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蕭統(501年―531年),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郡蘭陵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南朝梁宗室、文學家 ,梁武帝蕭衍長子,梁簡文帝蕭綱和梁元帝蕭繹長兄,母為貴嬪丁令光。出身蘭陵蕭氏齊梁房(南梁房)。

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冊立為太子。

舉止大方,愛好文學和佛法。

發生“蠟鵝厭祝”一事,父子間產生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5月7日),英年早逝,時年30歲,諡號昭明,葬於安寧陵,史稱“昭明太子”。

主持編撰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文選》,史稱《昭明文選》。天監八年(509年)九月,蕭統於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講畢,親臨釋奠於國學。年十二,蕭統極富同情心。他十二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後,說:“這人的過錯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 刑官答應了,於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後,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彙報了情況,蕭衍對他表示嘉許。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遊後池,乘船摘芙蓉,姬人盪舟,落水後被救出,傷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年僅31歲,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葬於安寧陵。有子蕭歡、蕭譽、蕭詧、蕭譬、蕭鑑。篤好玄學,編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誥類的《正序》十卷,五言詩精華《英華集》二十卷,歷代詩文而成的總集《文選》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亦通道教、術數、佛教 ,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即為他所作。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並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蕭統酷愛讀書,記憶力極強。五歲就讀遍儒家的“五經”,讀書時,“數行並下,過目皆憶”。他更喜歡“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所以他身邊團結了一大批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經常在一起“討論文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南史》本傳稱“於時東宮有書籍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梁普通年間,由於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當時世風好奢,蕭統“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蕭統性愛山水,不好音樂。曾經泛舟後池,番禺侯軌盛稱宜奏女樂。蕭統不答,詠左思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蕭統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於色。他十六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永福省他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後,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後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昭明文選》是現存編選最早的漢族詩文總集,它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間、100多個作者、700餘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年—531年)主持編選的,故稱《昭明文選》。蕭統主持的《昭明文選》主要收錄詩文辭賦,除了少數贊、論、序、述被認為是文學作品外,一般不收經、史、子等學術著作。

選的標準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即情義與辭采內外並茂,偏於一面則不收。

蕭統有意識地把文學作品同學術著作、疏奏應用之文區別開來,反映了當時對文學的特徵和範圍的認識日趨明確。

後世注本主要有兩種:

一是唐顯慶年間李善注本,改分原書30卷為60卷;

一是唐開元六年(718年)呂延祚進表呈上的五臣(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本。

近代以來有《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及中華書局以胡刻本斷句,於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

評價

《南史》本傳稱“當時東宮有書籍三萬卷,著名的才子都雲集在這裡,文學風氣之鼎盛,晉朝、宋朝以來從來沒有過的。”

姚思廉:太子文章繁富,群才鹹欲撰錄,太子獨使孝綽集而序之。

孫承恩:睿資天啟,令德夙聞。恭儉自居,仁柔愛人。纂輯辭章,博渉典籍。潛文梵教,茲其蔽惑。

趙翼:創業之君兼擅才學,曹魏父子固已曠絕百代。其次則齊梁二朝,亦不可及也。……至蕭梁父子間,尤為獨擅千古。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梁元帝蕭繹|梁第六位皇帝,聰明特達,才藝兼美,即位於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