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理,有開必有合: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中醫,一個並不陌生的詞彙,提到中醫,浮現在眼前的便是懸壺濟世、術精岐黃、杏林春滿。
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醫無疑是其中熠熠生輝的一顆明珠。古有伏羲制九針,有神農嘗百草,出現了諸如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多位名醫,也留下過了《本草綱目》、《黃帝內經》、《傷寒論》這樣優秀的著作。
可以說,中醫在我國曆史上的地位如同一座山,屹立在每個人的心間,高大又穩固。在我們華夏源遠流長的發展之路中,中醫也不斷地發揮它獨一無二的作用,醫治過無數的疑難雜症,讓華夏民族生生不息。
然而在現代醫術普遍發展的今天,西醫佔據了醫學界的半壁江山,中醫似乎日漸式微,它逐漸被人們冷漠,以至於有人懷疑它的合理性,甚至有一名公眾人物大放厥詞:“中醫就是扯淡,根本不能治病”。他就是我國的一位經濟學家:王福重。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作為一名經濟學家,王福重的成就看起來是頗有建樹的: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後、經濟學教授以及中國世界經濟學理事(第九屆)。著作頗豐,也曾應邀前往錄製訪談節目。看似風光的一位人物,為何會將矛頭指向中醫這樣一個完全與他專業知識不相關的領域?
其實,這也不是他第一次發出這種言論。王福重曾言:“戰士冒著槍林彈雨打仗只是為了虛榮”。他說農民“一身蠻力,對國家沒用”。
諸如此類偏激的言論,自然是激起了許多人的不滿,有人言他:“只能算作一個譁眾取寵的媒體人,根本不能算經濟學家”。對於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領域,竟如此大言不慚,信口雌黃。
他並不是第一個認為中醫無用的人,崇尚西醫,對西醫頂禮膜拜,奉若神明的人比比皆是,而認為中醫落後無用的人也不少,但他卻是第一個站出來這樣說的公眾人物。
作為一名公眾人物,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越是被無數的人看著,就越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名人的言行大抵都是如履薄冰,生怕做錯一件事,說錯一句話便要遭到千夫所指,萬人唾棄。
因此,他的這種言行無疑是將自己置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作為公眾人物,定然是不合理的。並且如此帶有導向性的發言,會讓很多民眾趨之若鶩,造成不良的影響。
且王福重並不是什麼專業人士,膽敢如此大放厥詞,也觸碰到了輿論的底線,最終玩火自焚,落得個壞名聲。
羅衾不耐五更寒那麼,中醫真的如透過王福重所言,完全無用了麼?當然不是,時至今日的中國,中醫仍在醫學與實驗上點燃著星星之火。然而王福重的言論雖然是無稽之談,卻影射出了一個社會現實:大家對中醫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
炮彈與槍火不僅是帶來了永恆的傷疤與仇恨,也將西醫這門得天獨厚的醫術傳入了中國,從此便受到中國民眾的頂禮膜拜。西醫在中國的開枝散葉如同乘奔御風般,短短百年便“輕舟已過萬重山”。而千百年來在本土根深蒂固的中醫卻如雪泥鴻爪般飛速隱去,只留下了小批的人仍堅守這這門古老而神奇的技藝。
西醫的發展不是沒有道理,相較於中醫,西醫顯得簡單快捷。用打針輸液代替了原先的針灸磨藥,不論是在方式還是效果上來得都更加迅速。一邊的西醫見效極快,而中醫卻慢條斯理,看似收效甚微。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什麼都越來越快。動車代替了綠皮火車,智慧手機代替了大哥大,就連網速也要快人一步。曾經什麼號稱都能充的“萬能充”,如今幾乎什麼都充不了,而曾經包治百病的中醫,在如今看起來也不過爾爾。
人們都追求著快捷與新鮮,一切慢的東西都只能被漸漸淘汰。因此,中醫在年輕人的眼裡,是不足掛齒的。
時至今日的中國,西醫院的數量大大超過了中醫,願意去看中醫的人也寥寥無幾,且大多數都是耋耄之年的老人,在他們心裡還留有中醫的一塊位置。
但是,古話說:“是藥三分毒”。西醫見效快,卻往往帶有副作用。而中醫看似起效緩慢,卻是調理整個人的經脈。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講究天人之道,是從每個人的情況而量身定製的藥方,同時它的效果也需要時間的推移來慢慢佐證。因此它的治療週期相較於西醫顯得十分漫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知道,就算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醫也有它無可替代的價值。我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屠呦呦,多年學習中醫以及中西醫結合,並將其運用於實踐中。而正是這樣一位堅持中醫的醫學家,成功提取出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
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翻閱了大量的文獻。唯一一篇關於使用青蒿減輕瘧疾症狀的文獻出自於葛洪的《肘後備急方》。
文中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也正是這本古籍給了屠呦呦啟發:在較高的溫度中提取可能會破壞藥物本身的活性,而如果在冷溫中提取便可避免這個問題。
在屠呦呦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之後,無疑是震驚全球的一件大新聞。要知道,青蒿素可是治療瘧疾的最佳藥物。從此以後,瘧疾這種難以治療的重病變得容易治癒,這無疑是對全人類的貢獻。這不僅僅是屠呦呦個人的功勞,還有她背後的團隊的不懈努力,同時,中醫也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由此可見,即使是西醫風靡全球的二十一世紀,中醫也有它獨特的價值。不管有些人再怎麼詆譭它,對它惡意中傷,我們也要堅信,中醫是我們文化的寶藏而不是糟粕。
我們對於中醫這門久遠的醫術,應當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來進行傳承與發揚,應當守護好它這一方淨土,留給後人學習翻閱。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二十一世紀的中醫,有其獨特的價值,但也面臨著無數發展的阻礙。國家扶持了西醫的發展近百年,也應當對於中醫的發展伸出援手。
中醫作為我國特有的醫術,應當發揚給全世界,順應時代的潮流發展,而不是聽從所謂“學者”的無稽之談便妄自菲薄。
當然,為了更好的發展,中醫也應當提升自身的素質,學習西醫的長處。如同當年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對於西醫,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博採眾長,在中西醫結合的方面做研究,“雙劍合璧蕩癘氣”。
中西醫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醫術,具有明顯的互補特色,而我們當代的醫學工作者,必須將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瞭然於胸。中西醫結合這一願望也已經跨過了國界,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景。
對於現在的中醫,我們要發揚光大它並不只能靠喊口號,也不能只用老祖宗千百年來的傳承。我們需要的是與時俱進,是推陳出新,是接收並吸納新東西。
只有這樣,中醫才不會停滯不前。只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人來評說我們的中醫無用,才不會讓他人來看我們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