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圍魏救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也是在近現代很多戰爭中常見的戰術,我們對這樣的技巧早已沒有了驚豔的感覺,但如果把智商倒退到兩千三百年前,再來欣賞那場精彩的大戰,你也許會感慨龐涓雖敗猶榮,公元前三百五十四年左右,華夏大地,魏國攻伐趙國,雖是七雄之一,但此時還沒有經歷胡服、騎射的改革,國力、軍力都弱於魏國,而魏國自吳起編練魏武卒之後,兵強馬壯,當時的魏軍可以說是天下無敵。而魏惠王也一直自詡是三晉的老大,韓、趙兩國稍有不聽話就會大軍伺候,而這一年,趙國趁魏國國喪攻佔了魏國附屬的中山國導致魏惠王勃然大怒,任命大將軍龐涓為主帥,率大軍搶回中山國,但身經百戰的龐涓並不這樣想,龐涓認為中山國不過是一個彈丸小國發動大軍搶回來意義不大,而且中山國距離趙國很近,即使搶回來也始終是個隱患,倒不如直接打掉趙國,一勞永逸的解決麻煩。

本來魏惠王只不過想報一箭之仇,沒想到龐涓想直接斬草除根,大將軍想為魏國開疆擴土,有這等好事,魏王當即就同意了,然而此時的情況對於趙國卻非常的不利,秦國剛剛被打的割地賠款還在猥瑣發育,南邊楚國大而不強援。也解不了近渴好兄弟,韓國剛剛精闢申不害變法,雖然軍力有所提高,但在魏軍面前依然毫無勝算,能救趙國的只有東方的齊國,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大大地超出了當時大部分人的想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龐涓的二十萬大軍就已經達到了趙國的首都邯鄲,幾十萬的趙軍完全不堪一擊,邯鄲城此時也是朝不保夕。這一幕所有人都看在眼裡,自然也包括遠在秦國變法的商鞅,但商鞅也只是料定齊國會救趙國,卻不知如何才能對抗數萬魏武卒,畢竟魏武卒是戰國時期的重甲步兵,一般身穿三層重甲作戰統一裝備長歌、佩劍和弓弩箭矢。

曾在公元前三百八十九年的陰晉之戰中,以五萬魏武卒擊潰五十萬秦軍,而齊國在戰國時期的巔峰兵力也只有六七十萬,如果此時硬磕二十萬魏軍就算把齊國搭上也不一定能行,然而齊國只出兵了八萬,當時的將軍大都是耿直的漢子,而齊國的大將田忌也是個直腸子,剛進入魏趙國界,就要直接殺向邯鄲,幸虧孫臏及時制止,不然八萬齊軍非但救不了人,還得把自己搭進去。不過這也不能怪田徑,畢竟在這之前各國打仗都是正面硬剛,誰也沒想過還得動腦子,要不然孫武的兵法也不至於失傳了幾百年,而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臏當時對田忌說,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魏國的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國內空虛,我們如果帶兵猛攻魏國都城大梁,龐涓一定會放下趙國回師自救。現在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戰術邏輯,但在公元前三百五十四年的時候,即便是各國的頂級聰明人也想不到,齊國的八萬兵為什麼沒去邯鄲,反而偷偷跑到了魏國的大梁,不光各國國君沒想通,就連同門師兄龐涓也萬萬沒想到,兵法原來還能這麼玩。

齊軍急速推進到大梁城下,嚇得魏惠王強令即將滅趙的龐涓率軍回援,龐涓雖然不情願,但君命難違,只能放棄邯鄲回師大梁,然而這時圍魏救趙的關鍵出現了,孫臏透過包圍大梁,迫使魏王逼龐軍撤兵,甚至主動撤軍。沒有圍攻大梁,反而在魏軍的必經之路設伏,以逸待勞,把遠道而來、毫無防備的魏軍打成重傷,從一開始就把戰場的主動權奪到了齊軍手裡,如果按照田忌的做法,主動權會永遠在魏軍手裡,魏軍仗著兵強馬壯,可以隨意出擊。然而孫臏一出手就直接拋開了魏軍造成的混亂局面,抓住瞭解決問題的核心,利用敵人最關心的點,調動敵人,讓敵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走,然後讓龐涓掉進去,這樣的戰術思維相較於當時人的意識來說可謂相當超前,即使放到今天依然幾乎無解。而這種領先時代兩千年的戰術師兄龐涓自然也找不到解決辦法,經歷過桂林一戰之後,不僅邯鄲之圍被解,還把魏軍元氣打傷,不過事情發展到這裡,圍魏救趙的故事還沒完,十三年後,公元前三百四十二年,韓國經過申不害的變法,兵鋒強盛,對旁邊的小國頻頻用兵。

原本朝貢魏國的衛國經過韓軍的毆打被迫屈服,轉而依附了韓國,結果魏惠王非常不爽,再次讓龐涓領兵十萬進攻韓國,韓國也只好求助於齊國,於是孫臏故技重施,再次圍魏救韓,不過經過上一次的慘敗,龐涓確實也有了防備,看到齊軍出動就立刻返回大梁,然而他還是上當了。孫臏這次用了連環計,在圍魏救趙裡又加了一招增兵減灶,他讓每天減少一半的爐灶,營造出齊軍膽小、怯戰、紛紛潰逃的假象,龐涓率軍追趕齊軍,結果在馬陵再次設下埋伏,這一戰全殲魏軍十萬之眾,孫臏也因此名垂青史。

兩次圍魏救趙,孫臏都抓住了敵人的心理,第一次,龐涓一心回援大梁,沒有防備,半路設伏攻敵不備;第二次,龐涓果斷放棄韓國,孫臏準確地抓住了龐涓想要擊敗齊軍的心理,透過示弱讓龐涓放下戒備,誘敵深入,再次在半路設伏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如此相較之下,當時天下幾乎所有的人都跟一群土鱉看魔術表演一樣,除了眼前一亮就是震驚,所以龐涓雖然輸了,但不丟人,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圍魏救趙的核心是瞭解敵人的心理,並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而是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加以改變,最終立於不敗之地。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名相陳廷敬:曾是康熙的老師,為何他的住宅能被稱為“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