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細節還原宋朝#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宋朝給廣大歷史愛好者的印象是:經濟發達,文化燦爛,但是軍事力量卻不夠強而屢屢被周邊的遊牧民族政權欺凌。造成宋朝軍力不強有多方面的原因,在這裡我們不妨從軍事角度來討論宋朝軍力不強的問題,而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的騎兵部隊建設不行--畢竟騎兵部隊在封建軍隊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在古代戰爭中,戰馬的速度和高機動性,讓騎兵對步兵具有絕對優勢。這一點,即使宋朝有著武器裝備優勢,依然無法彌補。
在中國歷史上有4大天然產馬地:內、外蒙古,遼東半島至河北北部,河西走廊與河套片區,新疆與外西北的七河流域。上面的4個地區的大多數地方仍然是中國優良的畜牧業產地。
北宋初期疆域仍然包括陝西省全境、甘肅省部分地區、山西省大部,這些地方都是傳統的農、牧業混產區,都出產戰馬。尤其是北宋初年西夏沒有崛起時宋朝還控制著河西走廊東南,這裡成北宋最重要的戰馬產地。
由於宋朝是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從後周的周恭帝孤兒寡母手中奪取而建立的,趙匡胤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而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武官的權力,以文官來鉗制武官,這雖然有利防止兵變,但在軍事上為宋朝的一系列失敗而埋下了伏筆:畢竟在軍事上以外行來指揮內行是行不通的。
979年北宋為了收復幽雲16州而與遼發生了高梁河之戰,以北宋失敗而告終。幽雲16州的丟失使宋朝不僅僅失去了一個產馬地,而且也使宋朝失去了北方防禦屏障,使得中原腹地一直處在北方遊牧軍隊的直接威脅之下。
西北的西夏崛起後與北宋發生了一系列戰爭,第一次宋夏戰爭中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規模戰役,由於宋軍當中的范仲淹等文官與武官指揮協調不一致,這三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其中在1041年的好水川之戰中宋朝損失的不僅僅是20萬宋軍,其中還包括宋朝當時唯一大型騎兵軍團“鎮西騎兵軍團”的覆滅。
失去了河套以及河西走廊東南地區後的北宋更加缺少戰馬。
北宋的王安石實施了王安石變法,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馬政”:鼓勵老百姓養馬。但由於中原沒有天然草場養馬要耗費大量的糧食,加上封建貴族怕老百姓養馬會發動兵變。在即得利益集團的阻止下,王安石的變法最終失敗了。
於是宋朝開始向周邊的封建割據政權買馬。宋朝向雲南與吐蕃購買的戰馬價格昂貴,高價戰馬可以賣到80兩白銀一匹,而且馬匹矮小遠不如北方出產的戰馬。
宋朝採取的是募兵制,軍隊待遇優厚:每個禁軍年消耗50貫,廂兵每年消耗30貫,單是80萬禁軍消耗4000-5000萬貫。而北宋財政收入最高的一年是1.6億貫,軍費就花掉了國家財政收入的1/4多。但是由於宋朝吏治腐敗,軍隊當中掛人頭吃空餉銀的特別多。按照宋隊當中騎兵當28%的比例,每個騎兵擁有3匹戰馬計算,購買戰馬所佔的軍費開支居高不下。宋朝正規軍騎兵實際數量應該是處於6-10萬之間。
南宋在富平之戰當中損失了6萬騎兵,此後南宋騎兵部隊主力實際數量一直沒有超過5萬。
縱觀整個宋朝,在前期尚有靜塞軍,鎮西騎兵團等可以與遊牧騎兵相抗衡的騎兵部隊。到了中後期由於政治與軍事上失利的原因,導致天然產馬地的丟失,宋朝的騎兵部隊已經不具備抵抗北方遊牧軍隊入侵的能力,而步兵成為抵抗遼、金、蒙等遊牧軍隊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