殿召集了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等當朝權貴,當眾宣佈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明確表示第二年即傳位於他,是為嘉慶元年。同時,為了體現了對天下人的體恤,避免因避諱產生很多麻煩,就皇太子名字中常見的“”改為較生僻的“”。這樣皇太子的名字就從永琰改成了顒琰

也許是因為乾隆的“福報”過於豐厚,而嚴重將子嗣們的壽數拉低。事實上,遵循雍正帝設立的秘密建儲制,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冬至,乾隆帝就以秘密建儲的方式將永琰立為大清皇太子。不過,此前乾隆帝接連兩次建儲,但指定的太子都早早地離世。到了乾隆晚年才第三次立儲,為十五子永琰。乾隆五十四年,永琰就被封為了嘉親王。

既然乾隆的“退位”決心已下,就開始考驗皇帝和群臣的孝道了。皇太子顒琰為了表現“誠惶誠恐”、王公大臣為了表現忠和孝,等到相繼上奏請求等到“壽躋期頤”(乾隆帝一百歲時),再舉行歸政典禮。於是,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85歲的乾隆正式將皇位傳予十五子顒琰(嘉慶帝),自稱太上皇。

清高宗乾隆帝(青年時期)朝服像。

不過,即便沒有剛登基時的誓言,健康狀況也嚴重影響了乾隆的治國理政。如《清高宗實錄》所載:

“年高少寐,每當醜寅之際,即垂衣待旦,是以為常”。

據《清高宗御製詩五集》卷十《少寐》所載:

“寅初已懶睡,寅正無不醒。”

看來晚睡早起,從乾隆皇帝的時候就開始了。他享位五十年之後,睡眠就已經大減了。 同時,左眼視力下降,確實稱得上“老眼昏花”了。乾隆年過七十之後記憶力也嚴重衰退了,

“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

看來此時退位,實屬承天時、順人意。不過,你可千萬不要當真。這只是乾隆和天下人玩的一個“權力遊戲”

乾隆皇帝是“退位”而不是“讓權”,他以太上皇的身份開始了“訓政”。軍國大事和人事安排,都要由乾隆躬親指教,而嘉慶帝則朝夕“敬聆訓聽”。所以,嘉慶皇帝基本上是無事可做的。那作為皇帝他幹嘛呢?看戲!剛當皇帝的他居然能連續看了十八天的戲。而且宮中仍然用“乾隆”這個年號。比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萬歲爺進藥底簿》的封皮就上書“乾隆六十四年”。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乾隆太上皇駕崩於北京紫禁城養心殿內,享壽八十八歲,結束了長達六十三年又四個月的統治。這之後的嘉慶才真正大權在握,開始了自己的執政歲月,這時他已經40歲了。

嘉慶帝在其書房內。據說嘉慶帝是清朝在位體型最胖的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帝剛去世五天、連頭七都沒過,嘉慶帝就逮捕乾隆朝的大權臣和珅,迅即下詔宣佈其二十大罪,將和珅賜死,抄沒其家產。親政第十五天,就將和珅一黨全部打倒。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是七千萬兩白銀,而和珅以二十年之久的閣臣,所積攢的“家業”超過了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所以有以下說法: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皇權遊戲之外,誰才是受害者?

其實乾隆的這種“權力遊戲”,是你情我願。天下人都知道,乾隆的駕崩離世只是時間問題,嘉慶的大權在握只是時間問題。“退位”遊戲,在紫禁城內是無傷大雅的。不過,正如乾隆皇帝詩作的藝術價值一樣,乾隆朝的政績同樣黯淡,這就集中體現在民變迭起上。

嘉慶剛改元,乾隆皇帝仍大權在握、乾綱獨斷,就爆發了聲勢浩大、延續數年的川楚陝農民大起義(時稱“川楚教亂”)。嘉慶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帶的白蓮教眾張正謨、聶傑人等首先起事。枝江的劉盛鳴、長陽的林之華、覃加耀、黃廷柱,宜都的曾廣寧等人相繼響應,很快就蔓延到四川、陝西、河南等省。三月初十,襄陽女子王聰兒、姚之富等人起事,成為各支白蓮教軍隊的主力,在湖北、四川、河南、陝西各省遊動作戰。十月,四川達州徐天德、王登廷起事,東鄉(今宣漢)冷天祿、王三槐起事,接著太平孫賜俸、龍紹周等人起事。十一月,馮得仕、林開泰、翁祿玉在陝西安康起事。十二月二十一日,羅其清聚徒於方山寨起事,苟文明、鮮大川等人應之,一時聚教徒數以千計。

其實所謂的“康乾盛世”的底色,在諸多事件中早已開始顯露。嘉慶朝只是開始集中爆發。

如果說大起義暴露了大清在基層治理和吏治上的嚴重問題,圍繞著起義軍的鎮壓更顯示此時大清軍隊戰鬥力的嚴重退化。當時八旗兵將領長期養尊處優、生活腐化,早已喪失戰鬥能力。綠營兵的戰鬥力也大為削弱,作戰時往往“虛張聲勢,稍有斬獲,以少報多”。清軍將領“惟酒肉笙歌自娛”,戰事一起則:

“擁兵自衛,或命將弁堵剿,將弁亦不向前,惟催督鄉勇,鄉勇亦不踴躍”。

由於各路起義軍採取游擊戰的方式,

“不整隊,不走平原,惟數百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

使得清兵疲於奔命,很長時間內不得要領。白蓮教軍所到之處基本得到了民眾,特別是白蓮教眾的大力支援,

“有屋舍以棲止,有衣食、火藥以接濟,有騾馬芻草以奪騎更換”

且有各地教徒“為之嚮導負運”,所以他們能多次重創清軍,一次次地突破清軍的合圍。

起義的根源何在呢?也許從起義軍首領之口就可以體會一二。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帝駕崩,嘉慶帝正式親政。在賜死和珅的同時,還逮捕了戴如煌、常丹葵等禍端以收買人心。很巧合的是,和珅伏誅之日,此前達州起義的首領、被俘的王三槐被押解到京。嘉慶帝命軍機大臣等審問,王三槐供出了四個字:“官逼民反”。嘉慶知道後受到很大震動。這直接影響了他“宵旰勤勞,曾無一日稍紓聖慮”的執政風格,以及對官員貪汙的深惡痛絕。但是,他卻拿不出治貪的辦法,他的治貪方式僅針對和珅一人,沒有從根本上進行著手,自然收效有限。

因天理教起義而遺留的隆宗門上的箭頭,今天還在。

然而,嘉慶十八年的天理教起義對他造成了更大的震動。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林清率二百名天理教徒在宮中太監的接應之下進攻紫禁城,進至隆宗門才被包圍剿滅。當時,嘉慶在熱河避暑山莊回京的途中,不在宮內。造反的平民,武裝進攻皇城,這是一千多年來從未有過之事。也因此,嘉慶在天理教起義平定後,頒佈“罪己詔”,史稱這時期為“嘉道中衰”。

“中衰”如何體現?一樁千古謎案就可略見一二。嘉慶二十五年三月八日,皇帝預計去東陵祭祖來回約一個多月,內閣籌備行動開始前往各部領取行印,以便在外的皇帝仍然掌握著天下的權力。這時突然發現極為敏感的兵部大印居然不見了!經過一番尋找,只發現了空的印匣。第二天,已經在路上的嘉慶突然接到奏報此事,勃然大怒,下令徹查。幾經波折和反覆,相關責任人和大致脈絡都審理清楚了,但是大印最終還是沒有找到,去向成謎。最終嘉慶皇帝放棄了尋找。這樁震動朝野的大案,上至兵部尚書下至小兵等多人被罷官或流放。不過,透過此案,暴露了嘉慶朝上至高官顯貴,下至基層書吏懶散、貪汙、怠政等諸多現象,說明大清王朝這架機器在運轉上已經弊病叢生了

此案發生數月後嘉慶就駕崩了。

中國鴉片進口量,1650-1880。注意,在嘉慶的治下開始逐漸攀升。

二百多造反的民眾能打進紫禁城、堂堂兵部的大印能丟失,這一件件千古未見的奇事、怪事,無疑,將所謂”康乾盛世”的底色揭露無遺。問題來了,“嘉道中衰”,問題表現在嘉慶朝,但根源呢?恐怕前朝乾隆皇帝要負更大的歷史責任。

有些權力遊戲乾隆玩得起,也無傷大雅,但是,如果把權力視為遊戲,那受到傷害的無疑是整個天下,最終戕害的也是皇族甚至皇帝自身。

乾隆,玩的太大了!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山中歲月無古今,世外風煙空往來”記史量才申報館,秋水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