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王后和秦國太后趙姬兩個人的身上還是有不少共同點的,
比如說兩個人屬於是同行,都是歌舞愛好者。
現在兩個人都是太后了,也都算是地位顯赫。
當然了,秦國太后已經過氣了,畢竟秦始皇已經親政。
趙國王后說的算的,時代也才剛開始,畢竟趙國是幼主登基。
不過趙國王后沒有趙姬這樣的好福氣,
趙姬雖然在秦國那麼能折騰,還發生了嫪毐之亂。
可是畢竟秦國國本沒有受到損害。
可是趙國太后就沒有折騰的資本了,因為趙國已經摺騰不起了。
趙悼襄王就是被倡後給折騰死的,
龐老將軍在軍事上的失敗,給了趙王極大的打擊。
所以趙王的身體每況愈下,趙國上下人心浮動。
倡後心知肚明,春平君和趙王素有嫌棄。
早就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春平君之所以沒有這麼做,還是那句話,趙國折騰不起。
如果趙國發生內亂,就不是誰當王誰不當王的問題。
就是趙國這個國家還能不能存在的問題了。
所以倡後雖然把春平君抓到了王宮大內,
但是並沒有加害於春平君,反而是以禮相待。
就這樣兩個人算是有了春宵一刻,
這一刻恰好被趙悼襄王看在眼裡,
趙悼襄王就這樣掛了,倡後也升級為趙國太后。
想來也令人不勝唏噓,
趙悼襄王搶走了春平君的王位,
倡後主動投懷送抱,春平君也算是報了一箭之仇。
在生理的角度上說,趙悼襄王生病的時候,倡後還很年輕。
所以倡後和趙姬,自然會產生類似的想法。
兩個人挑男人的眼光也是很毒辣的,
倡後挑選的人是春平君,趙姬挑選的人是呂不韋。
從某種角度上說,倡後甚至比趙姬還要厲害。
趙姬相中了呂不韋,可惜被呂不韋拒絕了。
倡後挑選了春平君,春平君就就範了。
再看看後來事情的結果,同樣是做了見不得人的事。
趙姬那檔子事惹來了嫪毐之亂,
可是人家春平君可沒有當第二嫪毐,
嫪毐你把他抬上了天,他也是個門客。
春平君在過去可是趙國太子,他是最有資格爭奪王位的。
可是春平君有一個最大的軟肋,這個軟肋就是趙國。
趙國這個國家特長是軍事實力比較強,尤其是騎兵戰鬥力比較強。
缺點就是政治治理水平比較差,趙武靈王這方面水平就不高。
後世子孫更不行了,所以趙國經常發生內亂。
不是王室之間同室操戈,要不就是將相失和,再就是君臣離心。
我們都學過將相和這篇文章,藺相如之所以這樣忍辱負重。
就是因為藺相如和春平君一樣,都認識到了團結的重要性、
春平君也是如此忍辱負重,倡後不待見自己的時候,
春平君雖然心有不快,可是王太后撒撒嬌,春平君也就算了。
只可惜,在個人水平上,趙國太后雖然比趙姬強。
可是在國家層面上,秦國和趙國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了。
趙國嚴重偏科,只是在軍事實力上和秦國旗鼓相當。
可是秦國卻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甚至在秦始皇的眼裡,鄭國渠和攻城略地是同等重要的。
古代戰爭其實決定勝負的根本因素就是糧食和人,
因為古代我們都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高死亡率的原因不是病就是餓,有了糧食死亡率就會下降。
所以在古代哪個國家糧食多,它的人口也多。
對於秦國而言,人口多兵就多,士兵多了自然有利於統一天下。
不僅在人口和糧食方面,秦國在文化建設上也頗有成效。
呂不韋時期就編撰了呂氏春秋,秦始皇親政之後更是推行秦篆。
秦篆在齊國的推行,更使得秦齊兩國的商業利益捆綁在一起。
反觀趙國,完全是處在吃老本的狀態裡。
因為長平之戰,人口結構出現了嚴重的斷檔。
龐老將軍都100多歲了,還要親自上陣指揮。
因為長期只注重胡服騎射,農業生產水平沒有跟上。
所以常常要面對糧草緊缺的窘境。
所以說,趙姬是個有福之人呢畢竟秦國富庶強大。
倡後雖然也是太后,卻不是秦國的太后她是趙國的太后,
而趙國卻經不起折騰。
春平君就這樣,雖然也和王后發生了不正當的關係。
可是春平君沒有舉兵的資本,因為趙國經不起折騰。
這樣看來,嫪毐還是挺幸運的,畢竟他還能折騰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