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扔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徹底擊垮了日本“一億玉碎”的決心,從而便終結了罪惡的二戰。遭受轟炸的日本,在內外交困之下,宣佈無條件投降。戰敗的日本,滿目瘡痍,極度蕭條,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對外經濟關係也陷入了癱瘓的狀態。

雖然日本本土遭到了重大打擊,但工業化的能力和技術基礎仍然存在,戰後短短的十年,日本的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完成了經濟的復興。探究其原因,無例外地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在戰後日本經濟復興過程中,作為外部因素的美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48年,美國對日政策的重點是大力扶植日本,儘快實現日本經濟復興。美國政府為了穩定日本經濟,並使其在自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復興,1948年12月,佔領軍總司令部向日本吉田內閣發出了“穩定日本經濟九原則”(簡稱經濟九原則)的指令。

即嚴格控制財政支出,早日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加強稅收;嚴格控制金融機構的貸款;停止增加工資;加強物價統制;加強和改善外貿、外匯的統制方式;為擴大出口,改善物資分配和配給制度;增加重要原材料和工業品的生產;有效地實行糧食徵購制度等。

當時,日本的主要問題是通貨膨脹,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所以提出了這九項原則。美國為了積極有效地扶植日本,加快了對日本媾和程序的腳步,以便將日本納入其全球戰略軌道中來。

杜魯門總統於1950年11月發表了作為媾和基礎的“和約”七原則,此後,美國孤立蘇聯,排斥中國,派負責對日媾和工作的總統特使杜勒斯等人東奔西突,消除有關各國的爭議。1951年8月30日,美國與菲律賓簽訂了《美菲共同防禦條約》,9月1日,美國又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簽訂了《美澳新安全條約》。以上三個國家也被納入了美國的安全保障體系以配合日美的安保體制。

1951年9月,美國又操縱簽署了對日媾和的《舊金山和約》

一切策劃完成之後,1951年9月4日在舊金山召開了精心籌劃的對日媾和會議。9月8日(日本時間9日),日美簽訂了《舊金山對日和約》,隨後又簽訂了《日美安全條約》至此,美國對日本結束了公開佔領,開啟了“半佔領”狀態的“舊金山體制”時期。這一時期,在美國的“核保護傘”下,日本處於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中,國內政局也比較穩定。經濟方面,日本減少了戰後軍費支出,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從而為和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和財政支援。

日本經濟復甦

1950年6月23日,朝鮮戰爭爆發。而這場戰爭卻對日本的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朝鮮戰爭的爆發,使物價急劇上漲。戰爭爆發前,由於美軍擴張軍備和採購戰略物資,就已使國際物價上漲了。戰爭爆發後,在日本的美軍大量採購急需物資,而且戰爭有擴大的趨勢,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採購都趨於加緊,以致物價又開始上漲。尤其是金屬類以及紡織品類,上漲幅度非常大。日本銀行的批發物價指數,在半年的時間裡上升了23%,其中生產資料上升34%,消費資料上漲11%。

1950年8月,日本政府為了抑制物價上漲,制定了取締暴利的對策綱要,但並沒有奏效。相反的,日本從“道奇計劃”的危機中走出來,朝鮮戰爭前積壓的1000-1500億日元物資,在“特需”和出口增加下一掃而光。其次,朝鮮戰爭給日本經濟帶來了“特需”繁榮,從其高漲的情況來說,恐怕是戰後最大的一次。朝鮮戰爭中,由於日本的地理位置離戰場較近,充當了美國的“後勤軍事基地”。

六十年代的東京

因此,大量的緊急軍需訂貨向日本湧來,同時大批軍用物資也從日本運往戰場。在戰爭期間,光這種狹義的特需,累計達10億美元。其中大約70%是供應物資,30%是提供服務。由於工人收入大大提高,1952-1953年出現了“戰後第一次消費繁榮”。日本民眾已經從戰後初期“水深火熱”的境況中解脫出來,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戰後首先恢復教育

總之,美國對日本這個前敵對國家的援助,真是盡心盡力了

5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始皇下令嶺南軍團不回援?大錯特錯,人家壓根兒沒打算救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