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被後人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在用人上自有一套。弘治二年(1489年),兵部尚書餘子俊病逝,挑選一個合適的繼任者成了當務之急。明孝宗把眼光投向當時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馬文升身上。
朝廷大臣
最初使馬文升得以進入明孝宗法眼的是,馬文升曾於弘治元年(1488年)時嚮明孝宗上過一封奏書,名為《為預防虜患以保重地事疏·防守甘涼》。在奏書中,他提出對甘涼一帶邊境軍務的一些看法。馬文升對甘涼一帶並不陌生,他從成化四年(1468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直都在甘涼一帶,參與平定固原盜亂,還曾總制三邊,率軍出擊韃靼。
明孝宗剛繼位不久,馬文升看到明孝宗對甘涼缺乏重視,而當時蒙古韃靼部對甘涼時有窺視,他才上了這封奏書。在奏書中,馬文升認為韃靼部在達延汗的統治之下有所壯大,會對甘涼產生影響,並建議明孝宗早日確定甘涼的防禦策略。馬文升身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卻插手軍事,雖有越權之嫌,但這封奏書讓明孝宗看到馬文升對甘涼的拳拳之心,以及他對軍事的獨特見解和才能。
軍隊
明孝宗立即下旨對涼州的防禦進行安排部署,同時讓馬文升以左都御史身份提督十二團營。團營是明英宗兵敗土木堡後,民族英雄于謙整頓京城軍隊的產物。發展到明孝宗時,團營已經弊病重重,平時駐守京城,卻缺乏訓練,營中將士腐敗嚴重。簡而言之,十二團營長期鬆弛,已經沒有戰鬥力。
馬文升提督十二團營,即他可以主管十二團營的軍政要務,但實際權力有限。團營駐守京城,又沒有戰事,哪有多少軍務?另外,團營的將領任免又歸兵部管轄。馬文升有心整頓團營,但總有些人給他設定障礙,而他又無能為力。
弘治二年(1489年),餘子俊去世之後,明孝宗就提拔馬文升接任兵部尚書,全面掌管大明軍政。新官上任三把火,馬文升早就對大明當時兵政廢弛的狀況深為不滿,他的第一把火就燒在團營的整頓上。馬文升制訂了嚴格的考核制度,對團營各級軍官進行考核,不合格的或以往有劣跡的均會被罷免。一番整頓下來,馬文升罷免了30多個團營各級軍官,團營面貌煥然一新。
明朝大臣
在明朝以文治武的大背景下,武將前程很有限,受到文臣的掣肘,升遷很難。團營身負拱衛京城的重任,又不需要上戰場,營中各將士不需要有軍功就能得到很好的待遇。所以,營中的將領大多都是一些勳貴子弟,靠家族勢力或賄賂上位。這也就導致了團營軍備鬆弛,將領腐敗。
有句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馬文升一口氣罷免30多人,自然也會引起這些人及其背後勢力的不滿。古往今來,這種主持吏治變動的人是最遭人嫉恨。成化時代的名臣李秉主持吏治改革,罷免了上千個監生,就被朝中一些大臣彈劾下臺。與馬文升同時在朝的吏部尚書王恕,也是因為採取措施杜絕幸門而三天兩天被言官彈劾。與李秉和王恕不同,馬文升不僅是被彈劾,甚至還遭到刺殺。
《明史》: 明年,代餘子俊為兵部尚書,督團營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廢弛,西北部落時伺塞下。文升嚴核諸將校,黜貪懦者三十餘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門,或作謗書射入東長安門內。帝聞,詔錦衣緝捕,給騎士十二,衛文升出入。文升乞休,優詔不許。
明孝宗
《明史》說有人晚上持有弓箭在馬文升家門口等待,企圖射死馬文升,同時將誹謗馬文升的書信,射入到長安門(故宮長安左門,於1959年拆除)裡面。明孝宗大為吃驚,派了12個錦衣衛保護馬文升。而馬文升也曾上書請求致仕,只是明孝宗沒有答應。
《明史》記載寥寥幾個字,很難判斷其兇險之處,只是馬文升嚇到請求辭職,足見此事嚴重之處。實際上,馬文升被刺殺後,前後共嚮明孝宗上了兩道奏書,第二道奏書就是請求致仕。第一道奏書名為《迴避仇害大臣事》,馬文升說出了事情的整個過程。
馬文升先是在長安門外收到有人丟的匿名書信,內容並不是誹謗那麼簡單,而是列舉馬文升做過的一些事,並聲稱要刺殺馬文升,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和刺殺預告。
明孝宗
刺殺是發生在弘治二年(1489年)七月二十七日,馬文升因籌備八月初二祭祀孔子之事,晚上留宿兵部齋戒。二十八日,家裡的守衛前來報告,說有人於夜裡四更守在家門外,曾經敲響家門,家人不敢迴應。第二天家人開門時,發現門上射入兩支箭,入木很深。家人曾問過街口的更夫,更夫說有個當時確實有個男子騎著馬,幾次曾問馬文升是否在家,並在巷裡面等待。由此看來,當時有人守在馬文升家門口,打算等待馬文升回家或上早朝刺殺馬文升,但沒有等到,後來敲了家門,沒得到迴應,然後才離去。馬文升的運氣不錯,當天正好因祭祀之事留宿在兵部,沒有回家,躲過了刺殺。
事關性命安危,馬文升心中難免害怕,他嚮明孝宗表示,他家距離皇宮那麼遠,每天早早起床上朝,怎麼可能運氣那麼好,每次都能躲得過刺殺呢?馬文升明確指出是整頓團營,罷免太多軍官,導致被一些人報復,同時他提出“容臣止管部事,免其提都團營”,就是隻管兵部之事,不再提督團營。由此可見,當時馬文升確實很恐懼,以至於打了退堂鼓。
明孝宗
當時明孝宗繼位還不到兩年時間,在吏治方面也有諸多改革,例如他支援吏部尚書王恕,打擊透過幸門、乞官獲得監生身份或入官等行為,同時針對科道官員也在進行整治。相對於馬文升對團營的改革,王恕的吏治改革可謂是大刀闊斧,這些改革相互關連,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明孝宗不能支援馬文升貫徹團營的整頓,也會鬆動對王恕吏治改革的支援,導致王恕將承受更大的壓力。
所以,如果這時明孝宗同意馬文升的請求,不再讓他管理團營之事,那麼此前整頓團營的努力將付諸流水,王恕的吏治改革也會受到影響,甚至使明孝宗繼位之後的一系列改革走向失敗。再者,屈服於這些違紀分子,也會使朝廷威信大失,對明孝宗把控朝廷大局也大為不利。
明孝宗與大臣
馬文升的奏書讓明孝宗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才派錦衣衛保護馬文升的安全,並支援馬文升進一步深化整頓軍務。只是在一開始,錦衣衛的保護並沒有讓馬文升放心,於是馬文升又上了一道奏書,請求辭職,當然也沒得到明孝宗的同意。後來,馬文升也逐漸放下心來,繼續深化改革。在明孝宗的支援下,馬文升陸陸續續對京營、邊鎮內臣等進行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