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天下統一是必然趨勢,秦國最終為何這不世之功?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有一句,總結了這個問題:“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是說六國不團結不爭氣,作死。統一天下列國都有想法,也都曾有機會,他國必然是難以團結,哪國最終統一天下,杜牧的總結都是正確的。

東周開始,諸侯割據,周王室衰微,天子號令不好使,周王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周朝立國以禮樂治天下,採用分封制,分封制不好嗎?不能因後來的諸侯亂戰否定分封制度,一項政治制度讓一個王朝傳了30代,800年,不可謂不好。只能說,在當時分封制是好的,後來逐漸不適應社會發展了。分封制的前提是禮樂秩序,“禮崩樂壞”就讓分封制謀求的拱衛周天子變成了瓜分周天下。

周初,天子分封71個諸侯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諸侯聯邦制,如同一個企業,天子是董事長,下邊有諸多分公司,分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按時上繳利潤就可以了。

周老大的諸侯分幾類:第一類,前朝諸侯,周滅商後,商的貴族後裔宋國,夏的後裔杞國(杞人憂天那個諸侯國);第二類,姬姓諸侯,同宗血脈,晉國;第三類,功臣諸侯,姜子牙分封齊國;第四類,功勞諸侯,秦國,秦人祖上為天子養馬,後平王東遷,秦人又充當大秦快遞,護送平王有功,天子遂將隴西,雍城一帶封給了秦;第四類,自封諸侯,楚國,楚國始終想靠攏中原,天子給予其地位不高,楚人很不服氣,湖北人有句口頭禪說“不服周”據說與此有關;第五類,非主流諸侯,天子不認他,他認天子,少數民族建立的諸侯國,中山國。

諸侯國不但分類,還分等級,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公爵有宋國、杞國,政治地位最高,可見周朝禮數週全;侯爵有齊國、魯國、晉國;三等伯爵有燕國、秦國;楚國、吳國則是四等子爵;其他是男爵,中山國等。諸侯會盟座位居中的不是按國之大小,而是依爵位高低,甚至軍事聯席會議,也不是按照出兵多少,而是爵位來定。穿越一下,周朝若是開聯歡會,中央天子,兩側分坐宋、杞,然後齊、魯、晉依次排開,燕、秦靠邊坐,楚、吳靠邊站,中山國可能不被邀請。

春秋戰國500年,五個世紀,不能片面的說哪個諸侯國最強,而是有階段性的,諸侯各國進行了數百年預選賽和排位賽,參賽國上百個。平王東遷洛邑後,春秋初期的強國是鄭國,鄭莊公不朝見天子,還搶收天子的粟米,帶了個壞頭。接下來齊桓公率先稱霸,尊王攘夷,諸侯會盟,稱霸中原,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內亂。宋襄公效仿偶像齊桓公稱霸一時,之後晉文公重耳帶領晉國長期稱霸,秦穆公獨霸西戎、楚莊王帶甲百萬,千乘之國,一鳴驚人。

三家分晉後戰國時代,諸侯進入淘汰賽階段,率先強大的是地處四戰之地的魏國、後來是齊國、楚國、趙國,最後強大的是秦國,燕國始終存在感不強。此時,歷經400年淘汰賽,就剩下戰國七雄了。

韓國:珍愛和平靠口舌,欺負我來我譴責!

趙國:藺相如加趙括,廉頗李牧會騎射,滅燕滅齊滅韓魏,解放中原全人類!

魏國:東敗於齊,西喪於秦,南辱於楚,安邑不安逸,遷都大梁去!

楚國:老子地盤大,是誰也不怕,不服周,不服秦,不服列國所有銀!

燕國:我存在故我在,居然活到了淘汰賽!

齊國:子曾經曰過,君子動手不動口!

秦國:額滴,額滴,都是額滴!

奧利給——決賽階段,秦國開掛,百年籌備,十年時間,六戰滅六國。

前230年滅韓,韓國:最後一次強烈譴責!

前228年滅趙,趙國:解放了?哦,被解放了!

前225年滅魏,魏國:國都大梁成地級市了!

前223年滅楚,楚國:老子做鬼也不放過秦國,死也不服!

前222年滅燕,燕國:昭昭燕國,永遠活在戰國!

前221年滅齊,齊國:切莫動手,有辱斯文,在下投降!

秦國:於後世千秋萬代,每一戶人家的窗臺,我大秦的明月,必郎照之!

至此,華夏大地第一次出現大一統局面,中華民族的概念在地理概念和文化意識上雙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為什麼是秦國?

運氣超好

“奮六世之餘烈”,六世七個明君。秦孝公開始,歷任秦(君)王都為天下一統這個宏偉目標努力奮鬥。在關鍵的接班人問題上,和其他六國一樣,也有紛爭和暴亂。然,運氣好就好在上位的人都是明君,沒有一位開歷史倒車與統一天下背道而馳。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魏文侯、趙武靈王可謂一代雄主,而雄主一旦離開,國家機器便不能維持高效運轉,沒有一國出現過三代明君,更多的是昏二代。

反觀秦國,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秦國謀求強大;秦惠文王殺商鞅而堅持執行商鞅治國理念使秦國從二流晉升到一流國家,拿到戰國參賽權。秦武王贏蕩看似不靠譜,他設立“丞相”這個崗位延續後世,秦人給了他“武王”的諡號,前有周武王,後有漢武帝,可見秦武王貢獻不小;秦昭襄王猛人一個,超長待機,在位56年,這一時期的秦國是真強實大,長平之戰險些滅了趙國,七國制衡變成唯秦獨大;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雖在位時間短,但他們傳位於當時地表最強男人嬴政,也算大功一件。

即便如此,秦國實力再強,也沒強大到必然一統天下的程度。嬴政時代,強大的秦國也被六國最後一次聯合攻打,差一步攻破咸陽,可就是差那麼一步。所以,是歷史選擇了秦國,運氣確實好。

田氏代齊、吳越互伐、三晉分家、楚貴族當道都在客觀上幫助了秦國。所以說,統一是必然,秦國來統一不是必然,全靠“同行”襯托。只能說,“嬴”這個姓氏大吉利,最終成為大贏家,運氣好真的是首要因素。

依法治國

提起秦國,繞不開商鞅變法,各國均變法圖強,唯秦國的商鞅變法最深入、最全面、最實用,將秦國打造成為一部戰爭機器,簡單總結就是“耕和戰”,要麼下地打糧,要麼上陣殺敵。秦國大力變法,果真是大力出奇跡,其他國家變法要麼不深入,要麼不全面,如魏國的李悝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齊國的儒家治國等。

“商君之法,乃富國強兵之法,秦,必遵之!”這是被商鞅迫害,執政後車裂商鞅的秦惠文王所說,可見,秦人對於法家治國的堅定信念。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中,秦國堅持依法治國,法治是手段,目的是適應當時的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整個國家機器服務於戰爭。

縱使太子觸法,也要被追究,商鞅規定的“住酒店必須出示身份證”制裁了商鞅本人。嫪毐大逆,李斯要處理,嬴政仍依法處理,不能濫用私刑。秦國宗室子弟戰死上千,為匡扶贏氏,也沒被重用,因不符合昭昭秦法。列國畏懼秦國,秦人畏懼秦法,可見秦法自上而下深入到秦國人的血液裡。“路不拾遺”的成語,說的就是當時秦國社會治理程度。

在秦國,秦法的地位可以制裁秦王之外的任何人,六國則是刑不上大夫。秦是法治,六國是人治。於是,秦國建立了高效的中央集權制度,只為集中力量辦滅國大事。後來秦的快速滅亡,也因服務於戰爭的國家機器在天下一統後沒及時調校到服務民生上來,百姓才會揭竿而起。

全民皆兵

“大爭之世,強則強,弱則亡!”秦國的軍功爵位制度是一項強軍策略,哪怕是王公貴族,有軍功方可獲得爵位,利出一孔,決無它徑。秦國的爵位分20個等級,秦國曆史上,從青銅練到20級王者段位的“徹侯”(後避諱漢武帝劉徹名字稱列侯)僅7人,反觀六國,多是宗室之人獲爵封地,戰國四君子就是代表。

電視劇《大秦賦》裡,關內侯並無實權,卻高人一等,受人尊敬,除了他有權登出戶籍外,更是因為關內侯的爵位是19級,比駟車庶長渭陽君贏傒還高兩級。嫪毐之所以引起公憤,除太后庇佑,有能力謀反也因他的爵位一竿子擼到了20級,該段位秦國百年來有7人,其他6人是商鞅、魏冉、範睢、呂不韋、李斯、王剪等重臣,武安君白起也才16級。

可見,取得秦國爵位多難,老百姓是天天盼著上戰場,這樣才有機會出人頭地,秦國民間呈現出“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的積極氛圍。

不僅制度好,氛圍好,裝備也精良。從兵馬俑考古發現,秦軍是世界上第一支採用軍銜制的部隊,第一支有軍歌的部隊,“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今天聽起來都是好詞好曲。秦軍還擁有當時的“黑科技”——長距離弓弩,秦國弓弩射程200米,六國100米,吊打六國,防禦盾牌抗打擊力是六國2倍。秦劍經過“鉻鹽氧化”,這項技術美國1950年才開始掌握,秦國的兵器都要標註生產加工者,為的是追責,防止豆腐渣工程和腐敗。

且看戰力,管仲輔佐齊桓公,在齊國建立了一支特種兵,稱為“技擊”,於是稱霸。吳起在魏國建立了一支“武卒”,史書記載魏武卒的戰績是“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戰平八場”。秦國則建立了一支稱為“銳士”的精英部隊,這支部隊的統帥是白起,秦之銳士利劍一出,列國灰飛煙滅。史料為證,荀子曰“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可見秦軍銳士當時的戰鬥力冠絕天下,今天的詞語“精銳”,“銳士”,就是源自於這支掃滅天下的秦軍。

人盡其才

秦國有人才嗎?有,很少。相比六國,只有燕國和秦國人才較少,其他五國人才都比秦多。但是,歷任秦王求賢若渴,廣招人才,人才向秦流。

“孝公之求賢令,乃五百年一雄文!”這些人才多是在六國不被重用的平民士族階級。從百里奚到商鞅、樂池、公孫衍、張儀、魏冉、羋戎、田文、範睢、蒙驁、呂不韋、李斯,秦的丞相之才多是外國人。秦本土丞相百年來就樗裡疾和甘茂兩人,武將秦國本土也就白起和王翦兩人,蒙恬蒙毅祖上也是客卿。特別提一下趙高,也是落戶咸陽的外國人,真實的趙國能到秦始皇身邊二十多年靠的是實力,趙高文武雙全,趙高獲得過秦國公務員考試第一名,秦國高階公務員績效考核第一名,且善於騎射,秦統一天下後的小篆字型,就是李斯、趙高、胡毋敬三人的字帖全國推廣。

從下圖可以看出,統一的文字“馬”按照秦國寫法為準,後世都按此寫法延續至今,我們就認識。貨幣則統一為外圓內方的秦國半兩錢,延續幾千年,成為經典設計。

典型案例是,韓國派臥底鄭國(人名)到秦國,出發點是“疲秦”,利用修水渠來消耗秦國國力,嬴政知道後,就做了一個判斷,是否有利於秦國,結論是利秦,那就繼續修水渠。間諜秦國都敢用,並將這條水渠以鄭國本人的名字命名。之後,關中平原沃野千里,謂之天府之國。秦國在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後,又多了一個關中糧倉,保證了滅國戰的後勤補給。“都江堰”“鄭國渠”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在流淌,澤被後世,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某種意義上說,秦國不是秦國人的秦國,是天下有志者的秦國,無論國籍和出身。李斯著名的《諫逐客書》出自那個時代,可見為秦國效力的外國人之多,之重要。

與此相呼應的是六國人才策略,戰國四君子名揚天下,即使秦已經強大了,秦國也沒出現“君子”。四君子都是貴族公子,在列國影響很大,秦的制度下出不了這樣的貴族公子,四君子共同點就是門客三千,禮賢下士,儒家思想主導,留給我們今天文化遺產的是眾多成語故事。

孟嘗君田文乃齊王的親叔叔,齊國的丞相,都樂意去秦國做丞相,韓非子是韓國公子,在韓國不被重用,竟然投敵秦國。這說明,當時“國家”概念在弱化,“天下”意識在崛起。

不擇手段

張儀為名利而來,範睢睚眥必報,呂不韋善於算計,李斯自求多福,秦國丞相都很勢力,不顧廉恥。不僅是丞相,太后也如此,宣太后養男寵,朝堂講葷段子,華陽太后操縱廟堂,但是在秦國大是大非面前,還是支援婆家贏氏。嫁到到秦國的公主成了王后、太后以後,維護的都是秦國的利益,對孃家毫不手軟。

實際上,整個秦國都不按套路出牌:羞辱魏王牽馬、調戲趙王奏樂、齊國安插臥底、利用燕國滅齊、失信盟國之約。誆騙楚王,說好了是請楚懷王到咸陽春遊,楚懷王都做好了旅遊攻略,最終軟禁了楚懷王,使老楚王客死他鄉,誰幹的,外甥秦昭襄王騙舅舅楚懷王,妹妹羋八子哄哥哥楚懷王。

張儀說謊獻地,違背盟約,六百里地說成六里。“金牛計”騙了蜀國,最終佔領巴蜀兩國。賄賂六國貴族挑撥離間,使廉頗、李牧不被重用。白起水淹郢都,楚國被迫遷都、魏國遷都。恐嚇韓王稱臣,長平活埋降兵,塗炭生靈。九鼎遷咸陽,滅周王室,不把天子當幹部。

總之,一切能達到天下統一的行為,秦國不擇手段,不受周禮約束,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只為一個目標:利秦強秦,一統天下。因此得了“虎狼之師”“虎狼之國”的惡名。

秦國後來很快被漢朝取代,同樣有運氣成份,如果扶蘇繼位或許會更長久,當然,歷史沒有假設,戰爭機器在和平時代不適用了,和分封制一樣。

秦的統一凝聚了中華民族,凝練了中華文化並得以繼承和延續,探索出的封建制度、郡縣制、統一的文字、統一的文化,歷朝延續千年,為後人留下長城、兵馬俑、阿房宮、都江堰、鄭國渠這些民族遺蹟。春秋戰國的每個諸侯國都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拼圖,秦始皇嬴政為代表的每個名字都將永久記載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這一時代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正源時代”。

偉大的是那個浩浩時代和泱泱中華!

路易斯

2020年12月20日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歐洲中世紀酷刑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