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臨江國,作為西楚霸王項羽所分封的一個小諸侯國,因為很少參與到楚漢戰爭中,所以不為後人熟知。但臨江國戰役,卻因為其特殊的歷史意義,成為了秦末楚漢時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臨江國戰役之所以特殊,就特殊在其本身作為楚漢戰爭的延續,但同時又是作為漢帝國以中央政權為旗號後所發動的第一場戰役,再加上其持續時間長達數月之久,因此也就成為了研究秦漢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

下面就讓我們一同走入那場血雨腥風的臨江戰役,共同見證漢軍首戰的風采。

漢五年十二月,漢王劉邦與齊王韓信、梁王彭越及淮南王英布共同會師於垓下,成功擊潰西楚主力,而後隨著郎中騎兵的出擊,一代雄主西楚霸王就此隕落,於是作為天下主宰的西楚王朝也就這樣覆滅了。

但西楚雖然覆滅,西楚的殘餘勢力卻依舊存在,其中西楚核心腹地自然會被漢軍為首的諸侯聯軍全面攻佔,可是對於那些曾經被項羽所分封的諸侯國們,又該如何處置呢?

其中燕王臧荼和衡山王吳芮因為已經早早的宣佈改旗易幟,加入到了漢軍為主導的諸侯聯盟之中了,所以燕國和衡山國自然能以戰勝國的身份繼續存在於世。

如此就只剩下了那個極南之國,臨江國了。

如上圖所示,臨江國位於秦時南郡一帶,所以其領土也主要是以南郡為主。

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臨江郡,五年復故。景帝二年復為臨江,中二年復故。屬荊州。戶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有發弩官。縣十八。《漢書·地理志》

如上所載,南郡後期的人口為70萬之多,即使楚漢時期沒有這麼多,但因為是先秦楚國核心之地,再加上南郡以南的其他地區可能也被臨江國納入其中了,所以保守估計當時臨江國治下的人口應該也是不低於五十萬的。

如此五人取一,則臨江國在理論上就能徵集出將近十萬規模的大軍。雖然實際情況肯定沒有這麼多,但臨江國的實力確實是不應該被低估的。

下面再看當時臨江國面對西楚覆滅之時的表態:

初項羽所立臨江王共敖前死,子尉嗣立為王,不降。《漢書·高帝紀》

按照史書中的記錄,這應該還是在漢五年十二月發生的事,當時項羽被殺後,漢軍應該是主動派遣使者去臨江國的

然後臨江國的態度很明確,就兩個字,不降。

關於這裡的記錄,其實是有點不太符合常理的。畢竟當時天下的局勢已經非常明朗了,若是在楚漢對峙時期臨江國如此態度,則還算正常,可在漢國已然成為天下霸主的情況下,臨江國卻還是一副極其強硬的態度,就明顯不合理了。

因此還需要再參照另外一份記錄:

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尉為項羽叛漢。《史記·高祖本紀》

如上所述,《史記》中對於臨江國的表態就不是《漢書》中那般強硬了,而是在“諸侯皆臣屬”的情況下,臨江王共尉因為項羽的緣故,所以又反叛漢政權了。

那麼以上《史記》和《漢書》中的記錄究竟是以哪個為準呢?

顯而易見,《史記》中記錄要更合理一點。畢竟臨江國作為一個持續在楚漢時期保持中立的國度,沒道理突然在西楚覆滅後就毅然決然的站到了漢政權的對立面上,這明顯是有問題的。

所以現在的關鍵問題就是,為何臨江國不學衡山國一樣加入到漢政權為主導的諸侯聯盟匯中,反而是要堅決反漢呢?

如此《史記》中的那句“臨江王尉為項羽叛漢”便解釋了這一點,那就是臨江國原本是準備與漢軍和談的,但可能是因為哪一方面談不攏,所以臨江王共尉索性便以為項羽報仇的名義,悍然反漢。

同時這也就符合了《漢書》中記錄的“子尉嗣立為王,不降”。

而既然臨江國堅決不願意屬漢,則漢王劉邦自然也不會再與之妥協下去了,所以就在同月,漢軍最高統帥部隨即便下達了與臨江國開戰的命令:

遣盧綰、劉賈擊虜尉。《漢書·高帝紀》

本次負責征討臨江國之戰的最高統帥,為漢軍太尉長安侯盧綰與將軍劉賈。

至於漢軍調撥的主要軍隊,史書中也有明確記錄:

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史記·荊燕世家》

如上記錄,本次負責征討臨江國的軍隊,一部為漢太尉盧綰直屬的中央主力,一部便為將軍劉賈從淮南王英布手上拿到的九江兵。

雖然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錄本次南征漢軍的規模,但合理推測,應為十萬左右,如此也就符合前文對於臨江國實力的叛亂。換言之就是,本次漢軍雖然沒有出動全部主力,但也算是發動了臨江國理論上最大規模的軍隊,而既然是理論上,那自然在實際中就要少一些。

所以本次漢軍南征一役自然也是屬於以多擊少,兼以勝利之師行征服之舉。

面對漢軍的強大軍隊,以及太尉盧綰及將軍劉賈這樣的百戰名將坐鎮,同時漢軍又能背靠強大的漢中央政權,有著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所以無論如何臨江國在一開始都是不會有任何機會的。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即使是處於如此弱勢之下的臨江國,居然還是在開始階段頂住了漢軍的第一輪進攻。

另外這裡要說的一點是,雖然表面上漢國與臨江國的決裂是發生在漢五年十二月,但其實這場戰爭並不是發生在本月的,甚至還延後了幾個月。

因為就在兩個月後,作為南征漢軍的最高統帥太尉盧綰,又在定陶參與了漢帝國的建國儀式:

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漢書·高帝紀》

如上記載,當時已經到了二月份,隨著漢國與各附屬諸侯國確定好利益分配之後,便在各大諸侯王及太尉盧綰為首的漢臣共同擁戴下,劉邦於定陶正式上皇帝尊號。

所以說,真正意義上的臨江國戰役,至少是發生於二月或二月以後的事。

當然了,因為之前漢軍及諸侯軍主力都在垓下一帶,所以即使是要進行南征,也必須做好修整,以及其他後勤配給工作,因此史書中的記錄也是符合常理的。

接著再具體看南征臨江國的情況:

故臨江王尉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史記·高祖本紀》

如上記錄,對於這場漢帝國初年規模相當大的臨江國戰役,史書中主要是凸顯了兩點:

第一、首戰不利,所以才造成了“盧綰、劉賈圍之”的結局;

第二,這場戰爭持續了數月,也就是所謂的“數月而降,殺之雒陽”。

而劉邦是在五月份西入關中的,所以這場臨江國戰役就是從二月一直持續到五月份才結束的。

那麼漢軍與臨江國究竟是進行了怎麼樣的激烈戰鬥呢?

關於這一點,因為史書中對於這場戰役的描述太過簡略,所以目前已經無法獲取到更詳細的內容了。但是因為漢初有位功侯剛好是來自臨江國,所以就能透過那位功侯的相關記錄,對臨江國之戰做出一個更加細緻的分析。

這位漢初功侯便是漢初排名第一百一十三的邔侯黃極忠:

以故群盜長為臨江將。已而為漢擊臨江王及諸侯。破布,功侯,千戶。十一年十月戊戌,莊侯黃極忠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記錄,這就是史書中有關邔侯黃極忠的全部內容。

從史書中記載來看,黃極忠最初是在南方為盜寇,也就是南方某地群盜的總頭目,而後則拜在臨江王共敖麾下,為其大將。

可以說黃極忠一開始的記錄還算正常,但是之後的這句“為漢擊臨江王”,便說明了黃極忠作為臨江國的將領,不僅沒有承擔抵禦漢軍進攻的重要壁壘,反而是成為了漢軍進攻的急先鋒。

因此對於臨江國戰役的轉折點,也就是漢軍在包圍臨江國數月的情況下,恐怕正是因為黃極忠的突然叛變,導致漢軍順利攻入城中,如此才讓漢軍一舉贏得了勝利。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可能性,並不是說沒有黃極忠的叛變漢軍就贏不了。只不過沒有黃極忠,這場漢帝國立國之後的第一戰就不會打的這麼輕鬆了。

另外從黃極忠的事件中也能看出,當時天下對於這場臨江國戰役,幾乎沒有人看好臨江王共尉,甚至包括臨江國內部的人也都不太看好。

所以哪怕當時沒有黃極忠的出現,也不代表就沒有其他人。

於是到五月初,隨著南郡第一大城江陵城的陷落,以及臨江王共尉的被俘,作為當時除南越和匈奴之外最後一個在名義上不服從漢帝國中央旗號的臨江國,就此覆滅。

所以真正意義上算是漢帝國大一統的時間點,應該算是漢五年五月、而此時距離秦二世元年過去,才不過八年。

之後隨著漢軍對於臨江國各郡縣的全面進駐,這場持續數月的臨江戰役也就這樣結束了。

最後再看之後眾人的結局:

其中作為敵人的臨江王共尉自然是被公開處決,以儆效尤。

而擔任本次南征最高統帥的太尉長安侯盧綰與劉賈,則在之後被裂土封王,其中盧綰被封為了燕王,而劉賈則被封為了荊王。當然了,他們二人能夠被封為也並不僅僅只是因為這場戰役的緣故,還有其他原因。

至於臨江國故地南郡,則被漢帝國中央徹底收回,不再作為諸侯國領土進行分封。

(完)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出來混要講信用,說抓你全家就抓你全家——秦朝的司法連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