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一: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存在較大的失誤。當然這是在三國鼎立前十幾年所提出的,所以其中存在些許失誤是可以諒解的。但是關羽軍的毀敗和劉備爭奪荊州的失誤很大程度上還是受到“隆中對”中“若有荊、益”之說的影響。

  第二:錯誤地支援劉備發動彝陵之戰,至少是沒有明確勸諫劉備。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可能以為我在說胡話了。的確在《三國演義》中孔明是說道:“陛下初登寶位,若欲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方可親統六師;若欲伐吳,命一上將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但我翻閱了《三國志》,書中卻一個字也沒講到諸葛亮曾經苦諫過劉備,相反趙雲的諫詞倒是清楚得很。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中為了頌揚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做必要的加工和修飾是完全可能的。《三國志》作為一部重要的史書,如果諸葛亮真得曾經苦諫過劉備,書中必定會有記載。還有一點可證明: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寫道:“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其中“秭歸蹉跌”就是指以後的彝陵之戰,從“難可逆見”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沒有想到劉備會在彝陵之戰大敗而回,起碼可以像第三次重分荊州那樣,兩家各得到一些利益。

  第三:對劉禪問題的處理方法上有一定的失誤。從《前出師表》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禪的處理態度。他讓劉禪在對待“宮中之事”和“營中之事”時,“事無大小”都要向郭攸之、費YI、董允、向寵等人,“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實際上就是讓劉禪什麼事情也別幹,什麼主意也別拿。當然這從一時看,確實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諸葛亮這樣做的做法是欠妥的。試想:如果一個一切要依靠群臣,自己毫無主見,怎能當個好皇帝?而且諸葛亮死後,蔣琬、費YI又繼續執行諸葛亮的做法,大約要到費YI執政的晚期,劉禪才開始處理朝政。我們知道,劉備死時,劉禪已經有17年了,到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時,劉禪已有21歲了。費YI死於公元253年,也就是說從劉備死時的公元223年到公元253年這近30年的時間裡,劉禪做了個“無權皇帝”。同樣的,孫權在接掌東吳時,也是20歲,他在當時艱難的環境下成長為一名卓越而老練的政治家、外交謀略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孫權是透過自已的實踐,才會有如此巨大的成績。而反觀劉禪,本身資質就不如孫權,再不給他多加實踐的機會,他又怎麼能成為一個有為之主呢?

  第四:對馬謖的使用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誤。其實對於諸葛亮在如何使用馬謖的問題上,我有些獨到的看法,我會在以後向大家做出闡述。但是,蜀軍由於在馬謖的問題上,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所以我也把這點算了進去。

  第五:用刑之失。街亭失守,諸葛亮斬馬謖,又殺了李盛、廢了黃襲,還把李邈、遣還成都,對於收藏馬謖的向朗也“免官還成都”,永不重用。(參見《三國志。蜀書。向朗傳》)。違眾議而用馬謖是諸葛亮本人,而且北伐也確實需要像馬謖這樣可以出謀畫策人材,像這樣不給別人一次戴罪立功的機會,就以明軍紀給斬了,實在是太可惜了。我認為這也是不妥的。

  第六:諸葛亮處理政務有著嚴重的失誤。也是我個人認為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誤。他無論是政事還是軍事,不分鉅細,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不論大小,事事過問。甚至於要親自核對帳簿,乃至“流汗竟日”;“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者不至數升。”(《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魏氏春秋》與《楊戲傳》裴注引《襄陽記》)這本身雖然反映出諸葛亮勤勞不計個人得失的品質,但他做為蜀漢政權的“第一把手”,更應該多帶些戰略問題,把主要精力放在處理與全域性相關的大事上去。而且這樣做還有三個壞處:其一:過多地過問瑣事,勢必會分散人的注意力,因為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抓小事多了,勢必會影響到抓大事上去;其二:諸葛亮如此勤勞忘我地工作,勢必會影響到另一部分人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們無法發揮出他們自已的主觀能動性,劉禪問題就是個很好的例證;其三:事必躬親對諸葛亮本人的健康也十分不利。諸葛亮死時的年紀並不大,只有54歲,相比曹操死時66歲、劉備死時63歲、孫權死時71歲而言,確實算得上是英年早逝。。諸葛亮就是由於過度的操勞,嚴重地損害了他本人的健康而過早地去逝的。

  當然諸葛亮雖說有此6失,但不能否定他本人是三國時期中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諸葛亮他的高尚品德,恪守諾言,扶弱抑強,忠於職守,永遠值得我們每個人所學習,所稱讚!!!

2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賈充: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選擇,悖逆弒君榮登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