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作者 紅軍村

 改革開放以來,福州東街口和三坊七巷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三坊七巷巨大的變化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改革開放是完全正確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印記。那個年代出生的人們,對這段歷史一定不陌生;今天的年輕人也要知道這段歷史是如何走過來的。我們只有尊重歷史、敬畏歷史、傳承歷史,才能開闢美好的未來。福州解放後,南街三坊七巷發生了歷史鉅變,黨和政府領導人民建立新生政權,當家做主,發展生產,搞活經濟,光祿坊、衣錦坊、文儒坊等面貌煥然一新。三坊七巷集體新生活不僅改變了舊社會的生活方式,,而且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里巷之間處處閃耀著關心集體、助人為樂的社會主義新風尚,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嚮往美好生活的巨大熱情和偉大創造。南街人民公社是1958年8月成立的,也是福建最早建立的一個城市人民公社。公社居民常駐人口有2.6萬人,本地居民有1.1萬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來,南街居民在黨委的領導下,辦起了214個社辦工廠,有3000多居民走上生產崗位,1800名職工家屬和家庭婦女參加工作,生產化工原料、汽車配件、小五金、筆記本、鞋子、服裝等70多種產品;南街公社在大街小巷辦起了158個服務站,31個小商店,15個託兒所,16個食堂等;為了解決城市菜籃子工程,公社組織了400人的勞動大軍,開赴市郊梅峰山和陸莊等地大辦農業,在1000多畝的土地上,開荒種菜、種果樹,發展養豬、養魚、養雞鴨等,滿足南街和城市群眾的蔬菜等副食品的需要,大幹特幹,在社會主義城市建設的大道上奮勇前進……三坊七巷南后街三坊七巷南街、南后街上的新東百大樓1960年3月,福建省委第一書記葉飛視察三坊七巷,與文儒坊食堂居民親切交談三坊七巷衣錦坊三坊七巷文儒坊三坊七巷文儒坊1960年福建師院藝術系為南街三坊七巷集體創作的“走出鍋臺進車間,婦女勞動幹勁大”的繪畫1960年3月福建師院藝術系為南街三坊七巷集體創作“娃娃活潑又健康,媽媽安心去生產”繪畫1960年3月福建師院藝術系為南街三坊七巷集體創作“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溫暖萬人心”繪畫1957年興建的福州東街口百貨商店(三坊七巷地域)今天的福州東街口五六十年代的福州東街口今天的福州東街口50年代的東街口福州東街口五六十年代的福州東街口郵電大樓今天的福州東街口郵電大樓50年代的南街街道今天的南街八一七路五六十年代的福州東街口附近的商店今天的福州東街口附近的街道三坊七巷塔巷三坊七巷每個小弄裡都辦起了日用品供應站,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三坊七巷修淑大娘88歲,主動為居民縫補衣裳,不計報酬三坊七巷文儒坊的家庭婦女辦起了縫紉加工廠三坊七巷南街人民公社辦的漆器廠今天的三坊七巷安民巷福州東街口臨近的安民巷進口處福州東街口旁邊的黃巷三坊七巷助人為樂成風三坊七巷的居民在打掃衛生今天的南后街三坊七巷食堂炊事員陳紅妹為鄭依金老人每天送飯菜,兩年來如一日三坊七巷妹宮起早摸黑收衣洗淨三坊七巷居民孫青龍和林梅英辦起了街道託兒所三坊七巷郎官巷米家船裱畫三坊七巷居民瑞珠幫助鄰居老大娘洗衣服三坊七巷居民林平原參加服務站,為大家送油鹽三坊七巷居民寶英(右)參加服務站工作,成為標兵三坊七巷敬老院20多位老人在這裡安度晚年。她們在認真聽67歲黃幼真(左1)寫的歌頌幸福生活的詩歌:我為人人人為我,幸福之家樂融融,三坊七巷起鉅變,光芒萬丈滿地紅。三坊七巷寡婦曾珠妹辦起了託兒所,居民都誇獎她辦得好三坊七巷的婦女們白手起家,土法上馬,辦起了三八化工廠三坊七巷儲蓄主任史春航深入街坊服務,深受老少讚揚三坊七巷辦的公社食堂里弄裡的商店維護交通安全居民在聽福州評話南街居民大辦農業,組織400多人的生產大軍,在市郊陸莊農場種菜,解決城市蔬菜供應問題南街居民在認真向農民學習勞動技術南街居民組織新軍,在梅峰山上開荒種果樹,發展養魚、家畜、家禽等生產,滿足城市生活需要南街木器廠廠長魏景俊帶頭戰鬥在生產第一線南街木器廠工人李依紅、危桂貞夫妻落戶農場南街女工紀惠珍在農場擔任中隊指導員,非常關心隊員的生活南街居民張小峰在勞動南街居民林炎金、吳木珠母女都上山開荒南街建築廠工人高榮官為大家建新宿舍南街機電廠技工何孝基擔任農場中隊長,帶領隊員種菜南街三坊七巷花燈燈市南街三坊七巷花燈燈市南街三坊七巷花燈燈市三坊七巷安民巷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展覽在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展出紀念建軍90週年展覽在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展出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晚清罕見上色老照片:衙門審判,真實的宮女,衙門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