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公佈了國民黨戰犯名單,共43人。中共發言人指出,這43名戰犯罪大惡極,是國人皆曰可殺者。
蔣中正與宋美齡
第一名 蔣中正(1887年 - 1975年),浙江奉化人,國民革命軍特級上將(1935年4月授任),中央軍(蔣系)首領,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政首腦,在國父孫文逝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之久。
1975年4月5日,蔣中正在臺北士林官邸逝世。
李宗仁與毛澤東
第二名 李宗仁(1891年 - 1969年),廣西臨桂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35年4月授任),新桂系首領,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首任副總統、代總統,是蔣中正最具威脅的競爭者之一。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逝世。
陳誠與蔣經國
第三名 陳誠(1898年 - 1965年),浙江青田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47年2月晉升),中央軍土木系(陳誠派)首領,蔣中正心腹,其主政臺灣省期間,在民生、軍事、經濟各方面皆有政績,對穩定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臺統治作用甚大。
1965年3月5日,陳誠因肝癌在臺北逝世。
白崇禧與白先勇
第四名 白崇禧(1893年 - 1966年),廣西臨桂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45年10月晉升),新桂系三巨頭之一,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後期逐漸掌握新桂系軍事實權。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被發現死於臺北家中(死因不明)。
何應欽與孔祥熙
第五名 何應欽(1890年-1987年),貴州興義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35年4月授任),黃埔教官系(何應欽派)首領,中央軍二號人物。何為人寬厚,在黃埔生中威望極高,但被蔣中正以高超的政治手腕掌握於股掌之間,故對黃埔系並無實際控制力。
1987年10月21日,何應欽病逝於臺北。
顧祝同
第六名 顧祝同(1893年 - 1987年),江蘇漣水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54年晉升),中央軍高階將領。顧對蔣中正忠貞不貳,在臺灣他被老蔣圈定為替蔣經國保駕護航的“輔國大臣”。
1987年1月17日,顧祝同病逝於臺北國民黨三軍總醫院。
陳果夫
第七名 陳果夫(1892年 - 1951年),浙江吳興人,CC系首領,陳果夫及其弟陳立夫與蔣中正關係密切,在大陸時期為蔣所倚重,負責國民黨黨內組織及黨務,有“二陳”、“CC”之稱。
1951年8月25日,陳果夫因肺病於臺北病逝。
陳立夫夫婦
第八位 陳立夫(1900年-2001年),浙江吳興人,CC系首領,陳立夫與其兄陳果夫一同掌管國民黨黨務機構,時稱“蔣家天下陳家黨”。
2001年2月8日,陳立夫逝世於臺灣台中。
孔祥熙與希特勒
第九位 孔祥熙(1880年-1967年),山西太谷人,祖籍山東曲阜,孔子第75代孫。孔氏家族重要成員之一,其長期主理國民政府財政,主要政績有改革中國幣制,建設中國銀行體系,加大國家對資本市場控制等。
1967年8月15日,孔祥熙在紐約因心臟病發去世。
第十位 宋子文(1894年-1971年),廣東文昌(今屬海南)人,生於上海。宋氏家族重要成員之一,其為國民黨內部務實開明派,對建立近代中國較完整意義上的財政金融制度,對遏止日本對華侵略、尋求國際援助、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1年4月25日當地時間晚上7時許,宋子文在舊金山瓊斯大街1250號公寓用晚餐時,因進食導致窒息,突然摔倒,未送到醫院便猝然逝世。
黃君璧、張群、張大千
第十一位 張群(1889年-1990年),四川華陽人,國民黨元老,新政學系重要成員。經張群推薦,原屬北洋時期政學會成員如黃郛、楊永泰、吳鼎昌、熊式輝、陳儀、吳鐵城、翁文灝等,均改換門庭,積極為蔣中正出謀劃策,逐漸成為國民黨內一個主要的政治集團,人稱“新政學系”。
1990年12月14日,張群因腎功能衰竭病逝臺北。
翁文灝
第十二位 翁文灝(1889年 - 1971年),字詠霓,浙江鄞縣人。近代地質學家,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傑出貢獻。翁後以名學者之身份在國民政府內任事,在抗戰期間主管礦務資源以及生產。1948年更擔任行憲後首任行政院長。不過在任期內推出金圓券,引起金融混亂和惡性通脹,聲名大壞而下臺。
1971年1月27日,翁文灝病逝於北京。
孫科
第十三位 孫科(1891年-1973年),廣東香山人,國父孫文長子。國民黨元老,太子派首領,以政治態度善變而著稱,政治上傾向於胡漢民,為粵方代表人物之一。
1973年9月13日,孫科在臺北市臺北榮民總醫院逝世。
吳鐵城
第十四位 吳鐵城(1888年-1953年),江西九江人,祖籍廣東香山。國民黨元老,新政學系重要成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
1953年11月19日,吳鐵城在臺北市病逝。
王雲五
第十五位 王雲五(1888年-1979年),上海人,籍貫廣東香山。1948年曾出任財政部長,期間推出金圓券,引起金融失調。1949年後到臺灣,並主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8月14日,王雲五於臺北榮民總醫院逝世。
戴季陶
第十六位 戴季陶(1891年-1949年),四川廣漢人,祖籍浙江湖州。國民黨元老,蔣中正智囊,訓政時期任考試院院長長達20年,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五院院長(就任時年僅37歲)。
1949年2月11日,戴季陶於廣東省政府廣州東園招待所,服安眠藥自殺。
吳鼎昌
第十七位 吳鼎昌(1884年-1950年),四川華陽人,祖籍浙江吳興。民國初期金融界著名人物,屬新政學系,曾建議蔣中正邀毛澤東來渝和平談判,後雙方籤雙十協定。
1950年8月22日,吳鼎昌在香港去世。
魏道明與熊式輝
第十八位 熊式輝(1893年-1974年),江西安義人。新政學系頭目,蔣中正軍政高參,國民黨“戡亂剿匪”計劃及國民政府治國方略多出於其手。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受命負責“接收”東北,但敗於解放軍,至此他本人也失寵於蔣。
1974年6月21日,熊式輝病逝於臺中。
張厲生
第十九位 張厲生(1901年-1971年),河北樂亭人,民國時期政治家、外交官。在臺期間,他與陳誠配合,共同經營臺灣,政績突出,一度深得蔣垂青。不久出任“駐日本國大使”,在日本與臺灣關係疏遠後,蔣歸咎於張厲生“工作不力”,從此不再任用。
1971年4月20日,張厲生逝世於臺北。
第二十位 朱家驊(1893年-1963年),浙江湖州人。民國時期地質學家、政治人物,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國民黨親德派,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長,屬CC系分支。
1963年1月3日,朱家驊於臺北心臟病壽終寓邸。
王世傑
第二十一位 王世傑(1891年-1981年),湖北武昌人。民國時期憲法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首任校長,與政學系關係密切。王世傑去臺後曾任“總統府”秘書長,“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資政研究院院長等職,後因政治見解不同,被蔣免職。
1981年4月21日,王世傑在臺北市病逝。
顧維鈞
第二十二位 顧維鈞(1888年-1985年),江蘇嘉定(今上海)人。民國時期外交家,被譽為中國現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曾任中國出席華盛頓會議代表,國民政府駐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大使,參加起草聯合國憲章,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1985年11月14日,顧維鈞在美國病逝。
蔣中正、宋美齡、蔣經國
第二十三位 宋美齡(1898年-2003年),廣東文昌(今屬海南)人,生於上海。宋氏家族代表人物之一,前中華民國第一夫人,其在西安事變及抗戰後,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大大增強,並對近代中國歷史及中美關係影響深遠。
2003年10月23日,宋美齡於紐約曼哈頓寓所逝世。
第二十四位 吳國楨(1903年-1984年),湖北建始人。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曾任上海市市長、臺灣省主席等職,是塑造現代臺灣的關鍵人物之一,亦以公開大膽地與蔣中正激烈爭執而著稱。1954年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並解除一切職務。
1984年6月6日,吳國楨受邀回大陸觀光,未及成行,因心臟病病故於美國佐治亞州薩凡納寓所。
劉峙
第二十五位 劉峙(1892年-1971年),江西吉安人。中央軍高階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35年4月授任),曾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得蔣中正的賞識。解放戰爭時期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國軍在徐蚌會戰(淮海戰役)中戰敗,劉被免去所有職務。
1971年1月15日,劉峙病逝於臺中。
程潛
第二十六位 程潛(1882年-1968年),湖南醴陵人。國民黨元老,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39年5月晉升)。1948年時曾參選中華民國副總統,但未能當選。1949年8月在長沙宣佈起義,使湖南全省和平解放。
1968年4月5日,程潛病逝於北京。
薛嶽
第二十七位 薛嶽(1896年-1998年),廣東韶關人,客家。土木系(原隸屬於張發奎粵軍)將領, 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65年晉升)。曾在抗日戰爭中取得多次對日作戰勝利,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1998年5月3日,薛嶽逝世於臺灣。
第二十八位 衛立煌(1897年-1960年),字俊如,又字輝珊,安徽合肥(今肥東)人,中央軍高階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39年5月/1943年11月晉升)。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剿匪”總司令,東北戰局失利,衛被蔣撤職查辦,軟禁於南京。李宗仁任代總統後,他化裝出逃上海,再乘船到香港,開始隱居生活。
1960年1月17日,衛立煌因罹患冠心病和肺炎在北京逝世。
薛嶽、餘漢謀、張發奎
第二十九位 餘漢謀(1896年-1981年),廣東肇慶人。粵軍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65年晉升)。曾任陸軍總司令、華南軍政長官。解放後,從海南島退往臺灣,長期閒居臺北北投郊區的家中。
1981年12月27日,餘漢謀於臺北三軍總醫院病逝。
胡宗南
第三十位 胡宗南(1896年-1962年),浙江寧波人。蔣中正心腹,胡宗南派首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62年追晉)。其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他驍勇善戰,善於統御軍心,加之又深得蔣的寵愛,故在短短的十年軍事生涯中,迅速在西北站穩腳跟,成為手握數十萬重兵、名震一時的“西北王”。
1962年2月14日,胡宗南因心臟病突發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
傅作義、蔣中正、衛立煌
第三十一位 傅作義(1895年-1974年),山西榮河人。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傅作義派晉軍首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35年4月授任)。中原大戰後其盤踞綏遠地區,在張學良、蔣中正的扶持下逐漸自成一派,為解放戰爭時期華北地區實力派人物。
1974年4月19日,傅作義在北京病逝。
第三十二位 閻錫山(1883年-1960年),山西五臺人。晉綏軍首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35年4月授任)。其主政山西長達38年,在北方舉足輕重,為與中華民國相始終的地方實力派人物。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於臺北病逝。
周至柔
第三十三位 周至柔(1899年-1986年),浙江台州人。土木系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51年晉升)。原為陸軍將領,後受宋美齡賞識,負責建立中國空軍,並在抗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周也因此一直升至空軍司令之職。去臺後,任國民黨中央常委、臺灣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總統府”侍從室主任等職。其間政績突出,得到蔣介石的信任與重用。
1986年8月29日,周至柔病逝於臺北三軍總醫院。
王叔銘
第三十四位 王叔銘(1905年-1998年),山東諸城人,國民革命軍空軍一級上將(1958年晉升)。國民黨空軍創始時期重要人物,解放戰爭時期任空軍副總司令。去臺後,活躍于軍政兩界,先後任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民黨中央委員等職。王為人倔強陰險,火氣大,善耍手腕,有“王老虎”之稱。
1998年10月28日,王叔銘病逝於臺北。
桂永清
第三十五位 桂永清(1901年-1954年),江西貴溪人,中央軍高階將領,國民革命軍海軍一級上將(1954年追晉)。桂永清與海軍素無淵源,其擔任海軍總司令後成為重整海軍、打倒閩系海軍的要角,他引大批曾經被閩系打壓的其它海軍派系與陸軍軍官進入海軍任職,使得閩系集團大為不滿,從而大大影響了海軍的戰鬥力。
1954年8月12日,桂永清在臺北逝世。
杜聿明
第三十六位 杜聿明(1904年-1981年),陝西米脂人,中央軍高階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45年2月晉升)。杜聿明在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等職,後在淮海戰役中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所俘。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患腎衰竭在北京逝世。
湯恩伯
第三十七位 湯恩伯(1899年-1954年),浙江金華人。中央軍高階將領,湯恩伯派首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35年4月授予)。他在抗戰中期瘋狂擴軍,組建派系,在當時與陳誠、胡宗南並稱黃埔系三大支柱。
1954年5月6月29日,湯恩伯在日本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學醫院去世,一說是被日本醫生謀殺。
孫立人
第三十八位 孫立人(1900年-1990年),安徽廬江人。中央軍高階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51年晉升)。孫立人受宋子文賞識,以財政部稅警總團特科兵團團長起家,後在抗戰中表現突出,獲得“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解放戰爭末期,他升任臺灣防衛總司令。期間制定實施臺澎防衛計劃,構建全島防衛工事體系,整訓撤臺的80萬敗軍。後遭受兵變案牽連,被軟禁33年。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於臺中寓所。
馬鴻逵
第三十九位 馬鴻逵(1892年-1970年),回族,甘肅河州人,馬千齡之後。寧馬首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36年1月授予),其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先依附馮玉祥,後投靠蔣中正,任寧夏省政府主席長達17年,集軍政大權及中國國民黨黨務於一身,被人稱為寧夏之“土皇帝”。
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在洛杉磯其牧場去世,終身未申請美國公民權。
馬步芳
第四十位 馬步芳(1903年-1975年),回族,甘肅河州人,馬海宴之後。青馬首腦,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36年1月),馬步芳素有虎狼之性,曾殘酷鎮壓西路紅軍,其在蔣中正扶持下,在西北地區影響力極大。
1975年7月,馬步芳病死於沙烏地阿拉伯。
第四十一位 陶希聖(1899年-1988年),湖北黃岡人。中國理論學者,他終生投入於中國國民黨相關事務,併為蔣中正執筆《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書。
1988年6月27日,陶希聖在臺北病逝。
曾琦
第四十二位 曾琦(1892年-1951年),四川隆昌人。中國青年黨領導人和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第三勢力”民主運動的領導人物。
1951年5月7日,曾琦逝世於美國華盛頓 。
張君勱
第四十三位 張君勱(1887年-1969年),江蘇寶山(今上海)人。中國政治家、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中華民國憲法之父。
1969年2月23日,張君勱病逝於美國舊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