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兩年發生過一件段子一樣的事,說是有一歌手被一個名叫紫光閣的微博點名批評,粉絲們覺得紫光閣不就是個飯店,大家抵制不去吃就行了,據說還有粉絲花錢買了“紫光閣地溝油”的熱搜想搞臭它。

這事後來成了笑話,紫光閣的微博認證是這樣的:

紫光閣可絕不僅僅是本雜誌,它的過去和今天都厚重得難以想象,稍有了解就不能鬧出那樣的笑話。

不過,紫光閣今天我們暫時難以近觀,因為它位於中南海,是國家接待外賓的首選之地,並不對外開放,大多數人無緣得見它的真容。

沒關係,有副老大老大的圖,能讓我們瞭解到原汁原味的紫光閣全貌——清朝的。不光這樣,這幅圖還能告訴你更多的資訊,值得好好說一說。

要看懂圖中的紫光閣,先得捋一捋這座傳奇樓閣的來龍去脈。

紫光閣是始建於明朝的,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挺能鬧騰的一個皇帝,滿心想的是效仿太祖成祖這些個祖宗,上馬建功立業。

明朝到了武宗的正德年間,野怪基本上被他祖宗們給打光了,沒給他留下什麼打仗的機會,他只好在皇宮裡練習跑馬射箭,在中南海西側整出一塊地來練習,也不講究名字,就叫平臺。為了讓皇上玩累了能就地休息下,平臺上建起了一座小殿,這就是後來紫光閣的雛形了。

“臺高數丈中作團頂小殿,用黃瓦,左右各四楹,接棟稍下,瓦皆碧。南北垂接斜廊,懸級而降,面若城壁……”

武宗之後的明朝皇帝不喜歡在皇宮裡跑馬,就把這高臺給廢了,重新建起了樓閣,正式命名為紫光閣。

名字也有來歷,《藝文類聚》裡說:皇彎垂象, 以示帝王紫微之則,弘誕彌光。

意思就是地上皇帝居住的皇宮,就是天上帝王所居的紫微星座。紫微星的光芒無邊無際,正中的皇宮叫做紫禁城,西側的這座樓閣就叫紫光閣,說明它與皇帝的關係非同一般。

又經歷百餘年,到了明末崇禎時期,紫光閣面貌已大為不同,成了宮中一處景緻所在。

“閣甚高敞,樹陰池影,蔥翠萬狀,一佳景也。”

明清易代後,紫光閣被康熙作為殿試武進士和檢閱侍衛大臣校射的所在,康熙還曾留下紫光閣閱射詩一首, 其中有“ 隊自花間入, 鐮從柳下分” 之句。

不過在清朝,紫光閣真正被髮揚光大是在乾隆手裡。

乾隆時期,經過祖上幾代人的努力,清朝國力臻於巔峰,尤其平定準噶爾後,版圖達到極盛。在自己的十全武功裡,乾隆最看重的也就是這次,畢竟開疆拓土是實打實的功績。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當西征大軍凱旋歸來時,好大喜功的弘曆決定好好辦一辦,搞個酒會慰勞一下大家,慶祝這個功績。

地點選在哪呢,就在紫光閣了——紫光所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

乾隆是個講究人,好面子,要在紫光閣辦PARTY,場地得先裝修一下,於是下旨大規模修葺紫光閣。這次裝修花了一年時間,用掉白銀65592兩。

修繕後的紫光閣果然煥然一新,體量也大了不少,白石欄子, 雕龍望柱,盡顯皇家威儀和樓閣雄偉,閣前留出400多平方米寬敞的平臺,宴席就打算放在這裡辦了。

這樣的格局從此固定下來,一直保留到今天。

來歷講完了,該說重點了,紫光閣現在不對外開放,但透過乾隆搞的這次規模盛大的慶典和流傳下來的畫作,我們能看到紫光閣的全貌。

——《紫光閣賜宴圖卷》。

前面就講過,這是幅老大的圖,尺寸是縱45.7釐米,橫486.5釐米——接近5米的一幅長卷,材質是絹本,由宮廷畫家姚文瀚所作。

宴席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正月初二開始,宴請的物件是西征功臣107人。

從圖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修葺後的紫光閣體量宏偉高大,是座兩層的重簷樓閣,擁有7間閣面,前抱廈面闊5間。

乾隆穿著龍袍,掛著那串著名的念珠,在閣中間正襟而坐。對比下容貌,比另一幅著名的乾隆戎裝圖老了點,只是這幅圖上乾隆的表情舒暢,龍顏大悅是掛在臉上的事。

這也不奇怪,準噶爾是相當難對付的對手,它是清朝對東部蒙古的稱呼,極盛時中亞都是它的勢力範圍,並在大汗噶爾丹率領下意圖染指外蒙古。清朝從康熙年間就與其作戰,歷經70餘年、三任皇帝,到乾隆這裡才終於徹底將它平定。幾代人耗費無數國力,作為最高決策者的皇帝也是壓力巨大,種種艱辛不為外人所知。

甭管對清朝怎麼評價,乾隆的十全武功注水量有多少,平定準部確是實打實的功績,難怪乾隆笑得這麼開心。

乾隆背後的屏風之後,矗立著一排一色身穿黃馬褂的侍衛,那是清朝的鑾儀衛衛士,這個機構脫胎自明朝錦衣衛,在清朝他們不必再幹中央情報局的工作,主要負責掌管皇帝皇后車駕儀仗,兼皇帝的保衛工作。

在乾隆的御座下,還能看到坐著三排官員,三排僧侶,前方還有數十人的樂隊,以及跑來跑去賜食的太監們。

樓閣背後別有洞天,那是武成殿,以抄手廊和紫光閣相連,構成了一個典雅肅穆的封閉院落。

樓閣之下,就是赴宴的功臣們了,紫光閣前留有寬敞的平臺,以前這裡搞過武狀元的殿試。功臣們左右共分五排坐定,裡面包括了蒙古首領、西征將士、領兵將官等共計107人,身後堆放著準備賞賜給他們的錦帛。

在此之前,乾隆已下旨將平定準部、回部的100名功臣畫像張懸於四壁,搞出了一個展廳,仿照的是漢代的雲臺和唐代凌煙閣的舊制,並親自為其中勳績特別顯著者人撰寫贊文, 另外的人由朝中儒臣擬寫贊文。

乾隆在贊文前作序說“ 茲者事定功成, 寫諸功臣像於紫光閣, 聯親御丹鉛, 各系以贊。不過譽, 不尚藻, 惟就諸臣實事錄之。”

這事乾隆相當重視,親自指定畫師,哪些畫師畫頭像, 哪些畫師畫衣紋著色,嘮嘮叨叨規定得得十分具體。當然,這既是表彰西征將士的業績,,也是激勵後世之舉,同時更是為炫耀他自己毅然做出西征決策而取得的顯赫武功。

除了閣中的乾隆和下面坐著的功臣們,畫面上還有不少細節。

穿著紅衣的儀仗隊在畫面右邊站成長長兩排,手持金戈、鼓吹,功臣們正是從這裡進入的主會場。乾隆讓他們享受皇家禮遇以示重視,這份恩典頗有分量,一下抬高了宴會的檔次。

還有左下角的露天廚房,準備飯菜的廚子們、忙碌的太監們、監督的內務府官員,看來即使是皇宮,準備一場百人以上的宴席也不簡單。

此外,還有臺下助興的表演,侍衛們背後插著旗幟,手持弓箭、腰刀,模仿戰場景象。

這幅畫面被姚文瀚記錄下來,《紫光閣賜宴圖卷》成為清朝武功極盛時的一個見證。

可能是覺得效果不錯,從這一年起,乾隆把原來設在南海豐澤園的正月例行向外藩和蒙古王公賜宴的活動移到了紫光閣,就此成為定製。飯後,還總不忘安排外藩王公參觀紫光閣懸掛的戰圖、功臣像、繳獲的兵器等等,向他們炫耀國威。

此後,乾隆又分幾批增加功臣畫像,前後共有460人畫像陳列其中。乾隆四十一年,再次拓寬紫光閣抱廈,還命令把西征將士的得勝靈符和俘獲的軍器也藏於紫光閣的樓上,其中大多是甲冑、鞍轡、弓箭、撒袋之類。每件軍器上,都寫上所獲將士的姓名,以志永久。

紫光閣的地位就此隨著乾隆的重視和十全武功變得顯赫起來。

作為懸掛功臣影象及功勳贊文,陳設各次戰役地圖,收藏作戰旗子和繳獲武器的特殊場所,它實際上成了清代的軍事陳列館,又相當於清朝版名人堂。

這幅《紫光閣賜宴圖卷》,較為全景地描繪了宴慶的宏大場面,圖中建築藉助西洋繪畫手法而沿用中國畫傳統的手卷形式來表現。

文物有話說,此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成為歷史的一個見證,紫光閣之興由此而起。

到了同治、光緒年間,皇帝開始在紫光閣接見外國使節,但此時大清已式微,不復當年之勇,也無心再好好維護紫光閣,建築逐漸變得殘破。

紫光閣由盛而衰,是三百年來中國由盛而衰的縮影。建國後,重修紫光閣作為我政府領導人接見外賓的場所,是我國國勢日益興隆強盛的象徵。

2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場推遲了600年的“鴻門宴”,這次赴宴的是“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