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日本對華的基本方針

日本佔領東三省和內蒙後,面積超過日本了本土面積4倍,關東軍已經是心滿意足。那為什麼在6年後的1937年,日本又要全面侵華呢?

當時,因為拿下滿洲後已經心滿意足,日本就致力於迴歸國際社會,並沒有全面侵華的行動。日本向列強解釋說,中國兵荒馬亂的,不如由日本出面,充當各國在華利益的保護人。

與此同時,日本試圖將新外交拓展到太平洋及海軍事務上。深信美國可以接受反映日本東亞地位之提升的太平洋新均勢,日美可以各自稱雄西東太平洋,劃分明確彼此的勢力範圍,保證互不侵犯。美國堅決反對這樣的雙邊安排,視之為對華盛頓體系的又一打擊。

日本堅持日美英三國海軍“對等”,日本海軍首腦斷言,為保護在大陸上新近贏得的地位,日本擁有一支至少和美囯平起平坐的海軍是至關重要的。認為美日海軍10:7的比例對日本不公平,要求改成1:1,美國當然拒絕。結果日本於1934年底廢止了《華盛頓海軍條約》。

面對迴歸國際社會受阻,日本軍部產生了兩條路線之爭。一個是北上派,主張北上打蘇聯。這一派堅持一切應服從於有效建立對付蘇聯的軍事力量。這一派在意識形態上極端反共,對共產國際新一輪攻勢和蘇聯在西伯利亞軍力增強的影響尤感不安,認為使國家做好預計在數年內,爆發的對蘇戰爭的軍事準備,是壓倒一切的考慮。

另一派是總體派,認為即使打垮蘇聯也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國聯、《九國公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這些東西不是蘇聯搞的,而是美英法搞的。日本要麼屈服於美英法的秩序,永遠成為仰人鼻息的二流國家。要麼奮力一戰,把美英法和蘇聯這些白鬼子趕出亞洲。既然在巴黎和會上你們不把我們黃種人當人看,那你們也別來亞洲了。

但不管是北上派還是總體派,都認為全面佔領中國不是目的。日本是要代表亞洲,把美英法俄這些白人趕出亞洲,而且,這種做法會得到中國人的支援。畢竟中日都是儒教文化圈。這是日本人一廂情願的想法。

本來,北上派有勝出機會。但是這一派的年輕軍官心急,發動了政變,打算一舉佔領軍部大本營,把總體派清洗掉。結果做事不周密,陰謀敗露後,反而成了清洗物件。這麼著,總體派就獲得了全面勝利。

1936年,日本文官內閣與軍部共同確定三個基本目標:保持日本亞洲大陸優勢;抵抗蘇聯;向南洋擴張。也就是說,既要北上打蘇聯,又要南下打英美。但是先打誰後打誰,陸海軍卻產生了分歧,無法形成統一意見。不過總的共識是,陸軍負責向北搞定蘇聯,海軍負責擋住英美。

另外,為了不刺激中國,放棄華北,全力保東北,也成為日本對華的基本方針。因為,一旦陷入對華的全面戰爭,寶貴的戰爭資源就會被浪費。這是日本軍部的想法。

誤判導致事態升級和失控

那麼,為什麼又會發生1937年的七七事變呢?這實在是各種偶然因素都湊了巧。

日本方面,1937年6月,近衛文麿第一次出任首相。這個近衛實在是個愚蠢透頂的首相。他出身頂級貴族,眼高手低。號稱日本修正主義理論家,他聲稱,世界上存在“富有”國家(“have” nations)和

“一無所有”國家(“have not”nations)的衝突,美國和英國是現有國際秩序下“富有”的國家,自然不支援改變當下根本不公的自然資源佔有狀態,日本身為“一無所有”的國家,必須為自己取得“生存權”,推動全球的資源和土地的重新分配。

當上首相之後,近衛顯然就不能滿足於當個傀儡。可是,他又沒有能力對抗軍部,怎麼辦呢?他就比軍部還激進,用這個辦法造成大權在握的假象,以滿足自己可憐的虛榮心。

七七事變之後,近衛異常積極,唱高調,極力煽動氣氛,聲稱“與中國打持久戰也再所不惜”。7月11日立即批准了日本軍部從本土調三個師團開往華北的部署。

剛好在同一天,日本天津駐屯軍和北平“自治”政府的代表們商定停火。

中國這邊呢?1936年底,發生了西安事變,這樣七七事變之後,蔣介石就沒有了戒急用忍的選項。所以他命令北平自治政府不許談判,從南京調動大量軍隊開進華北。同時向九國公約的簽約國求援。蔣介石在7月17日發表公開宣告,號召中國人民誓死抗擊日本的侵凌。蔣介石顯然期望這樣能嚇退日軍,在北平地區重樹自己及政府的權威,以成為全中國(東北除外)無可爭議的政府。

蔣介石的勇略能否成功,取決於日本和列強的反應。他賭的是日本不願冒險和南京的部隊兵戎相見,以及列強會向日本施壓,迫其撤軍。

在這點上,蔣介石失算了,他哪裡想到,他在日本的對頭,是一個月前剛上臺的近衛。這麼著,雙方大部隊在華北一擺開陣勢,大戰也就不可避免了……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秦賦》:如何評價趙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