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百家爭鳴,強國的基礎是人才,各個諸侯國千方百計的招賢納才;而每個謀士,也在這個熱血年代四處奔波遊說,推行自己的主張,企圖在亂世之中一展抱負!下面就來看一下各國謀士在戰國“紅毯”上的“心機秀”吧!

01齊國晏嬰

不做智者“千慮一失”

晏嬰擔任齊國宰相,歷經三朝,輔政長達四十多年。他才能出眾,為官廉潔,生活簡樸,從不接受禮物,還把自己的俸祿送給勞苦百姓,高尚的品德聲名遠播。

有一次,齊景公派使者去看望晏嬰,正趕上晏嬰在吃飯,晏嬰見有使者來訪,就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請使者一起吃。使者看到晏嬰吃的都是些粗茶淡飯,與當時一些大官很不一樣。回去以後,就把晏嬰分食的事告訴了齊景公。

齊景公沒有想到晏嬰生活得如此清苦,於是便派人給他送去一千兩黃金,可是一連三次都被晏嬰拒絕了。齊景公很不解:“齊國以前的賢相管仲,貢獻很大。齊桓公賞他土地,管仲沒有推辭就接受了。而如今你為什麼不接受我賞給你的那些黃金呢?”

晏嬰回答道:“聖人考慮千百次,總會有一次失誤;愚笨之人考慮千百次,總會有一次是正確的。我認為無論君臣,清正廉潔是第一位的,這是為政的根本,也是品德的中心。對於接受額外的賞賜這件事,也許管仲考慮得就有所失誤;而我雖然愚鈍,但在這件事情上的再三考慮也許是有點道理的。”齊景公聽了晏嬰的一席話深受觸動,對他的德行更加欽佩了。

“千慮一失”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意思是說聰明人的考慮也會有不周全的地方。

02楚國屈原

決不“隨波逐流”

屈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勤奮好學,胸懷大志,他早年得到了楚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他做主。

後來,可是,屈原的才能引起了其他貴族的忌恨,他們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使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並將其流放。後來,楚國被秦所滅,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

屈原內心曾經有過激烈的矛盾與掙扎,他想要挽救瀕臨滅亡的楚國而不得,在汙濁的現實面前,是堅持自己的理想,還是與大多數人一樣同流合汙?

在《漁父》一詩中,屈原刻畫了漁父的形象,並借他表現了自己內心的掙扎。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混濁,可以與世沉浮;大可不必因為不肯隨波逐流而背流放。這是漁父在勸解屈原:“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你為什麼不能隨波逐流呢?”但屈原則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自己清白的身體和純淨的思想蒙受世俗的汙垢。後來,屈原懷恨投汨羅江自殺了。

“隨波逐流”這個成語現在用來比喻沒有堅定的立場和明確的主見,隨大流,跟隨著別人走。

03燕國荊軻

灑脫“旁若無人”

荊軻是戰國時期的著名刺客。他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卻又深沉穩重。他遊說六國抗秦卻不受重視,之後他就去了燕國。

到燕國以後,他和當地的一個屠夫以及擅長擊築的高漸離結交,他們志趣相投,成為知己。荊軻特別喜歡飲酒,經常和屠夫及高漸離在街上喝酒,喝到盡興處,似醉非醉,高漸離會擊打一種名為築的樂器,荊軻就和著節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娛樂,唱到高興時,他們時而爽聲狂笑,時而相抱痛哭,就像身邊沒有其他人的樣子。

後來,荊軻被燕國太子丹所重用,入秦行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他們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到達易水岸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節拍唱歌,發出蒼涼悽婉的聲調,送行的人都流淚哭泣,一邊向前走一邊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入秦後,荊軻以命相搏刺殺秦王,失敗被殺。

“旁若無人”本來是說荊軻和高漸離互為知己,在相互理解、相互有共鳴的時候彷彿周圍的人都不存在了。而現在其含義發生了變化,可以用來形容意態自若;也形容態度傲慢,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04韓國蘇秦

“懸樑刺股”成大業

“懸樑”的故事與東漢政治家孫敬有關,而“刺股”則與蘇秦有關。

蘇秦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他年輕時,為求取功名,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秦遊說秦惠王,欲以合縱之術逐步統一中國,可惜未被採納。他在列國之間幾經周折,都沒有成功,最後只好狼狽不堪地回家。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在英雄四起的年代,他沒有立足之地;在自己家中,也飽受冷遇。

在這種境遇之下,蘇秦下定決心,日夜發奮讀書。夜晚讀書時,他十分疲倦,經常打盹,但是他又不願意將這寶貴的時間浪費了。於是蘇秦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疼痛會使自己猛然清醒起來,然後繼續讀書。後來,蘇秦終於憑藉深厚才學與遠見卓識打動燕國的燕文侯,促成了六國結盟。蘇秦也一舉成名,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國相印的風雲人物,功成名就。

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樑刺股”這個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05趙國毛遂

自薦立奇功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趙國的都城邯鄲被秦兵圍困,形勢十分危急。趙孝成王任命平原君去遊說楚國與自己結盟,擺脫危機。

平原君挑選隨從時,一個叫毛遂的人站了出來說:“請您帶上我吧。”平原君並沒有聽說過他,但依然帶上了他。

平原君來到楚國,請求楚王結盟出兵,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也沒有結果。隨從們都很著急,但又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毛遂按劍上前大聲地說:“訂立盟約的事情,無非是利害二字,這樣明白的事情為什麼到現在還不做出決定?”楚王大怒,呵斥道:“我與你的主人說話,與你何干?還不趕快退下!”

毛遂不但沒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幾步厲聲說道:“我的主人就在這裡,哪裡輪得上你來呵斥我?而我現在十步之內便可取大王你的性命!”楚王知道自己不佔理,又害怕毛遂真的動起手來,一時無言對答。

毛遂繼續說:“如今楚國有五千裡遼闊的土地,幾十萬雄師,這麼強大的國家,為什麼要害怕秦國呢?大王不同意楚趙聯盟,難道要等秦國逐個擊破,坐以待斃嗎?”楚王權衡利弊,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

毛遂憑藉自己的勇武和機智說服了楚王,為趙國找到了共同作戰的盟國。平原君回到趙國後,將毛遂奉為上賓。

後來,人們用“毛遂自薦”比喻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或職務。

06魏國白圭

經商“人棄我取”

白圭,名丹,是戰國時期著名商人。白圭曾在魏國做官,後來遊歷齊、秦,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漢書》稱他是經營貿易發展工商的理論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

洛陽工商業歷史悠久,白圭自幼便耳濡目染,加之天資聰慧又學識淵博,很快便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王國。白圭具有高超的把握時機的本領,他根據古代的歲星紀年法和五行的思想,運用天文學、氣象學的知識,準確把握農業收成豐歉的變化,再與市場行情相結合,創造出“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方法。

具體的做法是,在收穫季節或豐年,農民大量出售穀物時,適時購進穀物,再將絲綢、漆器等生活必需品賣給這時手頭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黃不接時,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保證了自己能夠取得經營的主動權,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個體手工業者以及一般消費者的利益。

“人棄我取”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別人拋棄的我拾起來。原指商人廉價收購滯銷物品,待機高價出售以牟取厚利。現在也指人的興趣或見解與眾不同。

07秦國商鞅

推行改革“立木為信”

戰國七雄中,秦國落後於各諸侯國。秦孝公即位後,決心發憤圖強。他廣泛的招賢納才,商鞅就是其中之一。商鞅在秦國推行改革,他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貼出告示:“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這一舉動引來了百姓的關注和議論。

有人覺得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裡用得著十兩賞金!這簡直是開玩笑。結果沒有一個敢去扛木頭。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百姓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最終,一個壯漢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給壯漢五十兩金子,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開始相信商鞅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趁此機會將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推行的十分奏效。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國力大大增強。最終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

商鞅的這個故事,後來被總結成為“立木為信”,形容建立誠信,取信於他人。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李世民一箭射不中,李建成逃脫,玄武門之變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