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孫權在夷陵之戰大膽起用陸遜,並能讓其放手去幹,其膽魄和識人的高明實在令人折服,夷陵之戰的功勞不能沒有孫權。

  首先,說陸遜功高震主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從孫權的用人手段和氣量來看,孫權基本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從當時陸遜的影響力和權力來看,還遠沒有達到威脅孫權的地步。

  從陸遜的為人來看,這個人很內斂,而且很會做人,通達事理,《三國志》記載:“暨豔造營府之論,遜諫戒之,以為必禍。又謂諸葛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持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又廣陵楊竺少獲聲名,而遜謂之終敗,勸竺兄穆令與別族。其先睹如此。”陸遜完全不同於周瑜的奔放,這樣的一個人很難對孫權造成威脅感的。

  其次,說是對江東豪強的打擊也是不對的,前面已經論述,江東豪強主要是在前期對孫氏沒有信心,但經歷了幾十年的融合,到吳國建立,江東豪強對孫氏其實是盡心竭力的輔佐,最多是在內部鬥爭上有一些矛盾,但總體還是和諧的。而且從陸遜的死我們也沒有看到江東士族們有很大的波動,所以說,這件事應該針對陸遜。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孫權這樣做?首先這件事情的起因是儲君問題,在太子人選上,陸遜等人擁戴太子孫和,而孫權立了幼子孫亮。其實這是一個直接導火索,後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時,往往要找根源,而其實這些事件的爆發卻往往是因為一些非根源的事件導致的。

  東吳儲君問題由來已久,其問題也錯綜複雜,本文無意爭論孰是孰非,僅僅就這件事上孫權對待陸遜的態度來看,說說孫權的用人兩點癥結。

  1。對孫策勢力的顧及。前文論及,孫權對孫策勢力其實很有顧及的,前期由於孫權年輕,孫策勢力力量十分強大,再加上內憂外患,孫權為了維護統治不得不倚重以周瑜為代表的孫策勢力。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瑜、程普、黃蓋等人相繼亡故,孫策勢力在吳政權內的力量逐漸削弱,可即使如此,由張昭等人為代表的“遺老遺少”還是很有發言權的,所以說孫權一生都在協調和孫策勢力的關係,這也是很明智的一種選擇。但是,孫權晚年確實容易猜忌了。面對儲君這個大問題,他看到陸遜三番五次上書保孫和,幾十年來對孫策勢力的顧及再次提上日程。

  因為陸遜是孫策的女婿,何茲全先生列舉了一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孫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舉。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夷陵之戰可以把陸遜當做一方之督,並讓他獨鎮荊襄幾十年,最後卻因為幾道諫書就把他逼死?

  2。猜忌和年老的噬殺。早年的孫權以20之齡領江東,能夠對抗曹劉兩大英雄,表現出很高用人手段,但是,和很多君主一樣,晚年的他糊塗了。而且儲君這個問題其實是個不小的問題,也難怪孫權會敏感。

  陸遜死時六十三歲,那一年孫權六十四歲,用現在人的眼光看正是政治上黃金年齡,但那個時代完全不同,東吳各將領往往活不過四十歲,陸遜和孫權其實是兩位名副其實的老人了,六年之後孫權就去世了。

  而從這件事情本身看,懲治陸遜一人足夠了,但孫權組組牽扯了一排人:“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這樣歸結起來,其實在陸遜的死這件事情上,孫權更多的是被自己的猜忌和晚年噬殺意識操縱了,如果只是政治目的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的。

  而陸遜以“先見之明”著稱,最終卻沒有看透這位猜忌的君主,或許陸遜當時也老了,竟然在立儲君這麼大的問題上和孫權擰著幹。

1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援助了多少東西?簡直是盡心盡力,再造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