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言道:“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挾小智小術,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李鴻章在外交上也許不盡如人意,但他在美食上卻有點“天賦”,有一道安徽名菜便是他無意間發明的。

李鴻章,1823年出生於安徽合肥,6歲步入學堂,先後拜了李仿仙和徐子苓為師,熟讀經史,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功底。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鴻章考中秀才,時任刑部侍郎的父親對他寄予厚望。3年後,李鴻章隻身北上,在父親的引導下,他幾乎結識了所有安徽籍京官,為日後的晉升鋪平了道路。後來,李鴻章果然一步步走向頂峰,成為了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大臣。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到俄國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當然,一應禮物與必要的禮節是少不了的,畢竟當時的俄國與清廷相處還相對友好。不過,李鴻章一路上卻愁眉不展,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吃不到中國菜。在俄國呆了一陣子之後,李鴻章辭別了沙皇,又繼續前往歐美各國訪問。於是,他一連兩個月沒吃到像樣的中國菜,身子骨都快餓沒勁了。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李鴻章還覺得外國菜很新鮮,紅酒、牛排沒少吃,可是久而久之,他就覺得有點膩了。還有,李鴻章已經吃了70多年中國菜了,舌頭都被養刁了,所以特別想念家鄉菜。經過長途跋涉之後,李鴻章來到了美國,他第一時間就奔向後廚,告訴那裡的中國廚子,晚上做點中國徽菜招待美國賓客,別再搞什麼西餐了。

意外的是,美國人卻十分喜愛徽菜,從沒吃過中國菜的他們胃口大開,一連吃了幾十盤都沒下桌。就在這個時候,總管偷偷向他稟告:“中堂大人,後廚採購的菜已經吃完了,這下怎麼辦?”李鴻章想了一會,然後囑咐後廚:”一會把撤下去的殘菜混在一起,簡單加熱一下再盛在大盆裡端上來。總管領命後,便悄悄退去了,李鴻章臉色平靜,似乎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不一會,一盆熱騰騰的飯菜被端了上來,美國人不認識中國菜,不知道這些是剩下的邊角料,一邊吃一邊拍手叫好。吃到興起時,一個美國人問李鴻章這道菜叫啥,李鴻章一時語塞,只能不停地說“好吃多吃”。沒想到的是,李鴻章卻歪打正著,“好吃多吃”與英語雜燴(Hotchpotch)的發音相近,結果這道菜就被命名為“李鴻章大雜燴”。

不過,如今的“李鴻章大雜燴”進過100多年的發展後,食材也比當初豐富得多,做法也比當年複雜。魚翅、海參、魷魚、魚肚、雞肉等二三十種食材不但營養豐富,還鹹鮮可口,醇香不膩,成為了一道深受美國人喜愛的名菜,走進了千家萬戶。

2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不入局,如何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