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無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都可謂是中華歷史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明皇李隆基正是將唐朝推入這峰頂的帝王,同時也是將帝國拖入深淵的罪人。唐朝的命運就如同一場極樂盛宴,極盡奢靡之後,滿是殘垣斷壁。
此時的唐朝雖是繁榮,但統治階級早已奢靡腐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史之亂的爆發,只不過是帝國衰敗的開啟鍵。社會矛盾尖銳、藩鎮割據的危機,早已侵蝕王朝,只待最後的爆發。
大唐是封建王朝最為繁盛的階段,它的文化無與倫比,給後世留下的唐詩更是瑰寶,杜甫便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這位被譽為“詩聖”的大詩人,正好見證王朝由盛及衰的過程,而他的作品也帶著後人看清歷史背後的真相。
杜甫雖是官宦子弟,卻無半分紈絝之氣,從小便展現出非凡的文學才華。後來四處遊歷,有了豐富的閱歷和見識,作品逐步被人們所認可。可惜的是,杜甫的應試能力很差,屢次科舉卻不及第,人到中年依舊不得志。
就在他懷才不遇,苦悶煩惱的時候,朝廷突然開了恩科。此次恩科和以往的科舉不同,只要考生有一技之長,透過考試後,就可以為國家效力,又稱“通一藝”。
杜甫滿心歡喜地參加考試,殊不知這場科舉只不過是權臣玩弄權術的一場騙局。此時當政的是宰相李林甫,歷史上有名的奸相,成語“口腹蜜劍”說的就是他。
雖然李林甫出身貧寒,卻憑藉出眾的學識,再加上善於專營,特別能揣摩別人尤其是皇帝的心思,而受到重用,一躍成為唐玄宗的肱骨重臣,甚至有人傳說唐玄宗想把政務全部交給李林甫,自己專心清修。
但是李林甫志得意滿後,結黨營私,只顧著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另一方面,拼命打壓其他能臣,以防別人仿效自己,討唐玄宗歡心,搶自己的權位。
不過,李林甫也擔心自己權位膨脹,會引起玄宗的猜疑。為了打消皇帝的疑慮,他表面積極配合皇帝開設的恩科,背地裡打擊有才學的仕子,讓皇帝覺得“野無遺賢”,這樣就無人可以撼動他的地位。
也就是說,這個恩科從一開始便是個圈套,根本不可能有人中舉,白白浪費了杜甫的激情。從此次恩科來看,開元盛世到天寶之亂僅有短短几十年,大唐命運的天翻地覆已是註定的了。
杜甫作為這個時代的受害者,雖然滿腹經綸,卻報國無門。也正是這段時期,給了他豐富的生活體現,嚐遍人間冷暖,品味百態人生,為他今後的詩作提供了大量真實的素材。
杜甫的詩詞風格開始向現實主義轉變,為黎民而吶喊、為百姓而伸冤。由此可見,中國文人對庶民百姓的關注從來沒有間斷過,而杜甫便是他們之中的傑出代表。
終究還是在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倉皇出逃,在馬嵬驛激起兵變,楊貴妃自縊,肅宗登基。杜甫隻身投奔肅宗,一路上看到百姓因戰亂而飽受離別之苦,寫下千古名作,“三吏”和“三別”。
而當他回到家鄉陝西時,自己的小兒子因饑荒被活活餓死。現實的殘酷,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厲害的多。“安史之亂”將大唐盛世最後一塊遮羞布給撕碎,也加劇國家的衰敗。
此時的杜甫已經年過半百,但是因為房琯事件,而始終得不到肅宗信任。最後輾轉到成都,得到朋友嚴武幫助,獲得檢校工部員外郎的職務,被後世稱為杜工部。
此時的他,早已看淡世間名利,卻在詩作上迎來黃金期。他一生歷經官場腐敗、戰亂摧殘、民間疾苦,給了他許多創作的靈感,他很多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詩作,就誕生於這段時間。
杜甫的一生見證了開元盛世、天寶之亂和藩鎮割據,將真實的大唐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使後人看到了在大唐的浮華盛世下,平民百姓卻深處疾苦,因此他的作品被後人稱為“詩史”。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更是被後世之人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