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劇《大秦賦》的播出,戰國末期秦滅六國,氣吞山河的壯麗場面再一次被人們熱議,劇中赳赳老秦,全體尚武的古風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儘管秦始皇吞併六國是大勢所趨,符合歷史的潮流,但是天下自東周開始就已經動亂紛爭了幾百年,為了彌合和消滅這種紛爭,秦始皇採取了很多措施。
最著名的就是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重要工具,這些都是在物質層面上,為統一的中華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秦始皇也非常注意思想上的統一,為了讓六國人民徹底忘記過去的歷史,秦始皇做了一件不厚道的事,那就是大量銷燬了六國的歷史書籍,這樣等到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關於六國的歷史,絕大多數都是隻能寫了個大概。
而且更狠的人,秦國為了徹底消滅六國的歷史,連自己的歷史都焚燬,因為秦國和楚國長期通婚,後期也娶過不少其他國家的女子。
那秦始皇發起狠來真不是一般人,但凡是涉及到六國女子的,能刪的全部刪掉,這樣就造成了秦國曆史本身,尤其是秦始皇自己的歷史也是非常缺失的。
中國的千古第一帝,就這樣被他刪的連自己的形象都有些模糊了,不知道這算不是對他的報應,只能從歷史的簡單的記載中窺探出一些蛛絲馬跡。
尤其是秦國統一六國最後的過程中,發生過一次重要的慘敗,關於這場慘敗,史書上寫的非常少,我們透過對比文獻後可以發現,這場慘敗跟秦始皇的表叔有關。
(01)帝制時代的奇特景象我們現在說你是哪國人,答案都是非常清楚的,這是近代民族國家興起之後,才逐步固定下來的觀念,但是在長久的封建時代,尤其是有我國先秦時期和西方的中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
這種情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和法國,最早的時候英國國王是法國人擔任的,因為他們是皇室成員相互通婚,因為很多彼此敵對甚至是有利益和領土紛爭的國家,他們國王的王位,有可能被別的國家繼承。
最有趣的例子就是蘇格蘭和英格蘭,這本來是兩個國家,但是1603年,當時原本的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繼位成為英格蘭王,就這樣一個人同時擔任兩個國家的國王,這樣兩個國家就很自然的合二為一的。
最悲慘的例子就是一戰,一戰前夕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戰爭不會打起來,因為當時各國皇室都有親戚關係,這裡就不細講,簡單說主要的。
當時德皇的母親是以前英女王的女兒,英王母親和沙皇母親是親姐妹,而她們都是前丹麥國王的女兒,一戰時的英國王室、俄國沙皇家族都有濃厚的德國血統,如此複雜的關係看得我們眼花繚亂,那些小國就不多說了。
總之皇室之間的相互通婚,造成了大家都是親戚的局面,但一戰最終還是爆發了,這充分說明了親戚靠不住,有時候國家利益才是第一位。
我國的先秦時代,同西歐的封建時代非常像,諸侯國遍地,各國之間相互通婚也比較普遍,我們知道的成語秦晉之好,說的就是之前秦國和晉國經常通婚。
為什麼要說之前呢,因為進入戰國之後,晉國沒了,而秦國主要的通婚物件變成了楚國,這裡指的是主要的物件,其他國家也有。
秦國和楚國比較出名的就是前幾年大熱的電視劇《羋月傳》了,其中羋月就是楚國王室,也就是歷史歷史上著名的秦宣太后,在她的帶領下,秦國進行了多長戰役,奠定了大秦國的帝國和以後統一天下的基礎。
秦楚累世通婚,會造成一種現象,那就是楚國在秦國有著非常強大的外戚勢力,羋月為什麼能夠在秦國成為第一個太后,要不是她兒子秦昭襄王超長待機56年,估計到死都被羋月壓制著無法翻身。
羋月在秦國執政能靠誰,靠秦國宗室嗎,那都是靠不住的,最信任的當然還是自己人,而羋月的自己人就是楚人。
最主要的當時在秦國被稱為四貴 分別是羋月的弟弟弟弟魏冉、羋戎以及兒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人,憑良心說,他們雖然是楚人,但是確實實實在在為大秦在辦事。
尤其是羋月,甚至為了大秦犧牲色相,引誘義渠王生下兩子並設計殺死義渠王,徹底穩定了秦國的西北部後方,讓秦國東進再無後顧之憂。
但政治鬥爭是殘酷的,超長待機的秦昭襄王終於還是在丞相范雎的建議下驅逐了楚國外戚勢力,主要也就是驅逐了四貴,對於秦王來說,管你什麼親戚,自己掌握權力才是最重要的。
什麼叫根深蒂固,什麼叫跗骨之蛆,當時的秦國政壇楚系勢力你是無法根除的,外戚之所以成為外戚,仰仗的就是自己的身份,他們是大王的老婆,是大王的媽媽,是大王的奶奶,你說你怎麼清除,能清除的了嗎?
無非就是被壓抑的久了,殺幾個領頭鬧事太厲害的,沒過多少年自己一死,又會重複外戚專權的老路,這是秦漢時期皇室的頑疾,但也是通病,無法根除。
(02)最後的外戚《大秦賦》裡趙姬曾經自比秦宣太后,但趙姬比起來宣太后那實在是差的太遠了,宣太后那可是一心為了大秦,包括他的弟弟們,也都是為了大秦居功至偉。
只不過後來是權力太大威脅了王權,被清除只是單純的權力之爭,但身為楚人,為大秦的心是從來沒有受過過懷疑的。
趙姬可不一樣,趙姬基本上就是個小女人,她做的都是為她自己,嫪毐在她的支援下,反動了叛亂最終平定之後,秦國政壇勢力對比發生了變化。
原本是趙太后,夏太后和華陽太后三足鼎立的局面,現在夏太后死了,趙太后徹底失勢,剩下的就是華陽太后勢力一家獨大了。
而帶兵平定嫪毐的昌文君和昌平君,就是鐵桿楚系勢力,尤其是昌平君,那可是楚考烈王的孩子,妥妥的楚國宗親。
楚考烈王當年跟嬴政的父親異人一樣,也是在秦國做人質,後來在秦國娶妻生子,當時娶的還是昭襄王的女兒,後來楚國發生劇變,在春申君黃歇的協助下,楚考烈王緊急逃回楚國爭奪王位,但他的孩子卻留在了秦國。
母親是秦國王室的昌平君,自然是地位不凡,在加上是楚國人,自然也就成了華陽夫人最重要的助手,嫪毐叛亂的時候,秦始皇派相國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平叛。
從權力結構上來看,呂不韋是政府首腦,平叛也就是個掛名,真正帶兵的應該是昌平君和昌文君,而且從時候的處理來看,呂不韋被罷相,這也充分說明了昌平君是平定嫪毐之亂第一功。
電視劇《大秦賦》雖然改編的很失敗,劇情很拖沓,但是也是做了相當多的考證,及結合了許多最新的考古研究。
電視劇裡說的熊啟就是昌平君,也就是呂不韋之後秦國的丞相,這一點電視劇還是靠譜的,那麼身為秦始皇的表叔,又在秦國統一天下最後十幾年擔任丞相,為什麼最後秦國史書卻含糊其詞呢?
謎底恰恰就在他的身份上,可以這麼說他是秦國最後的外戚,也是最後一任楚王。
(03)秦相反了不管是羋月也好還是華陽夫人也好,他們雖然是楚人,同時也是秦國的媳婦,她們繼承的都是秦國曆代國君的意志,那就是要讓大秦一統天下。
華陽太后死於秦王政十七年,那一年天下大定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當圖窮匕首現的時候,當秦國要徹底絕了六國的宗廟祭祀的時候,當一切都是徹底的斷絕的時候,楚國的外戚有點坐不住了,而秦始皇也明顯能夠感覺到這一點。
秦始皇做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情,熊啟也不是普通的外戚,他是楚考烈王的親兒子,這樣的身份,在秦國決定滅蜀的時候,自然是十分敏感的。
於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昌平君徙於郢”,這是個簡單的記載,但中國的史書一定要細讀,尤其是寫史的人都喜歡用春秋筆法。
這句話表面上看是昌平君到了郢陳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之前做過楚國的國都,現在是秦國的地盤,屬於秦楚交界的地方。
如果你讀過《春秋》的話,大概就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昌平君犯了事兒,被貶斥出京,到了這個地方,因為古代用徙這個字,帶有貶義,這不是胡亂猜測,在古代的很多字的用法上,我們今天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上意思卻是差別巨大。
具體因為事兒我們不知道,但更可能的是,什麼事兒也沒有,作為楚王的親兒子,把你弄到楚國的舊都,很可能就是想讓你安撫一下這裡的楚人,更重要的目的是。
作為丞相你肯定是不合適了,畢竟這是秦楚之間的滅國之戰,你做丞相著實不合適,去郢陳吧,表現的好,從此秦國再無外戚,表現的不好,從此秦國再無此人。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想象,到底是秦始皇覺察到了熊啟有異常把他貶斥了,還是最終秦始皇的舉動讓熊啟寒了心才導致了最終的結果,但這種不信任一旦開始,便之後越來越大,沒有停止的時候。
最終昌平君造反了,他造反的地方就在郢陳,根據史學家田餘慶先生的研究,昌平君在秦王政二十一年造反與郢陳,使得李信兩面受敵,最終大敗而歸,成了秦國統一之路上的最大一次慘敗。
《史記》上明確記載的時間是,秦王政二十三年:
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
不管我們是否採信歷史學家的判斷,就是是隻看《史記》,那堂堂當年平亂嫪毐之亂,秦國的大功臣,後來的相國昌平君最終還是背叛了秦國,回到了自己母國,楚國的懷抱。
儘管解決是慘厲的,但這是那個時代特殊的產物,秦國丞相又同時是楚王的孩子,這種事情,熊啟之後再也不會有了,因為秦國滅了六國,再也沒有以國家為代表的外戚了。
從起秦國沒了趙國外戚,沒了楚國韓國外戚,最後的外戚是熊啟,取而代之的,是某個姓氏的外戚,比如漢朝的呂姓和竇姓,都是後來著名的外戚。
但那些都來都是千篇一律的權力鬥爭,像熊啟這樣的,作為秦始皇的至親,最後背叛秦國的,可真是比小說精彩百倍的歷史情節。
這樣的故事只有先秦會有,如此複雜的關係,之後華夏一統,短暫的分裂也是極端對峙的局面,想先秦這樣相互通婚,而且還能在對方陣營做到高官,甚至徹底掌握權力的局面,秦以後是再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