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學者談遷所著《棗林雜俎》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崇禎癸未五月,上夢有一人書“有”字……俄會極門上疏,言“陛下夢後,諸臣革革以為祥,臣竊以為非利,蓋‘有’字,則‘大明’去其半矣”云云。」就是說崇禎帝有天夢到了一個“有”字,結果收到上疏說“有”字是“大明”兩個字各取一半而組成,預示著明朝將亡。
這個故事中所用的其實就是古代最常見的“拆字法”,在批命、測字、傳遞密信中經常會用到,女帝武則天在登上皇位後就曾經用這種拆字法誅殺過一位名臣,這個人就是唐朝的著名宰相裴炎。
裴炎出身於河東裴氏這一名門望族,在朝中很有聲望,而且他忠於李唐王朝,是一位盡忠職守的賢臣。在公元680年時,裴炎升為宰相,並在武則天的命令下與 薛元超、高智周審訊東宮,後搜出百具鎧甲,使得太子李賢被廢為庶人。經此一事,裴炎更受倚重。
在李顯即位後,裴炎對這位任性的帝王憂心忡忡,他認為中宗無法承擔起一個皇帝的責任,這種恐懼在中宗負氣說出“我意讓國與玄貞,豈不可?何惜侍中邪?”的言論後達到了頂峰。於是裴炎聯合當時已經是太后的武則天一起廢黜了李顯,改立李旦為唐睿宗。
此時的武則天對裴炎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李旦比李顯更像一個傀儡,讓她可以更好地把控朝政大局。但裴炎的本意並不是擁護武則天,他只是想維護李唐王朝的安穩罷了,在發現太后攬權、武氏獨大後,裴炎又坐不住了,他決定這一次要幫助唐睿宗奪回權柄。
裴炎的第一次行動是在武則天打算出游龍門時,最終因為暴雨未果。後來在684年9月英國公徐敬業起兵謀反,武則天召叢集臣商議該如何解決,裴炎當機立斷站了出來,進言道:“天子年長矣,不豫政,故豎子有辭。今若復子明辟,賊不討而解。”意思就是讓武則天不必理會徐敬業,把權柄還給唐睿宗,自然就不會有人謀反了。
當時已經權傾朝野的太后怎麼可能答應放權,裴炎的話無疑觸動了武則天的底線,她憤怒不已,認定裴炎有謀反之心,直接下令將他關進了詔獄。當時有很多朝臣都願意以身家性命保下裴炎,並相信他絕對不會謀反,而武則天在此時卻拿出了一封截獲的密信。
這封密信是裴炎寫給徐敬業的,上書唯有“青鵝”二字,群臣一頭霧水,武則天則解釋道:青鵝(青鵝)拆開來看就是“十二月”和“我自與”,也就是表示裴炎會在12月在城中當徐敬業的內應,故而不得不殺。
武則天之所以如此篤定,和她對文字的研究以及迷信也不無關係,文字遊戲是她經常用的方法,比如改名為“曌”,或者創造出“則天文字”,拆個字對她來說只是小意思。
不過這封信到底是不是裴炎所寫,已經無從考證,裴炎之死更像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為他的耿直、對李唐王室的維護、對武則天攬權的反對,使他成為了武則天稱帝路上的絆腳石,換句話說,無論是“青鵝”還是“白鵝”,只要表示了對武氏的反抗,最終都逃不過一死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