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秦始皇的岳父羋啟,身份太複雜,《史記》也沒寫清楚
《大秦賦》熱播,許多配角的表演十分精彩,例如郭開、鄭貨等人,把對應角色飾演得惟妙惟肖。在歷史上,郭開確有其人,但卻沒有關於鄭貨的記載。除了這兩位外,還有一個人演技也不錯,此人就是《大秦賦》中的昌平君——羋啟。只是,羋啟在歷史上非常尷尬,因為關於歷史上的確有羋啟的存在,但關於他的記載,少之又少,以至於成為了一個謎團。
在《大秦賦》中,羋啟是華陽夫人的侄子,當初,華陽夫人發動宮變之前,密令羋啟和羋顛兩人投奔呂不韋,為羋姓一族留下“備份”。後來,在華陽夫人的籌劃下,羋啟的女兒被嬴政看中,因此,羋啟又成為了秦始皇的岳父。
這樣的劇情,其實大多是“創造”出來的,因為在歷史上,華陽夫人沒有發動宮變,而且,嬴政後宮女子也沒有記載,因此,羋啟在劇中的身份,都不符合事實。
在《史記》中,關於羋啟的記載只有兩處,第一處是在嫪毐叛亂時期:
長信侯嫪毐作亂而覺……王知之,令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嬴政親政之前,嫪毐仗著趙太后(趙姬)的寵信,在秦國胡作非為,甚至稱自己是嬴政的“假父”,和趙姬生下兩個孩子,嫪毐怕事情敗露,於是和門客一起盜取趙姬和嬴政的印璽造反。在平定嫪毐之亂時,有三個人立下大功,他們分別是秦國相邦呂不韋、昌平君羋啟,還有一人是昌文君(關於昌文君是誰,目前有爭議)。
嫪毐之亂被平定後,呂不韋受連累而死,昌平君羋啟成為秦國新一任相邦。
也就是說,《史記》中並沒有說昌平君羋啟是什麼身份和來歷,但從他能帶兵平定嫪毐之亂和接任呂不韋可以看出,羋啟當時手中應該有很大的權力,特別是在軍事方面。這就引起了後人的興趣,昌平君既然是羋姓,又手握權柄,大家很容易把他和另一位羋姓人物關聯在一起,此人就是華陽夫人。
眾所周知,當年秦武王嬴蕩舉鼎而亡,宣太后扶持嬴稷(秦昭襄王)繼位,因為宣太后出自楚國羋姓,因此秦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存在“楚系勢力”,宣太后去世後,華陽夫人是另一位羋姓代表,而且,華陽夫人對嬴政的父親嬴異人(秦莊襄王)有提攜之恩,若無華陽夫人,嬴政父子都無緣成為秦王。正是因為華陽夫人在秦國地位特殊,因此,人們猜測,羋啟可能是華陽夫人的侄子。於是,《史記索隱》給大家一個解釋說:
“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為(秦)相。”
需要說明的是,《史記索隱》是唐朝的作品,按照它的說法,昌平君羋啟乃楚國公子,嫪毐之亂後,羋啟被晉升為秦相邦。
注意,《史記》中,沒有寫羋啟的真實身份,而《史記索隱》中說他是楚國公子。在戰國時期,“公子”二字和隋唐之後不同,當時的意思是“諸侯之子”,也就是說,按《史記索隱》的說法,羋啟乃是某一位楚王的兒子,至於是哪位楚王,卻沒有明確。
從羋啟所在的時代來看,他最後可能是楚考烈王的兒子,而且,楚考烈王是華陽夫人的哥哥,若羋啟真是楚考烈王的兒子,那他正好是華陽夫人的侄子,這樣解釋似乎合理。但是,我們忽略了另一個問題:楚考烈王沒有兒子。
根據《史記》記載,楚考烈王后宮嬪妃眾多,卻沒有一男半女,後來,春申君透過“移花接木”,把懷孕的女子送給了楚考烈王,楚考烈王才有了唯一的兒子,也就是楚幽王。按照今天的觀點來說,楚考烈王應該有“不育”之症,所以,羋啟不太可能是楚考烈王的兒子。因此,關於羋啟的身世,只能是歷史謎團了。
更有後人杜撰,說當年楚考烈王還是皇子時,到秦國為質子,娶了秦昭襄王的女兒,生下了羋啟。其實,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楚考烈王確實曾在秦國為質,但沒有史書記載他曾娶了秦昭襄王的女兒,更沒有記載他在秦國有一位兒子。試想,若楚考烈王在秦國留下一子,他當年歸國繼承楚王之位後,為何不帶走兒子?楚考烈王一直為無子而糾結,為何不想辦法接兒子回楚?若羋啟真是楚王侄子,那他為何一直待在秦國,還能被嬴政重用,成為秦國的相邦?
顯然,羋啟的“公子”身份,有許多疑惑,至今解釋不清。
《史記》中,關於羋啟還有另外一處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雲: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因為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後來改名為嬴子楚,為了避父親諱,秦國叫楚國為“荊國”,楚王也就稱了荊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秦王政二十三年,當時韓國、趙國、魏國已經被秦國所滅,嬴政派大將王翦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楚國將領項燕擁立昌平君為楚王,在淮南繼續反秦。
也就是說,昌平君不僅做了秦國的相邦,此後,他還成了末代楚王。問題來了,項燕為何要擁立昌平君做楚王呢?原因很簡單,昌平君是楚國公子。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我把羋啟的經歷再捋一下:
(一)按《史記》記載,羋啟在秦國權柄很大,有能力平定嫪毐之亂,還接任了相邦之位。
(二)按《史記索隱》記載,羋啟是楚國公子,極有可能是楚考烈王之子;
(三)從《史記》中可知,楚考烈王無子。
(四)按《史記》記載,羋啟後來被項燕擁立,成為楚國末代君王。
這四點結論,(一)、(三)、(四)都出自史記,無法解釋羋啟為何能成為末代楚王,《史記索隱》增加了(二),則可以解釋的通,但又和第三條相矛盾。
因此,只有兩種可能能解釋得通:第一,羋啟是楚國公子,但不是楚考烈王之子,而是楚頃襄王(楚考烈王之父)之子,或者是楚王旁支。
第二,項燕所擁立的“昌平君”,和秦國平定嫪毐之亂的“昌平君”不是同一人。
然而,後來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卻給了我們另一個思路,即,秦國伐楚後,嬴政為了安撫楚人,派秦國昌平君前去楚國舊都城郢都,安撫當地的楚國百姓。後來,昌平君住在了韓王安住過的房子裡。
當時,秦國滅韓時,韓王安被秦始皇安排到楚國的郢都(已經被秦國佔領)居住過一段時間,而昌平君恰好住在了韓王安曾經的寓所。
這就解釋得通了,筆者可以大膽假設:秦國和楚國的昌平君本就是同一人,只是,昌平君身為楚國公子,長期為秦國服務,後來,當楚國被滅之前,昌平君回到楚國,住到了亡國之君(韓王)的寓所內,看到楚國百姓受難,又被韓王安的經歷所觸動,因此產生了反秦的想法,所以才和楚將項燕聯合,以末代楚王的身份抗秦。如此解釋,似乎合情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