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中國歷史進入混亂黑暗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一片凋敝,就在此時中國北方一個原來臣服於唐朝的少數民族政權強大起來,建立了一個立國兩百餘年的大帝國,就是契丹建立的遼帝國。
這個遼帝國的存在,無論對於當時的後唐,還是一統中原的宋朝,都產生了很大的震懾力。後來發生的石敬塘家,送幽雲十六州給遼帝國,對遼就稱子稱孫,以爭取契丹的軍事外援,還有就是宋朝和契丹死磕,卻往往也是敗多勝少,所以說,當時的大遼對中原王朝的政局,那是舉足輕重。
在公元930年的11月,當時的遼朝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耶律阿保機的長子,遼的歷史上第一個皇太子,耶律倍,竟然離開自己封地東丹國,也放棄了回到自己的故國契丹,從遼東出發,經海陸路,在今天山東半島的蓬萊登陸,這就是遼代歷史上的"太子出奔事件",而此地是屬於中原王朝後唐的領土,因為契丹經常南侵,和當時的後唐是摩擦不斷的這麼一個關係。根據史書記載,耶律倍在浮海投奔南唐時,帶了他的妻子高氏和隨從大概四十多人,他隨身所帶的物品中,約有萬件書籍,可見耶律倍的志趣是非常喜歡讀書的,但是這個出奔事情,多少有點詭異。也許正因為耶律倍這樣的性情,我們知道後唐皇帝不就是李後主嗎,也是一個讀書人,所以他就熱烈歡迎耶律倍的到來,並且為耶律倍準備了天子的儀仗,總之,耶律倍在後唐的待遇還是很高的。那為何會發生這個匪夷所思的事件呢!
這就要從這裡說起了,公元926年就9月,遼太祖在滅了渤海以後,班師途中病逝了,時年55歲,無論是對於遼還是對於耶律家族來說,都似乎走到了歷史的節點上。而此時,兩個兒子耶律倍和耶律德光都不在老皇帝的身邊,耶律德光帶著契丹計程車兵還在鎮壓渤海的反抗,耶律倍呢也在渤海,因為太祖滅了渤海國以後,改名為東丹國,然後封耶律倍為東丹國王,那他也要在渤海國維持穩定,所以也不在太祖身邊。
所以情況可以說非常危急,歷史上原有契丹有八個部落組成,每一部各有首領,然後在8人中公推1人作為可汗,但是這個可汗不是終身制的,而是三年一改選,如果現任可汗做得不好,就要另外改選,這是契丹舊制。
當阿保機當上可汗以後,也不能一直連任,但是阿保機遲遲不肯改選,這樣引起所有部落首領的一致反對,叛亂是此起彼伏,阿保機是借用了外族的力量才最終平定了叛亂,後阿保機又搞了一次契丹版的鴻門宴,"鹽池之會",在這次會面中他設計除掉了另外七部的首領,這樣一來,他的連任之路就平坦了。後來他更是接受漢族謀臣的建議,效仿漢制,稱帝,改契丹的推舉製為皇帝終身制,就在這種情況下,嫡長子耶律倍就成為了第一位遼太子。
而此時阿保機稱帝才十年,嫡長子繼承製還沒有形成慣例,之前被他武力壓服的反對勢力現在更是蠢蠢欲動,就在這個危局存亡之際,述律皇后挺身而出,宣佈由她臨朝稱制,權決軍國事,在北方少數民族,女主攝政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這個皇后血統上講是回鶻人,和原來皇帝是表兄妹關係,她智勇雙全,名鎮諸夷,自己擁有自己的獨立的武裝力量兩萬人。
此時她把阿保機以前的功臣宿將召集到一起,然後聲淚俱下的問他們,"汝思先帝乎"。這些人順口就答啊,"受先帝恩,豈得不思",那你們既然想先帝,述律皇后就把這些人當中比較難以控制的大臣,殺了100多人全部給太祖殉葬,在少數民族中,這些先帝舊部本應該主動請求殉葬,一般就是一個形式,但現在,皇后給他們下套,假戲真做,要求他們 "從先帝於地下",他們沒有不從的道理。
後來的一個漢族大臣就上奏說,先帝知遇之恩最重的應該是皇后,皇后應該是先帝最想見的人,最應該去殉葬。面對這樣的說法,述律皇后振振有詞的說,現在" 子幼國疑 ",我必須為先帝打下的江山負責,還不能去地下侍奉先帝,說完此話,居然抽刀將自己的一隻手腕砍了下來,然後下令拿這隻手代替自己去為太祖殉葬,血性可見一般,從此以後她就有,"斷腕皇后"之稱,斷腕之舉一下子震懾了眾人,朝野上下無不駭服,無人再膽敢挑戰她的權威,使得遼代歷史上第一次皇位繼承製變為了可能,那她最終會選擇那個兒子繼承皇位呢,我們下回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