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賦》中,當嬴政看到秦使頓弱從趙國發回的書信,心中燃起了統一六國文字的想法,並命李斯全權負責此事。
而在最新劇集中,在嬴政圍趙救燕之計成功,趙悼襄王趙偃被氣死之後,六國又重新醞釀起了合縱抗秦之事,對於正在雄心勃勃開展滅趙之戰的秦王嬴政來說,雖然不足為懼,但也還是要想辦法破解。
在東方六國之中,只有齊國還算與秦國交好,在秦國“遠交近攻”戰略中,齊國是一個重要戰略支點,尤其在秦王嬴政即位以來,一直對齊國採取拉攏之策,因此在六國中,齊國也是對抗秦之事最不積極的國家。
此時韓國公子韓非正在積極遊說各國,企圖再次合縱伐秦,對此嬴政的策略仍然是從齊國入手,齊國雖然在武功方面沒有什麼建樹,但是卻是文化聖地,尤其以稷下學宮為代表。
稷下學宮作為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一度成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
因此,如果能讓處於天下文化中心的齊國使用秦篆,無疑是向天下表示文化將從此由秦國主導,而且六國合縱由於齊國的倒戈也將不攻自破。
對於此事,秦王嬴政派遣李斯出使齊國,在稷下學宮展開辯論,說服齊王推行使用秦篆,毫無疑問,李斯成功了。
而李斯的貢獻遠不止於說服了齊國使用秦篆,他的最大貢獻是成為“書同文”政策的第一執行者。
將諸侯各國寫法不一的文字統一為秦篆,其文化一統的意義自然很大,但是要想文化一統,就必須靠武力支援的國家一統,雖然劇中的情景自是杜撰,但是書同文的政策確是的的確確的推行了。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前222年),文字形體的混亂對咸陽政令的推行和秦國文化的輸出和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
因此,秦始皇決定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禁用六國文字,以秦篆為標準官方字型,而這種官方字型也必須簡便美觀,便於書寫傳播。
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製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
這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文化統一運動。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丞相李斯親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學篇》,共20章,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
魯迅曾稱讚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則有殊勳。”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鼻祖。
而最為重要的意義在於,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從形式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延續奠定了基礎,實現了《禮記·中庸》中所記述的:“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對此,李斯的貢獻可謂居功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