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裡。這些大夫原來都是王室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積極對外征戰,就這樣,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
一向稱霸中原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敗,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三家分晉連環畫
智伯執政公元前475年,晉定公去世,晉出公繼位。同年,執掌晉國國政二十年的趙簡子死去,立趙襄子為趙氏家主。而智家的家主智伯瑤成為晉國正卿,開始執掌晉國國政。
影視作品中的晉出公與智伯瑤
公元前474年,智伯瑤上書晉出公和周元王,請求征伐齊國,奪回齊國趁晉國內亂時侵佔的土地。晉出公欣然同意,而形同虛設的周王室則是無任何發言權更無力干預。
公元前472年,智伯瑤出兵伐齊,大破齊軍。此戰中,智伯瑤身先士卒,作戰勇猛。晉軍看主帥都如此奮不顧身,個個拼死向前,齊軍招架不住,大敗而歸。智瑤親手俘虜了齊國主帥顏庚。由此,沉寂多年的晉國,再次開始舉起中原霸主的旗號。
公元前468年,智伯瑤出兵討伐鄭國。鄭國向齊國求救。智伯瑤撤兵回國,卻在臨行前派人將齊國主帥陳恆數落了一番,氣得陳恆暴跳如雷卻無可奈何。可見智伯瑤有多麼善於言辭。
公元前464年,智伯瑤與趙襄子再次出兵攻打鄭國。一路上晉軍沒有受到抵擋,很快兵臨鄭都城下。智伯瑤以統帥的身份命令趙襄子攻城。而趙襄子想保全自己的實力,拒絕執行命令。這也是智伯瑤在對外戰爭中始終不能取得更大戰果的原因——晉國政出私門。主帥的命令不被部下所接受,智瑤火冒三丈,辱罵趙襄子說:“你這個人啊,招人討厭又沒膽量,趙簡子怎麼立你為家主呢?”。趙襄子反駁道:“那是因為我能隱忍,這個對趙氏家族應該沒有害處吧?”。
趙襄子塑像
此戰之中,晉國雖因將佐不和沒有攻克鄭都,但是擄掠了鄭國九座城池,戰果豐盛。晉國在諸侯中的地位與聲望大大提高。許多小國都紛紛重新歸附。晉國似乎又有了重奪中原霸主的希望,因而晉出公認為智伯是一個以國家為重的忠臣良將。
公元前462年,智伯瑤與趙襄子再次一同討伐鄭國。智伯瑤帶著幾分醉意向趙襄子勸酒,遭到拒絕。智伯瑤竟將酒杯扔到趙襄子臉上。趙襄子的部下要殺掉智伯瑤以洗刷恥辱,趙襄子回答:“主君之所以讓我做儲君,很重要一點,就是因為我能忍辱負重”。
公元前455年,為了振興晉國,重建霸業,智伯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咱們每家都拿出一百里的土地和戶口來劃歸國君公室,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看如何?”。三家大夫其實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因此都不願獻出封邑。但是三家並不齊心,又不敢單獨對抗智家。因此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之後魏桓子也在智伯瑤的壓力下把割讓土地和戶口。但趙襄子說:“土地是祖先留下來的產業,哪能隨意送與他人?”。於是智伯瑤率領自家兵馬和韓、魏兩家一起攻打趙家。
晉陽之戰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三家兵馬隨即包圍晉陽。三家圍攻晉陽兩年而沒有攻克,
公元前453年,有一天智伯瑤到晉陽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晉水,忽然想到破城之策: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於是智伯瑤就讓兵士在晉水旁邊挖一條河道直通晉陽,又在上游築起壩蓄積河水。
此時正逢雨季,待到水位已滿,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決口放水攻城。於是洪水直灌晉陽。
城內房屋被淹,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裡,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內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水淹晉陽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裡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和韓家的封邑平陽的旁邊也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裡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現在追隨給智伯瑤,也不是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裡,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裡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溼了,再定睛一看,兵營裡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裡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計程車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死了。
這就是晉陽之戰。此戰使晉國智家煙消雲散,晉國實權落入韓趙魏三家,為之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晉陽古城遺址
公元前452年,韓趙魏三家為了免除後患,開始率軍攻打智家,並殺死智家二百餘口,天下震驚!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家。韓趙魏聯手攻打晉出公。晉出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晉出公死後,晉哀公繼位。
豫讓復仇趙襄子殺死智伯瑤後,將他的頭蓋骨塗漆後做成了酒杯。智伯瑤的家臣豫讓非常悲憤,立誓要為智伯報仇,刺殺趙襄子。
豫讓最初是範氏家臣,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但都沒有受到重用。直到他做了智伯瑤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間關係很密切,智伯對他很尊重。
影視作品中的豫讓形象
智伯瑤死後,豫讓逃到山裡,思念智伯的好處,感嘆說:“唉!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智伯復仇”。這就是成語“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出處。
於是豫讓就隱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趙襄子府中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趙襄子。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企圖行刺。趙襄子的衛士要殺豫讓,可是趙襄子卻說:“這是一位義士,我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為智伯瑤死後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於是趙襄子就把豫讓釋放了。
可是豫讓繼續圖謀為智伯報仇。他全身塗漆,裝成一個生病的人。同時又剃光了鬍鬚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後假扮乞丐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只是說:“這個人長得不像我的丈夫,可是聲音卻極像”。於是豫讓就吞下炭改變自己的聲音。後來他的朋友對他說:“你這種辦法很難成功。你可以說是一個志士,但卻不能說你是一個明智之人。因為憑你的才幹,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待你得到趙襄子的信賴以後,你再實現你的復仇計劃,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讓聽了這話笑了笑說:“你的意思是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是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並不在於是否順利報仇。況且已經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陰謀計劃刺殺人家,這就等於是對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為卻要這樣做,也就是為了讓天下後世懷有二心的人臣有所羞愧”。這段話表明,雖然同樣身為刺客,但是豫讓並不認同要離的做法。這大概就是理念上的不同吧。
後來豫讓逐漸摸準了趙襄子出行的規律。於是在趙襄子出行前,豫讓埋伏在一座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趙襄子預感可能有人行刺,而且很可能又是豫讓。於是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如此。。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瑤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智伯瑤的家臣。智伯瑤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而與我作對呢?”。豫讓說:“我侍奉範氏和中行氏的時候,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瑤,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這就是典故“以國士待之,必以國士報之”的出處。
豫讓刺趙襄子浮雕
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對趙襄子說:“據我所知,一個賢臣不阻擋人家的忠義之行,一個忠臣為了完成志節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您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了,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讚揚您的。今天我到此再度行刺於您,您理應在此將我處死。不過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許我在這裡刺它幾下。這樣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願望?”。趙襄子為了成全豫讓的志節,當場脫下自己的王袍交給豫讓。豫讓接過王袍以後拔出佩劍,奮力起身刺擊王袍數次並仰天長嘆:“啊!天哪!我豫讓總算為知伯瑤報了仇!”。豫讓說完話就自殺而死。趙國的忠義之士無不為他的精神而感動,都落淚惋惜不已。這就是成語“斬衣三躍”的由來。
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共同派遣使者到洛邑去朝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正式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為諸侯。自此,韓趙魏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國,史稱“戰國七雄”。
三家分晉後諸侯形勢圖
在春秋末期,周天子雖已式微但仍可號令魯、燕、宋、鄭等諸侯,使齊楚不敢欺周。而周天子在政治上正式承認三家分晉,間接引發其後的田氏代齊。而齊晉皆為西周開國時的重要成員,作為天子的周威烈王支援三家分晉,使周王室少了一座靠山,又引發了戰國時期以下克上的大潮,自此燕楚魏趙韓齊秦紛紛稱王,不復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周王室從此再無翻身之日。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廢晉靜公,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
我國史書說:“智伯滅而三晉之勢成,三晉分而七國之形立,讀《春秋》之終,而知戰國之始也”。因此,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既是春秋時期的結束,也是戰國時期的開始,可謂春秋戰國之分水嶺。我國宋代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就以這一事件作為開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