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BY CHRIS WHITE

無論是德國重型轟炸機發出的可怕的嗡嗡聲,還是齊柏林飛艇發出的近乎無聲的嗡嗡聲,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炸彈落在遠離前線的民用目標上以來,在戰爭時期,來自天空的死亡威脅是非常真實的。但是戰爭的藝術並不僅僅在於破壞的力量,還在於混亂和狡詐的方法。

從1915年1月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飛艇對英國進行了大約51次轟炸,導致500多人死亡。儘管這些爆炸事件經常受到歷史學家的關注,但比利時的萊熱和安特衛普在1914年都遭到了轟炸,巴黎也是如此(儘管巴黎收到的不僅僅是標準的燃燒彈,它們也遭到了傳單轟炸,要求法國投降)。起初,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禁止轟炸倫敦,因為英格蘭國王和王后是他的近親(威廉二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孫),儘管看到這些襲擊給英國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威廉二世還是聽從了他的將軍們的建議,倫敦成為了目標。

英國和法國的工程師被從地面戰爭中調離,這本身就是德國最高指揮部的勝利,因為飛艇襲擊造成的破壞實際上是微不足道的。聲學反射鏡和燃燒彈等裝置被髮明出來,但也許是法國人想出了最精緻的解決方案:一個人造巴黎,設計建在城市的北郊。

巴黎北部的梅桑-拉菲特鎮是法國軍隊保護巴黎免受德國轟炸的重點,不過他們計劃在首都周圍再部署三個地點。它坐落在塞納河的一段河段上,這段河段與流經巴黎的塞納河非常相似,向南大約15英里。主要由木頭和帆布組成,一組藝術家被僱來為這座城市作畫,電氣工程師費爾南德·雅格波齊(因首次點亮埃菲爾鐵塔而聞名)被請來,讓仿巴黎對德國轟炸機更具吸引力。

儘管這座假城市只有一小部分建成,但它有執行的火車,以及凱旋門和香榭麗舍大街的複製品。這裡有工作燈(昏暗到足以讓德國人相信法國人拉上了窗簾來遮掩這座城市),還有工業部門,屋頂上塗著半透明的油漆,模仿骯髒的玻璃天花板。這座部分建造的城市從未受到攻擊,並在戰爭結束後迅速解體。德國人顯然也在為他們的工業基地制定類似的計劃,但在這些計劃付諸實施之前,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加強了對英國的轟炸襲擊。幾乎每晚,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在倫敦上空嗡嗡作響,儘管防空武器比一戰期間強大得多,但飛機也是如此。不列顛之戰在天空中激戰,造成超過9萬平民傷亡。英國當局不僅需要保護他們的軍事資產,還需要保護人民不受德國轟炸的傷害。他們借鑑了法國人的計劃,無論是有意還是透過趨同進化。

在英國,各種各樣的潛在目標被確定,主要集中在軍事硬體,假坦克,飛機和工廠建造,以欺騙德國的轟炸突襲。然而考文垂的轟炸,他們擴大了這個專案,建造了Q-sites。

Q-sites在潛在目標城市四英里內建立,並佈置模擬被燒燬的城鎮,在第一波炸彈被投到目標城鎮後在Q-sites被點燃。據估計,在這些地點浪費的彈藥超過900噸。在英國,燈火管制的概念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因為在可靠的飛機導航裝置和技術出現之前,飛行員和機組人員需要看到他們的目標或當地的地標。事實上,一些最致命的德國飛行員是戰前在英國學習或度假的人,因為他們既知道文化上重要地點的位置,也知道長期轟炸這些地方可能造成的潛在心理傷害。

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後,不僅是英國人陷入了建造假城鎮的陷阱,西海岸的工業基地也被偽裝成非軍事基地。例如,波音公司在西雅圖的B17轟炸機工廠,郊區的街道佔地26英畝,比如名字迷人的合成街。演員們被僱來在屋頂上行走,掛衣服,以及從事其他1930年代的健康行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向法國部署了所謂的幽靈軍。幽靈軍(官方稱第23總部特種部隊)是一個盟軍單位,他們在法國境內散佈錯誤資訊,通常會迷惑敵人。他們主要由演員、藝術家、工程師和廣告商組成,他們在敵線附近活動,並部署充氣坦克、假機場、部隊陣地和炮兵隊形。除了這些視覺道具,還有軍隊和車輛轟鳴的錄音,幽靈軍在電波中充斥著虛假的無線電通話,還模仿其他盟軍部隊的徽章和軍銜,進一步欺騙德國人。

甚至在戰爭早期,特別是在北非,英國軍隊利用欺騙作為對付著名的隆美爾將軍的策略,建造假火車站和補給柱——這些努力直接導致了“衛隊”、“泰坦尼克”和“Glimmer”行動,這反過來使德國軍隊確信諾曼底登陸是欺騙,並將很大一部分德國人力從諾曼底登陸地點轉移,長達令人震驚的7周。

在越南戰爭期間(從1960年代初到1973年西貢淪陷),越共還以利用人工村莊來保護他們的隧道複合體和假隧道而聞名,以分散美國和澳大利亞士兵的注意力,消耗寶貴的作戰時間。這些隧道綜合體可能是,嗯,難以置信的複雜,其中一些較大的不僅有地堡和武器庫,還包括政治再教育學校、指揮中心、醫院,甚至劇院(毫無疑問,是為了製作政治教育劇)。這些最精密的隧道系統綿延數英里,通常需要被所謂的“隧道老鼠”清理乾淨。這些人通常是部隊中身體最矮小計程車兵,他們只帶著手槍和手電筒,在地下通道中匍匐前進。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建造人工城市以迷惑敵人的例子,但(所謂的)歷史上也有格里高利·波將金的例子,他在18世紀建造了人工村莊來愚弄他的皇后。18世紀80年代,俄羅斯征服克里米亞後,葉卡捷琳娜大帝任命波將金為該地區的總督,負責重建遭到破壞的鄉村。儘管這個故事可能是虛構的,但據說波將金的人沿著凱瑟琳的駁船漂流的河流聚集村莊,扮演農民的角色,直到皇后駛過。村莊將很快被拆散,並在下游重建以繼續欺騙。

世界上最著名的“波將金村”可能要數朝鮮的基鍾洞村了。根據朝鮮政府的說法,這裡有一個由200戶家庭耕種的集體農場,還有世界上第三大的旗杆(!)。世界上的其他人不同意這一觀點,透過望遠鏡鏡頭的觀察顯示,這座城市無人居住,所有的建築都不過是混凝土外殼,自動化照明系統和場地周圍的耕地努力增加這種錯覺。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羅馬的“戰壕熱”BY ISAAC SCHUL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