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巴爾幹半島一直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因為這裡有好些個民族長期混居,邊境線很難將各民族完全分開,而各民族又分別得到不同大國的支援,即使是小規模的衝突,都有可能引發大國之間的激烈對抗。

▲巴爾幹半島

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是爭奪巴爾幹最積極的大國,英法等西歐國家也透過支援希臘來插手巴爾幹事務。相比之下,義大利是個晚來者,1871年才完成統一,但義大利對巴爾幹也是有領土要求的。

古羅馬帝國滅亡後,威尼斯共和國曾在13-19世紀初統治過巴爾幹西端的部分領土,直到被奧匈帝國吞併。趁著奧匈帝國在一次大戰後覆滅,義大利在1919年收復了這些領土,可為什麼又會在1952年劃給了南斯拉夫?

▲1941年義大利地圖,義大利佔領了巴爾幹半島西海岸

一、義大利人擴張

古羅馬人征服義大利半島後,很快開始了對外擴張,近在咫尺的巴爾幹半島是其首要目標之一,尤其是隔得亞得里亞海相望的巴爾幹半島西端,即如今克羅埃西亞境內的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地區。

古羅馬人向這些地方移民及建立城市,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西羅馬帝國覆滅後,日耳曼人在其廢墟上建立倫巴底王國,繼承了對北義大利和巴爾幹西端的統治。

▲巴爾幹半島緊挨著義大利,其西端是最早被古羅馬帝國征服的地區

由於距離羅馬城和君士坦丁堡較遠,又不處在交通要道上,使巴爾幹西端這塊區域在東羅馬帝國、日耳曼人、匈人的頻繁爭奪中,受到的戰亂影響較小,這些古羅馬後裔也被稱為義大利人,過著相對較為安寧的日子。

7世紀後,斯拉夫人遷居到巴爾幹半島上,形成南斯拉夫民族的先祖。他們中的一支克羅埃西亞人進入到巴爾幹西端,與當地的義大利人混居。不過,克羅埃西亞人的數量不佔優勢,義大利語仍然是此地的主要語言。

▲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大批遷入巴爾幹西端

差不多與此同時,北義大利崛起一個城市國家-威尼斯共和國。這個建立在威尼斯島上的國家,憑藉著貿易、金融、航海等方面的優勢,在9世紀從東羅馬帝國獨立,並很快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樑。

由於日耳曼人的主要精力在爭奪中西歐,對義大利管理較寬鬆,造成北義大利城邦國家林立,如熱那亞、米蘭等等,而威尼斯共和國更是其中最為獨特的存在,擁有巨量的財富和強大的海軍,既是東西方貿易的壟斷者,又向歐洲的封建領主提供金融服務。

▲伊斯特拉地區遺存的古羅馬競技場

伊斯蘭教7世紀崛起於阿拉伯半島後,佔領了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從而引發了西歐基督教會的十字軍東征。在這場1096年開始、長達兩百年的戰爭中,威尼斯透過提供融資和海運等方式,從十字軍手裡賺取了無數金銀。

1198年,十字軍發起第四次東征,因為沒有收到東羅馬帝國承諾的補給,十字軍竟然攻佔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嚴重削弱了東羅馬帝國的國力和威信。

▲威尼斯共和國雖然陸地面積不大,海軍力量卻可與奧斯曼匹敵

威尼斯趁此機會開始擴張,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奪取了原屬於東羅馬帝國的巴爾幹西端,即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這是義大利人繼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再次統治該地,

經過數百年的混居後,屬於南斯拉夫民族的克羅埃西亞人遷入達爾馬提亞,斯洛維尼亞人遷入伊斯特拉。伊斯特拉的義大利人還佔有優勢,達爾馬提亞則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奧斯曼帝國興起後,除了該兩地外,絕大部分的南斯拉夫民族都被其征服了。

▲1700年的威尼斯共和國

二、大義大利主義

隨著新航路在15世紀末陸續開闢出來,歐洲的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向大西洋沿岸,威尼斯開始衰落。分裂的義大利半島在此後的三百多年裡,淪為了法國、奧地利等西歐列強的角逐場。

在這段時間裡,不少原本以義大利人為主的地區,如科西嘉、尼斯、馬耳他等等,都被法國和奧地利等國侵佔。國土緊鄰義大利的奧地利帝國野心最大,不但迫使義大利諸邦國成為自己的附庸,還在19世紀初奪取了威尼斯在巴爾幹西端的領土。

▲義大利獨立時,與周邊國家都存在領土爭議

沒有統一的政治實體,使義大利成為大國的鬥獸場和造血機,生靈塗炭,賦稅沉重。再加上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及隨後的拿破崙戰爭的影響,終於喚醒了義大利人的民族意識,義大利半島上掀起了民族獨立解放活動的熱潮。

普奧戰爭失敗後,奧地利被踢出德意志,國力大減,為了安撫一心謀求獨立的匈牙利,將其從附庸提升至聯邦,組成了鬆散的奧匈帝國。義大利人趁機開始了爭取獨立和統一的革命鬥爭。

▲義大利統一戰爭中軍事成就最出色的加里波第,應該算是民間人士

在這股革命思潮中,一些激進的義大利人提出要將所有講義大利語的地方納入到新生的義大利國家。這種思想當時被稱為“大義大利主義”,並在義大利民間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不過,義大利的統一併不是透過軍事勝利來完成的,撒丁王國固然是統一的主導者,但義大利諸邦國大部分是主動併入撒丁王國,整個統一過程中並沒有發生激烈的兼併戰爭。

▲義大利統一不是打出來的,武力比各列強都弱,法西斯都回天無力

更重要的是,義大利的統一實際上是伴隨著普魯士的崛起,普魯士接連發動普奧、普法戰爭,統一德意志的同時,也大大削弱了奧匈帝國和法國,使這兩國無力阻止或預設義大利的統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義大利人只能先謀求各邦國現有領土的合併,實現獨立建國,無法顧及那些被佔領的義大利語地區,這就為將來的紛爭埋下了導火索。

▲義大利人對曾經的領土念念不忘,這種思維一直主導著其國家戰略

義大利人對奧匈帝國尤其懷有深深的仇恨,除了奧匈帝國是義大利統一最主要的敵人外,被其佔據的巴爾幹西端,也是未收復的義大利語地區中,與義大利本土相連、面積最大的區域。

奧匈帝國敗於北方的普魯士後,把擴張重心轉向南方的巴爾幹地區,與義大利收復巴爾幹義大利語地區的意圖發生了衝突。奧匈帝國鼓勵南斯拉夫民族移民義大利語地區,並在缺少陸地屏障的達爾馬提亞地區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當地義大利人的數量和比例均大幅度減少。

▲奧地利被踢出德意志後,一心向南意圖佔領巴爾幹半島,和義大利的利益相沖突

三、心懷二志的義大利人

儘管尚未收復巴爾幹的義大利語地區,義大利還是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但英法等老牌列強並沒有給義大利人留下多少空間。其最中意的目標是隔地中海相望的北非突尼西亞,沒想到法國人捷足先登,在1881年把突尼西亞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出於對法國的敵視,意大利於次年加入“三國同盟”,與德國、奧匈帝國成為盟友。不過,義大利與奧匈帝國在邊境劃分和巴爾幹西端的領土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兩國的同盟關係其實是貌合神離。

▲突尼西亞緊挨著義大利殖民地利比亞,原本是義大利下一個目標

正因為如此,義大利作為德奧的同盟國,卻在一戰爆發後沒有向協約國宣戰。義大利不想與英國為敵,更不願意與奧匈帝國並肩作戰,一直在與協約國秘密協商。

1915年在英國的主持下,協約國與義大利簽訂《倫敦秘密條約》,許諾在戰後將其與奧匈帝國的爭議領土,以及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一部分領土,如阿爾巴尼亞等地割讓給義大利,整個亞得里亞海周邊都將成為義大利的領土,以換取義大利倒戈。

義大利隨即加入協約國一方,向德奧宣戰。可惜的是,沒有經過鐵與血洗禮的義大利軍隊,不但沒有能夠戰勝劣勢的奧匈軍隊,反而向英法等國要了很多援助。

▲義大利在1915年倒戈,向奧斯曼開戰,企圖收復巴爾幹領土

戰後,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解體,他們在巴爾幹的領土成為各國分贓的戰利品。但是協約國鑑於義大利的表現,同時也不希望其完全控制亞得里亞海,因而沒有完全兌現《倫敦秘密條約》中的承諾。

義大利只得到了的裡雅斯特等邊境城市和伊斯特拉,這些原本就是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爭議地區。達爾馬提亞地區只有一座以義大利人為主的港口城市扎拉和幾個小島被交給義大利,其他部分都加入了克羅埃西亞。

▲一戰後奧匈帝國崩潰,義大利分到諸多領土,達到疆域的鼎盛

1918年,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與塞爾維亞組成了一個獨立的聯合王國,即南斯拉夫王國的前身,並得到協約國、尤其是俄國的支援。此後,南斯拉夫人加快對爭議地區的移民,並迫使義大利人遷回本土,逐漸取得了人口上的優勢。

義大利認為自己遭到了背叛,對英法等國心生怨恨,再加上國內經濟在戰爭中遭到重創,急需提振民族信心和經濟水平,這些最終都被法西斯所利用。1922年,墨索里尼上臺,使義大利成為歐洲第一個法西斯政權。

四、法西斯斷送巴爾幹領土

法西斯讓義大利嚐到了甜頭,1935年征服衣索比亞,1939年又侵佔阿爾巴尼亞。除此之外,墨索里尼對科西嘉、尼斯等意法爭議地區也念念不忘。為了對抗英法等國,義大利與納粹德國、日本結成三國軸心,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即將爆發。

▲“大義大利主義”在二戰時期所涉及的地區

1940年,德國進攻法國,義大利趁機佔領了尼斯和科西嘉。1941年,義大利在德國幫助下,入侵192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奪取了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以及更多的斯拉夫人土地。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一度喚起了大義大利主義,但明顯缺乏韌性

義大利雖然在二戰前期侵佔了很多地盤,但其核心戰略仍然是拿到1915年《倫敦秘密條約》許諾給自己的領土,恢復大義大利的夢想。暫時的勝利激發了墨索里尼更大的野心,開始進攻馬耳他和北非地區,企圖重現古羅馬帝國的輝煌,再次稱霸地中海。

可惜的是,義大利人的散漫作風支援不了法西斯的戰爭狂熱,連納粹都無法幫助義大利人振作起來。1943年,英美盟軍首先從義大利這個軟肋開始戰略反攻。

▲二戰後聯合國對巴爾幹爭議地區裁定,義大利只得到一小部分

當年7月,盟軍成功登陸西西里島,義大利本土終於成為戰場。僅半個月後,墨索里尼被趕下臺,義大利宣佈投降,其在歐洲侵佔的土地隨即被納粹德國接管。墨索里尼在戰爭結束前被游擊隊槍決,被義大利侵佔的領土也全部被解放。

二戰勝利後,義大利失去了所有殖民地,以及與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的爭議領土。只有伊斯特拉的北半部分因為盟軍佔領而保留了下來,該地的南半部分由新生的南斯拉夫國家佔領。由於該地區歷史上多次變更歸屬,雙方同意該地區由聯合國代管,並作出最終裁決。

1952年,聯合國裁定按實際佔領區將伊斯特拉分屬給義大利和南斯拉夫,達爾馬提亞則完全屬於南斯拉夫。兩國對此方案都予以認可,在1975年簽訂正式的邊境協議,徹底解決了這個歷史遺留問題。

▲盟軍佔領的伊斯特拉A區後來交給了義大利,B區歸南斯拉夫

生活在伊斯特拉南半部分和達爾馬提亞的超過20萬義大利人,早在聯合國託管時期便已經遷出,這也為領土劃分掃除了障礙。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後,伊斯特拉歸入斯洛維尼亞,達爾馬提亞歸入克羅埃西亞。

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分別在2004年和2009年加入了歐盟,與義大利互相開放邊境。義大利人如果想前往曾經的巴爾幹領土,不需要辦理任何證件。但這片土地上的主人變成斯拉夫人,義大利語已經很少能聽到了,維繫著義大利的這條紐帶不復存在。

▲如今充滿斯拉夫風情的巴爾幹西部沿海,卻曾經是義大利人的家園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全文完)—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什麼種高粱的人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