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最近一則“劇中千嬌百媚的旗袍女郎”的詞條登上了熱搜,大家紛紛在網上曬出了自己心目中影視劇裡最驚豔的旗袍造型。 這些風情萬種,韻致各異的旗袍,或婀娜典雅,或溫婉大方,彷彿是從泛黃的歷史畫卷中穿越而來,充滿了年代感,也充滿了故事。旗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而已。 當我們看見它,會聯想起晚清民國的煙雲歲月,舊上海十里洋場的衣香鬢影。它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承載著社會變遷的記憶,見證了彼時由思想風潮劇變引發的風俗時尚劇變。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旗袍女郎,真是影視劇中常見的那樣嗎?旗袍又是怎麼演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呢? 也許,只有回到旗袍初生的時代,才能解開我們現代人的旗袍印象中的種種迷思。 旗袍的名字,自然而然地使人聯想到旗人的袍服。如果單看形制,旗袍的一體長袍、立領、盤扣和滾邊等元素,都確實與滿族女性的袍服相類似。

但實際上,旗袍的誕生是一個尚無定論的迷。

可以確定的是,它的誕生與時代變遷的多重因素相關,其中也有旗女之袍的影響,但絕不僅僅直接由旗裝發展而來。

旗袍的另一個名字,或許隱藏著它最初的記憶。

晚清時,漢人女子與旗人女子有著彼此截然不同的服飾體系。旗女通常內著上下一體的袍服,漢女則以上衣下裳(即上衣下褲或上衣下裙)的兩截式著裝為主。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些受西學影響較深而倡導男女平權的進步女性們,開始走出閨房,力圖抗爭封建禮教,擺脫依附於男性的生活。她們渴望擁有自己的權利和獨立的人格,所以想要從身心上,於內於外都像男子一樣行動。這些新女性絕大多數為漢人女子,她們將追求獨立的努力訴諸著裝風俗,於是便拆下了腐朽的裹腳布,脫掉了女人的衣服,而紛紛換上長衫。賭氣般要與男子處處相同。

代表著平等和進步的長衫,拋卻了傳統的繁瑣贅飾,力求男性化。因此早期的旗袍形態是簡潔而直板的,好似一個梯形。用張愛玲的話說,是像清教徒一般嚴冷方正。

“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國,自古以來女人的代名詞是‘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一截穿衣與兩截穿衣是很細微的區別,似乎沒有什麼不公平之處,可是一九二〇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因為旗袍與滿人旗裝有相似之處,所以最初被叫做“旗袍”。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旗裝和旗袍彼此間都受到了對方的影響,而且旗裝本身也在時時隨潮流而變化,所以二者有所相像。但是,假如將它們對比來看,就能發現旗袍仍然更為時髦新潮。它們實際上屬於截然不同的服裝發展脈絡。

旗袍,比起它那淡薄到幾乎可以忽略的民族色彩,更多地,只是一件融合了傳統特色、現代化的審美和西洋元素的年輕的時裝。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張聞天糾正陝北“肅反”